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的几种方法

时间:2022-10-16 11:07:52

抛砖引玉的几种方法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不妨抛砖引玉,刺激一下学生。投其所好,抛之以砖。下面请看笔者上课时抛的几块砖:

一、经典影视砖,拍倒一片,此类砖最能引起学生共鸣,效果斐然。

例砖一:学《吆喝》时,用了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中苏灿落寞潦倒时的乞讨声。结果引来吆喝一片。韩春洋同学的“热豆腐,很热很热的热豆腐”,曹健同学收破烂,王英贤同学的卖油条,王玉鹏同学的乞丐行讨,个个惟妙惟肖。刘泽宇同学更是边敲铁盒,边唱的快板,节奏感强。博得一片喝彩声,学生群情高涨,学习效果居然比侯宝林大师的《卖布头》好!

例砖二:《绝唱》中听众早到的铺垫,可以举当下大片上映前的盛况空前,万众瞩目,提前好几天排队买票,搭帐篷住在街上。

例砖三:讲作文时,提到语言雅与俗的区别,灵机一动,抛出《血色浪漫》中的两段文字:像基度山这种身份的人要是让人把手套摔在脸上就太丢份了,他没等对方摔手套,就主动把手套从阿尔培手里拉过来,彬彬有礼地说:“我就算您的手套已经扔了,并且将裹了一粒子弹送回给您,现在离开我吧,不然我就要召仆人来把您赶到门外去。……”

郑桐打断他兴致勃勃的演讲:“没劲,你讲故事完全是照本宣科,语言是书本语言,你应该使用现在的语言。”

钟跃民叹了口气道:“你们这帮人太没文化,稍微高雅点儿就接受不了,看来我只好把自己降低到扫盲班的标准,基度山伯爵是这么说的,孙子,你丫是不是活腻歪啦?跟谁叫板那?你要不服咱就找个地方单练,使什么家伙随你挑,是菜刀是插子,哥们儿都奉陪到底,谁要不敢去l是孙子……”

学生笑倒一片,在笑声中自然对雅与俗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拿来主义,借用典故,化用名句砖,感受砖韵文化。

例砖一:《端午的鸭蛋》过渡时,脑子一闪嘴里冒出这么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鸭蛋不在咸,因何而名?

例砖二:《五柳先生传》补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惊世骇俗事例。魏晋时的阮籍光身在家,众人来访认为有伤风化。阮籍眼一翻道:我以天地为屋,以屋为衣裤,你们怎么钻到我裤子里来了?

例砖三:《泥人张》中解释镇定从容,喜怒不形于色,便举谢安接到淝水之战获胜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床上,照样与朋友下棋。古代有大臣被赐死时还能从容下棋,下完后举鸩酒笑对朋友道:“这一杯,在下就不敬您了。”一饮而尽,从容赴死。

三、流行歌曲砖,专拍“追星族”。

例砖一:《春酒》所寄寓的思乡情,莫过于“醉倒在家门口”的《九月九的酒》。

例砖二:讲《月亮与白兔》问白兔为什么亦喜亦忧时,突然脑中一闪便问:用一首歌的名称来说是什么呢?有学生立即抢答《都是月亮惹的祸》。当时正是公开课,学生的拘谨一扫而光。

例砖三:《水调歌头》自然要请王菲来高歌一曲,会唱的同时,词也记住了,而且不会忘啊!任贤齐与杨千桦《花好月圆》则有点差强人意。

例砖四:分析话题作文“星”,便将郑智化的《星星点灯》借来分析“星”的象征意义。

四、经典名著,为虎添翼。此砖一出,着者披靡。

例砖一:《绝唱》中王小玉秋水一眸,直追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堪比《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不逊李延年《北方有佳人》中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五、巧借汉字,拍你没商量。

例砖一:《背影》中学生难以体会父爱,示以爱的繁写体,重在突出“心”,无法体会,只是因为你失去了那颗心。

六、时事之砖,拍醒世人。

例砖一:《马说》补充事例,当年上海申花错失舍甫琴科。徐根宝评价维埃拉:“这家伙不会踢球。”

例砖二:《马说》中最后借北大才子陆步轩街头卖猪肉的事来启发学生考虑当代的人才问题。

以上砖头,有的是昙花乍现的灵感妙语,即兴而言,有的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与碰撞中,迸射耀眼的火花,有的是日积月累的沉淀后的精心准备,却往往能一“砖”激起千层浪。可以给沉闷的课堂注入一剂强心针。一句话可能就是一根点燃的引线,引爆一颗威力无比的炸弹,可以把沉默的课堂“引爆”,爆发出智慧的火焰,锦上添花,师生就可以趁热打铁了。

何不来些美丽的点缀,让课堂一扫死寂?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在抛砖引玉,适可而止,不宜过多过滥,冲击正常教学,切不可越俎代庖,教师包办。哪怕是抛砖引“砖”,也是好的。

上一篇:中职语文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下一篇:从心出发:让言语奔向表达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