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生命影像:动物电影论略

时间:2022-10-17 12:07:02

另类生命影像:动物电影论略

摘要 动物题材电影作为一种边缘题材的电影类型,近年来迅速崛起,并形成法、日、美三足鼎立的局面,以各自的创作理念和影像风格让动物电影呈现出不同的影像特色。这类电影具有深厚的生命伦理内涵和很高的电影审美价值。也映射人类对自身与动物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 动物 动物题材电影 人类 生命

一、动物电影的发展和崛起

人类生活是电影创作的主要依据,也占据电影作品的主流,而在这条庞大的主流之外,也有一些表现“非人”世界另类生命的电影支流,动物电影就属其中一类。这些以真实动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影,悄然发展壮大,并在近年来迅速崛起。动物电影的起步较晚,真正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才出现,以牧羊犬莱西为主角的《灵犬莱西》系列影片,曾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风行一时,被称为“首次将动物对人类的忠诚推上银幕”的电影。动物题材的电影几十年来默默成长,逐渐涌现动物主演的电影精品,跻身顶级电影节佳作行列。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磨砺20年的《微观世界》(1994)获第49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第23届恺撒电影节最佳制片、摄影、音响、音乐、剪辑五项大奖。美国导演克里斯・努南执导的《宝贝小猪》(1995)获得第6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本世纪以来,动物电影更是异军突起,成为世界银幕一道独特的风景。2001年,《微观世界》原班人马打造的《迁徙的鸟》,把原属自然科学范畴的鸟类迁徙题材拍摄成为一部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的不朽杰作,影片于法国连演4周,吸引了250万影迷,影片更在全球范围掀起观影热潮,获7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剪辑、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2005年,又一部生物记录电影《帝企鹅日记》轰动世界影坛。它记录了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帝企鹅的生存和繁衍,表现了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一群动物的勇气、抗争和爱情。法国的动物记录影片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观看自然的方式。在西方动物电影崛起的同时,东方的动物电影近年来也佳作涌现,日本影片《导盲犬小Q》(2004年),以拉布拉多犬小Q的一生,感动了亚洲一亿观众。就连在远离现代工业文明的蒙古,展现戈壁滩上骆驼繁殖与生活的影片《哭泣的骆驼》(2003年)也荣获77届奥斯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按照传统的电影类型,动物电影无法归入任何一种类型片,但这些影片已经以高品位的审美感受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在世界电影长廊占据了一席之地,更有精致绝伦的动物电影精品,必会在电影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这些表现与我们共生于这个世界的动物生命的影片,正以并不逊色于传统类型电影的审美及文化价值进入我们的视野,它们不仅打开了电影表现的另一片视野,更为人类提供了审视自然和生命的全新视角。

二、法美日动物电影三足鼎立

动物电影都取材于动物生活,以动物为主角,然而不同民族的动物电影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创作风格,当今世界范围内比较有影响的动物电影主要出自法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它们以各自的创作理念和影像风格让动物电影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法国

法国可算是制作动物电影精品首屈一指的国度,作为法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法国电影从产生那一刻起,就深深地打上了注重艺术的烙印,法国电影对艺术性的及至追求在世界电影之林独树一帜。法国人同样将这种电影情结融入动物题材的拍摄,创造出多部享誉世界的唯美精致、人文气息浓郁的动物影片。

法国人在拍摄动物题材的纪录片方面匠心独具,他们以大胆的投资、超常的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造就了一批纪录电影的精品。雅克・贝汉几十年磨一剑的《微观世界》和《迁徙的鸟》几乎成为动物纪录片里程碑式的作品。无论是这个星球上最微小生命,还是跨越世界飞翔迁徙的候鸟,都在独特的视觉和出神入化的摄影技艺下,提炼出生物与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瑰丽美感,洋溢着浓郁的自然主义气息和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处处体现法兰西民族的浪漫情怀和高雅气质,制作上更尽显法国人对于艺术的完美追求和无以复加的精益求精,使无数观众大开眼界并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2005年,另一个法国导演吕克・雅盖的动物纪录片《帝企鹅日记》再次体现了法国人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完美的创作风格,在南极零下40℃的冰原上长达13个月的拍摄,将几千年来荒无人烟的南极大陆上,一群笨拙而坚定的帝企鹅艰辛漫长的生命之旅表现得令全世界动容。这些动物纪录片投资大、拍摄难度高、更考验创作者的耐心和勇气,雅克・贝汉说:“我的电影不是工业化的产品,而是因为兴趣和激情。”更坦言他的影片如果把预算成本和票房作为主要考虑对象的话“可能要等上10年20年”。这种在理想主义的艺术化道路上一走到底的电影创作观,也只会出现在法国。

(二)美国

动物题材影片在美国人的操持下呈现出与精美绝伦的法国情怀截然不同的创作思路。在这个通俗艺术大国,商业电影最大的生产基地,通俗有趣的故事情节加上卓越的技术表现,已经成为美国电影创作最驾轻就熟的定式,动物电影也不例外。迪士尼式的趣味性表现手法,精巧完整的动物传奇故事。以假乱真的特效技术,都成为美国动物电影的鲜明特色。

宠物电影是美国动物电影的一大主流,在爱狗成风的美国,以狗为主角的宠物影片层出不穷,《101斑点狗》、《都是戴茜惹的祸》、《小犬当家》、《我家也有贝多芬》、《神犬也疯狂》、《猫狗大战》等,都是将狗的故事搬上银幕。小狗在影片中以人类朋友的身份出现,它们因缘际会地走入人类家庭,成为家庭中维系情感、解除困难的重要家庭成员,《101斑点狗》中的大麦町促成了男女主角的美好婚姻,更出奇制胜击败了坏人《都是戴茜惹的祸》里的戴茜帮助小主人改变了和父亲之间的紧张关系,也让小镇上冷漠的人际关系变得友善:《我家也有贝多芬》系列中的贝多芬是主人一家的最爱,与人类家庭同甘共苦相依相伴。它们或淘气可爱,或忠心耿耿,或身怀绝技,上演一幕幕人与狗的感人场景。这些宠物狗的故事多雅俗共赏、意趣盎然,遵循主流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具有良好的票房保证。此外,美国人也热衷拍摄“动物励志传奇”,《宝贝小猪》《斑马竞赛》都属典型,就故事情节分析,无论是立志成为牧养猪的宝贝猪,还是勇夺赛马冠军的小斑马,都是常见的人类奋斗故事的翻版,但这些老故事经由训练有素的动物惟妙惟肖的演绎,便呈现另类风情。可爱的动物,通俗易懂的情节,加之卓越的技术,精美的制作,让美国动物电影成为全世界儿童的至爱,也同样抚慰童心未泯、渴望温情的成人们的心灵。

(三)日本

亚洲动物电影由于客观因素的局限尚没有达到欧美国家的规模,然而日本的动物题材电影以其独树一帜的审美情调赋予动物电 影独特的东方风韵。日本动物电影早在八十年代起涌现了不少佳作,包括80年代初曾在我国放映的《狐狸的故事》(1979),和创下59亿日元的票房纪录的《南极物语》(1983),直到2004年感动全亚洲的《导盲犬小Q》。这些影片沿承日本影片一贯的传统,银幕风格内敛平实,更有源自日本文化的淡淡的忧郁凄厉浸润其中。

《狐狸的故事》是经典的动物纪录片,具有全然不同于欧美纪录片的神韵。这部野外拍摄近10年剪辑而成的影片,展现北方狐狸近乎惨烈的生存抗争,通过一棵生长在日本北部鄂霍次克海边老橡树的叙述,讲述一对公母狐狸的经历,一个狐狸家庭每天面临着没有食物、野兽袭击、地盘侵犯、人类捕杀、恶劣气候等生存威胁,顽强地相爱、繁衍、哺育、求生。在宁静美丽的原野上,伴随悠扬的音乐,这种弱小的动物在几乎是生存绝境的环境里苦苦挣扎,曼延着日本式的苍凉忧伤,不同于法国派的浪漫生命礼赞,而是美丽凄凉的生存绝唱,卷掩在宁静与温情之下的死亡、血泪和叹息,是日本文化双重风格的绝佳演绎,也几乎是日本民族生存状态的寓言《导盲犬小Q》是日本动物电影“平实制胜”的典范,以简单直接的实感手法描述拉布拉多犬小0的一生,美国派的惊险奇情、搞笑奇趣、催泪煽情被全部舍弃,小Q不是机灵破案的神犬、舍身救主的义犬,只是毕生尽忠职守的一条平凡的好狗。影片的拍摄是常见的日本风格,安静的长镜头,平淡的画面,并不跌宕的情节,从小Q出生、成长、训练,到跟随主人,付出等待,直至最后沉默离去。比起美国狗片的离奇曲折,《导盲犬小Q》显然地不够活泼生动,而正是这份东方式的朴实无华的温情,却在不经意间击中了人们心灵深处最脆弱的地方。日本动物题材电影正是用其源自本民族的文化视角和表现方式,在欧美影片占主流的动物电影界,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三、动物电影中的“动物”与“人”的关系

(一)互爱共存型

这是电影中最多见的人与动物的关系,目前认为最早的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灵犬莱西》系列就将动物与人类的感情作为表现主题,那只不远万里要回到主人身边的牧养犬莱西,开启了“动物忠诚”电影的先河,《101斑点狗》《精灵鼠小弟》《导盲犬小Q》《零下八度》,以及不计其数的宠物影片,都将动物表现成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伙伴,担当人类的最佳保护者,它们或舍身拯救主人、或终身相伴不离不弃,或帮助人类摆脱困境化险为夷,人与动物在这些影片中互相依存、相濡以沫。

这种人与动物互爱关系的刻画,基于人对于动物的普遍态度。对当今强大的人类而言,动物在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无弊无害的,它们与世无争地生活在人类统治的世界里,始终屈从于人类的意志,人类作为生物链的最高一环,具有对动物的生杀大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出于人类道德而对动物予以关怀与怜爱。此外,动物王国显然是一个比人类社会更单纯的世界,处于人情冷漠、尔虞我诈的人类社会中的人们,面对动物的简单与忠诚,感到莫大的心灵抚慰。因此,出于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与对单纯世界的向往,人类乐于在光影世界中寄情动物,让这些单纯、可爱、弱小的生命,以人类“忠诚伙伴”的身份出现,给疲惫的人们以温暖的慰藉,也给冷漠的人际情感以含蓄的提醒。

(二)对立伤害型

表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对立与伤害的电影,就“伤害”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动物对人类的伤害,另一种是人类对动物的伤害。这两种形式也正是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在两种立场间的徘徊,究竟动物是人类生存的威胁,还是人类侵犯了动物的生存权利。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鸟》(1963)可称为动物灾难片的先驱,从严格意义上讲,那密密麻麻的鸟群已成为影片的主角。人的爱情、亲情、人性都笼罩在鸟的阴影之下,金发美女在群鸟的攻击下狼狈不堪。擅长制造恐怖效果的希区柯克,利用鸟的主观镜头和快节奏的剪辑制造出强烈的悬疑惊悚感,甚至将三十几片胶片叠放在一起制造鸟群覆盖整个视野的视觉场景,将一场鸟类灾难拍摄得惊心动魄。这种看似并无杀伤力的动物,合力向人类世界发起猛烈的进攻,足以令人类无限惊恐。此后,这类动物灾难片层出不穷,也成为好莱坞灾难影片的重要题材。

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的《熊》(1988)和《虎兄虎弟》(2004)则是为动物鸣不平的代表影片。熊和虎,这两种庞大强壮的动物,在大多数眼里都是凶猛野蛮的,很少会将它们看作受伤害的弱者,如当代动物解放运动领袖彼得・辛格所说:“在忽视人类自己的野蛮之余,我们夸大其他动物的野蛮……如果一只动物被猎人杀死或者遭擒捕送往实验室或是动物园,我们不会想到动物可能也有配偶,并且它的配偶会因为这只动物的突然消失而感到痛苦。同样的,我们知道拆散母亲和孩子对双方都是悲剧。”《熊》中的小棕熊,《虎兄虎弟》的两只虎崽,都没有让人恐惧的凶悍,而是可爱淘气,在人类入侵之前都幸福地生活在属于自己的深山和雨林中,而人类的猎枪打垮了棕熊的幸福,打散了老虎家庭的团聚,让它们伤痕累累,骨肉离散,成为无望无助的困兽。在影片中,这些强壮的动物在人类面前毫无招架之力,我们所熟悉的猎取动物、马戏团表演、笼中驯兽等行为,都成为异化动物本性的残酷举动。这种从动物的立场出发,表现人类对动物的屠戮与伤害,在动物保护、动物权利浪潮兴盛的当今世界,成为越来越多的动物题材电影的表现主题。

(三)客观审美型

这是近年来表现人与动物关系的新的视角,动物与人类作为平等的生命存在,动物具有独立于人类的情感和生活,不是人类对动物的爱护、怜悯或伤害,也不表现动物对人类的忠诚、情义或愤怒,而是跳出这种单纯的二元对立,将两者放置在各自所属的生命范畴,以超越“人类优先”的目光客观地欣赏动物,体味动物生灵的力量和美感。最有代表性的是诸如《微观世界》、《迁徙的乌》、《帝企鹅日记》这些动物纪录片。

这些影片完全围绕动物展开,动物成为电影的绝对主角,人类被悄然隐匿于镜头之外,人有人的生活,动物也有动物的故事,它们年复一年与人类平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它们不依赖于人类独立行动和生活。这种现今盛行的人与动物关系的阐释,其实是对动物的最大尊重,如同彼得・辛格所说:“我们并不需要‘爱’动物。我们所要的只是希望人类把动物视为独立于人之外的有情生命看待。”人类在银幕上以最客观平等的眼光,欣赏动物创造的生命奇迹:微小的昆虫也拥有难以置信的生命力量,在这个星球微不足道的角落经历危难、生死、爱情:飞翔的候鸟在永无止境地往返,用一生兑现迁徙的承诺:笨拙的企鹅冰雪笼罩的南极大陆上迁徙、成婚、繁衍,举步维艰地完成生命延续之旅。这些动物本身就是一个不需要人类加工的生命传奇,人们不仅领略到动物最本真的美丽,更会重新思考人类自身在这个星球的地位与价值。

上一篇: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民间及延伸空间在中国电影中的情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