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科幻片的神话

时间:2022-10-17 12:15:33

小成本科幻片的神话

假如你缺钱又想拍电影,大概拍恐怖片是条捷径。但科幻片就没那么容易了。科幻片似乎总意味着大把大把地烧钱,仿佛是成本不够一亿美金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6月3日即将上映的《天际浩劫》给了我们另一条路,那就是,在极少资金的情况下,怎样把科幻片拍得好看?《月球》、《第九区》这些都是典范。

成本有限,创意无价

至少在电影这个行当里,“成本”跟“独创性”是对矛盾体。一部电影的投资越多,风险自然就越高,那么制片商就必须确保每一步都稳妥无比―换句话说,他们只好选择最合乎经验和主流市场需求的策略。要知道,“让每个人都喜欢”的代价就是“平庸”。只有少数勇敢者敢于把上亿美元拿去搞突破、做试验,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但即便这种事也只能发生在他拍出《黑骑士》、成为可靠的绩优股之后。

事情就是这么吊诡:年轻人有的是创意和勇气,但他们必须先想办法把满腔热情压缩进少得可怜的资金里去。

2008年,眼看要奔四张儿的邓肯・琼斯终于得到机会拍一部自己梦想多年的科幻片。尽管他没有多少钱可供支配―不到300万英镑,但他已打定主意要把故事的舞台设在未来某个月球采矿基地上,结果他居然成功了。《月球》既温情又扣人心弦,既大胆又有见地,在科幻题材的固有元素中发掘出新意。有人评价这是十年来最有原创性的科幻电影―并且,它也让人想起库布里克和雷德利・斯科特那些伟大的未来诗篇。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乔治・卢卡斯拍《五百年后》只用了77万美元,如果不是这部简约到极致的科幻片,恐怕他也不会得到将《星球大战》梦想付诸实现的机会。顺便说一个公认的事实―后来的《星战前传》三部曲虽然耗资巨大,特效水平也突飞猛进,却怎么也不如卢卡斯早年的三部《星球大战》好看。是的,钱有了,创意没了。

小成本办大事的极限纪录或许是由2004年的《命运之门》保持的,这部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奖得主竟然只花了7000美元!但在所有关于“时间旅行”的电影里,没有多少能跟本片较量智商和创意。

网络时代,聪明营销

近年来小成本科幻片的井喷之势并非偶然。电脑硬件和软件的飞速发展,使如今制作特效的门槛大为降低,费用也远没有上世纪90年代那么夸张。《天际》就是一对特效师兄弟在自己家里鼓捣出来的,总成本不过1000万美元,单论特效水平却足以跟好莱坞一线作品媲美。

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网络的普及。一方面这促成了崇尚新科技和新概念的“极客文化”,为题材相对小众的科幻片提供了更好的土壤和氛围。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营销法则,也让卖出一部电影的成本大大降低。

《科洛佛档案》是个典型例子。该片成本不过2500美元―这点钱连一部好莱坞一线商业片的宣传费都不够。可是本片之所以在最冷清的年初上映后,一路飙升,收获8000多万票房,靠的恰恰是宣传策略。

早在电影上映半年多之前,《科洛佛档案》就陆续在网络上放出与电影背景有关的若干消息,但故意弄得亦真亦假、虚虚实实,一切只为那些对此类题材有兴趣的年轻人,让他们在好奇心驱使下,不断在网络上传播、讨论,从而让电影的影响力如病毒一样迅速扩散开来。这就是“病毒营销”,不用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上搞广告轰炸,却更具有滚雪球式的神奇功效。

网络时代人们的接受习惯也在改变。小成本电影对这一点的适应远比大制作要灵活。无论《科洛佛档案》还是《第九区》,以及去年同样成本低廉的跟风之作《怪兽》,都采用了主视角跟拍的手法,有观点认为,这其实切合了web 2.0时代的特征:人人都是媒体者,年轻人更喜欢在视频网站上看新鲜事。那么,一部如同“自拍视频”般的电影,自然有其格外动人的地方。

况且,用手提摄影也能省不少钱。

启示

小成本科幻片的奇迹只会越来越多。如今,任何一个有技术能力的电影迷,完全可以自己拍部片子发到网络上去,只要够出色,一样能成功。由“网络短片”转化成“商业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第九区》原本就是在导演布隆坎普自娱自乐的短片基础上发展而来。而这些诱人又励志的神话,对于崇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面夸大电影制作成本,一面高估票房“放卫星”的中国电影市场,是不是也挺有借鉴意义呢?

上一篇:冒险是第一生产力 下一篇:秦岚 回忆童年 想生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