2006-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HBsAg携带情况分析

时间:2022-10-17 01:11:16

2006-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HBsAg携带情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358-0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乐从镇HBsAg携带情况,揭示当地乙肝流行情况及防治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2009年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220500例体检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揭示其乙肝流行现况及随时间变化趋势等。结果:2006年至2009年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总体在10.09%-11.48%之间,总体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P<0.05)。历年检测结果阳性率男性均高于女性(P<0.05)。结论: 预防接种、疫情监测、健康教育以及积极治疗等综合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流行水平。

【关键词】 病毒性乙型肝炎;流行现况;防治效果

自2002年6月1日起,国家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规划中后,乙型肝炎的疫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1]。近年来,许多省市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主、被动免疫,将免疫效果又提到一个新的台阶[2]。但随着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我市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由于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习惯、居住条件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特点[3],给我市的病毒性乙型肝炎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进一步了解本地区乙肝病毒携带率的情况,以实时改善本地区的防控策略,自2006年以来至2009年,本地区采取强制入厂体检,了解其HBsAg携带情况,现将其220500例体检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共计220500例本地区入厂职工的体检资料。其中男120773例,女99727例;年龄19-75岁,平均39.6±5.2岁。所有职工入厂之前均未接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检测或治疗等。

1.2 方法 取空腹外周静脉血约3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统一使用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销售的试剂盒,采用深圳RT6000型酶标仪,并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予以操作。

1.3 判断标准 严格按照《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予以判断两对半检测结果。2008年以前则按照《GB15990-1995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予以判断,阳性与弱阳性均判定为阳性病例[4]。

1.4 统计学分析 Sqlserver2000+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的比较均采用X2检验,趋势检验采用线性趋势X2检验,P

2 结果

2.1 总体分析 2006年至2009年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总体在10.09%-11.48%之间,总体呈现一个逐年下降的趋势(X2=5.27,P<0.05)。男性及女性受检者亦呈现出随时间变化而阳性率下降的趋势(X2值分别为5.36、5.08,P<0.05),见表1。

3 讨论及分析

影响HBV传播的因素很多,并且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到社会经济、卫生设施、医疗水平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等,这些都影响着乙肝的流行过程[5]。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群的经济状态、文化水平及健康意识等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开展已有近30年的历程,我市基本确立了以预防接种、疫情监测、健康教育、控制血源性及医源性传播以及积极治疗等为主的防控对策与措施。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3.1 建立健全监( 检) 测网络, 广泛开展监测工作 为保证乙肝防控目标的尽早实现,完善和提高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网络,积极应对大量流动人口涌入本镇所带来的防控困难,并指导乙肝防控策略的不断改善,对免疫规划的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我市于2006年起按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对全镇入厂职工强制开展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以全面了解本地区HBsAg的携带现况和随时间变化趋势。具体包括:(1). 建立乙肝疫情监测系统;(2).针对病毒性乙型肝炎诊断的不规范性,对医疗保健机构的医务人员及实验室检测人员进行《乙肝监测诊断标准》、《乙肝实验室检测工作技术规范》的系统培训,以提高医疗保健机构对HBV检测及乙型肝炎的诊断水平;(3).开展监测病例的基本信息报告和质量评估, 并及时了解传染源的分布情况;(4).开展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以及免疫成功率的监测,定期抽查并查漏补种,评价其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情况;(5).加强对血站( 库) 供血情况的监测,并及时反馈其监测结果等。

3.2 强化乙肝疫苗接种 落实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工作,并将此策略逐步扩大到其他易感人群(主要包括医务人员、托幼机构人员、HBsAg 阳性人员的配偶及共同生活的亲属等高危人群), 2002年与全国同步,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并于2008年加强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疫苗补种。

3.3 控制HBV的传播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要求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定, 保障医疗环境的安全,以杜绝HBV的血源性及医源性传播。具体包括以下措施,如加强医疗器械及医疗环境的消毒措施,禁止一次性医疗器具的重复使用, 倡导和推广采用安全、自毁性能的注射器具等;加强对理发、美容、修脚等有可能发生经血传播HBV的公共场所的消毒管理;对入厂体检阳性者及其配偶、家庭其他成员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阻止和减少HBV经性传播途径的感染率,避免家族聚集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对于HBV慢性感染的孕产妇,在其新生儿出生后24 h 内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IU,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10ug, 并分别于新生儿出生后的1、6 个月完成后两次的乙肝疫苗注射,以阻止HBV的母婴传播。

3.4 加强健康教育力度 我市自2004年建立了以市、区( 市) 县、街道或乡三级的防控体系。联合医疗机构、社区和工厂,采用专家讲堂、现场咨询、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将知识带到群众中去,广泛宣传,使群众全面了解乙肝的防控知识,进一步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本市的综合防治工作中,在积极治疗乙肝确诊患者、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全人群免疫力的同时,并积极做好乙型肝炎的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将预防接种及防治知识带进社区和工厂,不仅使群众学到了预防接种知识,还使市民切实感受到接种疫苗、定期体检等对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意义,提高了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有助于降低人群的HBsAg携带率。从本次研究中看出, 2006年至2009年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总体呈现一个逐年下降的趋势(X2=5.27,P<0.05),提示我市近年来开展的防控措施已初显成效。历年检测结果阳性率男性均高于女性,但与自然男女携带比率(1.4:1)接近。导致此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男性的生活习惯及社交活动等不同于女性有关,男性的各种社交活动导致公共聚餐、受伤、输血等的机会较多,从而相对增加了其受到HBV感染的机率;其次则可能是因为男女性激素水平存在差异以及男性的免疫应答能力低于女性。

参考文献

[1]杨月,万强,张玫等.大连市自然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0,4(11):656-658

[2]邹单东,兰健萍.5040名健康体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情况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18-1719

[3]麦毓麟.医学模式转变与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9):129-132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OL/B].2008.

[5]陈雪峰.农村居民HBsAg及抗-HBs检测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2):75-7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2294例粪便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下一篇:养血升白汤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