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

时间:2022-10-16 09:59:09

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

[摘要]本文对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30种旅游定义和概念做了梳理和归纳,指出旅游定义的多义性,以及由此给旅游学科建设造成的“困境”。作者借鉴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方法,从两个层面重新定义了旅游,为建构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框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关键词]旅游;定义;本质;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1―0086―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研究的领域也大为拓展,与旅游相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层出不穷,但随着旅游学科大厦的不断增高和加宽,旅游学科的基础日益显得脆弱和不堪重负。目前我们使用的旅游定义和概念基本上来源于20世纪中后期,而进入21世纪后,旅游实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许多教科书在采用的旅游定义中大多有“不以赚钱或工作为目的”的内容,但在旅游分类中,又将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作为新的旅游形式列在其中;此外,一方面我们在定义中将旅游的出行时间(通常是24小时以上)和活动半径(各国对此标准不一)做出适当的规定,但在实际的研究中却很少受此限制,在许多旅游的教材、论文和专著中充斥着这类无法自圆其说、自相矛盾的说法。旅游是旅游学科中最基础的概念,是研究的起点,也是最直接的研究对象,连这些最基础的问题都充满着悖论,大大制约着旅游学科的深化研究和多学科研究。要将旅游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使之成为一门科学,必须从其基础抓起,根深才能叶茂。

德国哲学家康德将科学定义为陈述系统,他对什么是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

1.科学是陈述系统

2.科学是正确的陈述系统

3.科学中真实的陈述必须得到证明

旅游学科研究要走向成熟,必须建立起一整套陈述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有基本假定、概念、术语、特定现象、命题、解释、理论、检验方法、方法论和价值观念等。旅游学的研究视角可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前者主要研究“应然问题”,也就是应当该如何的问题,这类研究主要是属于应用旅游学的范畴;而后者主要是研究“实然问题”,也就是在现实生活实际是如何的问题,即描述、解释和揭示一些旅游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

旅游学能否独立存在,还取决于能否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该体系的基础是定义和术语,核心就是定律。定义和术语是表明这一学科对于特定研究对象的概念所作的科学的界定。而对人文科学研究而言,定律(Law)是指仅限于经验世界的规律,它允许“反例”存在,反例出现通常不会让我们放弃现有的定律,除非这反例足够强烈以致我们开始怀疑定律的可信度和有用性,这就导致了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1962)说过的“范式转移”或“科学革命”。本文着重讨论旅游学科中最为基础的定义和概念,这就是――什么是旅游?

在日常语境下,旅行与旅游经常是被作为同义词混用的。但在旅游学科研究中,一般还是将旅行和旅游区分开的,旅行只是简单地指人的空间位置的暂时移动,而旅游的含义要复杂得多。正如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E.Durkheim,旧译涂尔干1858―1917)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中所说的“由于通俗概念的形成是很粗糙的,所以,它们自然不可能与由于必要而创造的科学概念完全一致”。英国学者约翰・特赖布(John Tribe,1997)认为,“旅游一词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是在日常话语中被普遍使用的,正因为如此,这一名词是经常被随意地和不准确使用,也因此包含了诸多的含义”。习惯上,我们将古代的帝王巡游、骑士冒险、信徒朝圣、居民迁徙、航海贸易、文人游学等都称为旅行,而旅游的出现则在19世纪以后,旅行接待业已渐成气候,开始出现近代旅游的萌芽。这也可以从旅行与旅游两个英语单词的词源上得到印证,旅行的英文是travel,一般认为,travel一词来源于古法语词travallier,这个词的词根(travail)的意思是“辛苦的劳动”,这反映出中世纪旅行的艰辛。尽管朝觐旅游以宗教目的为主,但也带有社会和娱乐内涵。17世纪英国出现了“大旅游”(grand tour),tour一词是从古法语tourner转化而来,字面意思已不仅仅指旅行(“空间位置的移动”)了,而是包含了整个游程和线路。而今天使用的旅游一词,英文是tourist和tourism,法国学者罗贝尔・朗加尔(Robea Lanquar,)认为,tourist一词大约是1800年在英国出现的,专指英国去欧洲大陆的旅行者。1811年,tourism一词首先出现在《牛津词典》中,释义为以消遣为动机的旅游理论与实践。这也就是说tourism一词不仅指旅游业,也有旅游学的意思;旅游一词在德语中是fremdenverkehr,是由fremden(外来者)与verkehr(交往)两个词汇组合而成。可以看出早期的德国学者将旅游看作是一种人际交往;旅游在日文中使用的是“观光”一词,关于该词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取自中国古代《易经》中“观国之光”以及《左传》中“观光上国”;另一种说法是从英语sight-seeing一词直译而来的,但目前我国习惯将sight-seeing译成游览。我国的台湾地区至今沿用观光一词。说明日本学者将旅游看成是游客个人的游览观赏活动。仅从这些词义上看,就可发现旅游一词在国际上是多义性的,它之所以难以界定,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它用“旅游”一个词概括了涉及地理、经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和心理学等学科和众多概念,而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概念结构体系,不同概念体系的研究视角和强调重点都各不相同,因此出现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旅游的诸多“官方”定义(如世界旅游组织、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的国际论坛所用的定义)之间也存在矛盾之处,而公众对旅游者和旅游活动的构成的看法也存在很大差异。旅游、旅游者和旅游业虽然从字面上来讲,较容易区分,但在实际使用时,经常被混淆。因此,旅游一词是多义的和模糊的。

二、国际上流行的对于旅游的定义

据美国旅行资料中心(U.S.Travel Data Center)20世纪70年代初对收集到的80种研究报告统计,对于旅游及旅游者的相关定义就达43种之多(Cook,1975)。目前国际旅游学界对于旅游仍无统一的定义,较为流行和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

1.奥地利学者施拉德(H.V.Schllard,1910)认为,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2.德国学者莫根罗特(W.Morgenmth,1927)的旅游定义是,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需求,或个人的各种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 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3.德国学者鲍尔曼(A.Bormann,1931)认为,不管是基于休养、游览、商务、职业的目的,还是特殊活动或其他目的,只要是暂时离开居住地的旅行活动,都称作旅游。

4.英国经济学家奥格尔维(F.W.Ogilvie,1933)的旅游定义是,离家外出不超过一年,在外逗留期间进行的消费,且所用的支出并非是从旅游地赚取的。

5.德国学者格吕克斯曼(R.Glüeksmann,1935)认为,旅游是在旅居地短时间旅居的外来者与当地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旅游是一种与人际关系和人类交流相联系的社会现象。

6.瑞士学者亨齐克和克拉普夫(W.Hunziker & K.Krapf,1942)认为,旅游是非定居的旅行和短暂停留而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种旅行和逗留不会导致长期居住或从事任何赚钱活动。1970年代这一定义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IASET)采纳,故又称为“艾斯特”定义。

7.设在摩纳哥蒙特卡罗的国际旅游学会(IAT,1951)对于旅游的定义是,人们为实现某种旅行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是为满足游客某些需要而予以实现的途径……在此意义上,旅游与旅行的区别事实上在于,旅游者一方面可以自由选择旅游目标,另一方面,他的消遣愿望可以得到满足。

8.日本学者田中喜一(1950)对于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基于自由的动机而离开原居住地作旅行活动,并于逗留期间,获得愉快的消费生活。

9.19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VUEBA)旅游研究所对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可以理解成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闲暇时间活动,主要是出于修身养性;其次是获取教益、增长知识和扩大交际;再次是参加各种各样的有组织的活动,以及改变与此相关利益方的关系和作用。

10.1963年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旅行和旅游会议首次通过国际旅游者的定义,即旅游者是到一个国家逗留至少24小时的游客,其目的是为了休闲或商务。从中也可窥见隐含的旅游概念。

11.美国旅行商协会(ASTA,1964)对于旅游的定义非常简短和实用,即旅游就是个人或公司在国内或国外从事旅行和游览的活动。

12.法国文化学者让・梅特森(1966)认为,旅游是一种消遣活动,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养。

13.英国旅游学会(ITB,1976)给旅游下的定义是,人们前往他们惯常居住和工作之外的地方的暂时而短期的活动,包括各种目的不同的活动,以及一日游或参观游览活动。

14.美国文化人类学者贾法利(J.Jafari,1977)认为,旅游是离开常住地的游人、满足游人需要的产业,以及游人、产业和旅游地三者的社会交换给旅游地带来综合影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15.美国参议院“国家政策研究会”(1978)对于旅游的定义是,人们出于日常工作以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其居家所在的社区,到某个或某些地方旅行的行动和活动。该定义中的旅游也包括商务旅游。

16.英国旅游局(BTA)前执行局长里考瑞什(L.J.Lickorish,1980)将旅游定义为,是人的运动,是市场的运动而非一项产业的运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17.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利克(A.J.Burkart & S.Medlik,1981)将旅游定义为,除为了进行有偿工作以外的任何原因而离开正常居住地作短期外出访问(或离开家短期逗留别处)的现象。

18.澳大利亚地理学者利珀(N.Leiper,1981)将旅游定义为,是一个与五种因素互相作用的开放系统,这五种因素为环境、人文、旅游者、地理(客源区、交通路线和目的地)以及产业。这五种因素又与自然、技术、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基于休闲和离家暂居至少一晚以上旅游者是系统中的动力因素。

19.1981年“艾斯特”(AISET)和旅游社团(Tourism Society)在英国加的夫召开的国际休闲一康乐一旅游大会上将旅游定义为,在家庭环境之外偶尔选择和从事的特定活动,可以包括或不包括离家不过夜的逗留。

20.美国学者马西森和沃尔(A.Mathieson & G.Wall,1982)认为,旅游包括人们离开惯常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去往其他目的地的移动、人们在目的地所进行的所有活动以及能满足他们这些需求的设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21.日本学者铃木忠义(1984)对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定义是:(1)人们离开日常生活圈;(2)预定再次回来;(3)并非以营利为目的;欣赏自然风物。广义的定义是:由这种行为而产生的社会现象的总和。

22.美国旅游学者伦德伯格(D.E.Lundlberg,1985)的旅游定义是,人们除上下班工作通勤以外的任何目的,离开他们常住地社区前往异地所进行的行动和活动。

23.世界旅游组织(WTO,1991)的旅游定义是,一个人旅行到一个其惯常居住环境以外的地方并逗留不超过一定限度的时间的活动,这种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在到访地从事某种不获得报酬的活动。

24.英国旅游文化学者(现在新西兰怀卡托大学任教)克里斯・瑞安(C.Ryan,1991)将旅游(toufism)定义为一门学问,即关于为那些离开家逗留而引起的接待及支持的需求和供给以及相关的消费组合模式、收入创造、就业方面的研究。

25.英国学者克里斯・库珀(C.Cooper,1993)将旅游分为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别予以定义。从需求的角度来定义的话,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自己惯常居住的环境、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从供给的角度来定义的话,旅游即为旅游业,也就是为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愿望的所有的企业、组织机构和设施构成的行业。

26.美国学者查德威克(R.Chadwick,1994)认为,旅游包含以下三个主要的概念:人的移动、某个经济或产业部门,以及一个由人际关系、人的需求和满足人的需求而提供的服务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因素组成的巨大系统。

27.英国学者约翰・特赖布(John Tribe,1997)认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参与的活动,这一活动存在的最低必要特征包括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从事这一旅行活动的一个特定的动机集合(排除上下班通勤)以及从事在目的地的活动。

28.英国地理学者斯蒂芬・威廉斯(Stephen W.Williams,1998)认为,旅游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是离开惯常居住地,在目的地做短暂停留的行为本身还包括这类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以及满足旅 游需求的设施和服务。

29.加拿大生态旅游学者芬内尔(D.A.Fennel,1999)对于旅游所做的定义是,旅游是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旅游者和为旅游者提供的相关服务(设施、景点、交通和住宿)。

30.美国旅游学者戈尔德耐和里奇(C.R.Goeldner & J.R.Brent Ritchie,2005)将旅游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和访客过程中,由游客、旅游企业、当地政府、当地居民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

上述30种定义分别选自目前西方各国最流行的旅游教科书、政府智囊机构的专业报告、世界旅游组织官方文件、行业协会、国际性旅游学术团体的研究成果等,这些定义较全面地反映出国际旅游学术界对于旅游内涵认识的概貌和演化过程。第1种定义是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最早的旅游定义,这一定义对于旅游的认识仅限于它的经济属性。在旅游研究方面,“二战”前德国(或更确切地说是德语国家)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上面引用的诸定义中,1940年前6个定义中5个是讲德语的学者给出的,尤其是亨齐克和克拉普夫的定义,被“艾斯特”采纳。“二战”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英语成为全球通用性语言,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成为国际旅游研究的中心。在后24个定义中,除3个无法区分国别的国际性组织机构的定义外,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英语国家的定义占到17个之多。由于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改进,大众旅游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旅游的经济效益受到世人关注。但随之而来的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在文化观念上的冲突,旅游开发与资源和环境保护上的利益冲突等负面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也随着旅游者的大批到来而日益加剧。甚至,有的目的地视旅游为“文化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入侵(C.Wackerman,1998),由此,近代许多学者在旅游研究中将客源地和目的地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单纯研究经济现象拓展到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

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国际上关于旅游的定义分成学术定义和工作定义两大类:即概念性或学术性定义和技术性或操作性定义(主要是出于统计工作的需要);还可以分为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两大类:即宏观地将旅游看成是一种因人际交往而产生的社会现象(由此引发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和微观地将旅游看成是一种纯个人的一种休闲方式或一项经济产业。事实上,旅游本身就具有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等多种属性。正如斯蒂芬・史密斯(S.Smith,2000)所说,旅游一词的概念是多义的,如何对旅游下定义,取决于学者研究的需要和研究的角度。这就是说,旅游定义还取决于下定义学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目的,这也是一种研究者的“路径依赖”。由于这些学者的路径依赖不同,对于旅游的定义见仁见智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相比之下,对于旅游定义中的核心概念――游客(过夜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容易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

从上述30种定义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旅游概念的几个本质特征:

1.旅游是人的空间位置的移动(与一般货物贸易物的移动有很大不同),这种移动是暂时的,这是旅游消费区别于其他消费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

2.旅游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动机,但我们一般认为旅游的动机与游憩(或康乐)有关,当然也可能包括了商务、教育、健康或宗教等因素,这一切构成了旅游的基础;

3.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住宿、营销系统、游憩(或康乐)和景区服务的支持,这一切构成了旅游产业的基础;

4.旅游不仅仅是游客个人的一种休闲和游憩(或康乐)的消费方式。从空间上看,旅游不仅仅是客源地向目的地单向的人员流动,而是由客源地、通道和目的地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5.旅游整体的空间系统,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更是一个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这是旅游目的地系统存在的理论基础。

三、结论:对于旅游本质的认识

由于旅游一词所含的多义性,因此对其研究应属于逻辑结构、语义分析、事实验证等实证范畴。对于旅游本质的认识,从本体论上看,旅游现象应该是具有因果规律性,即具有因果一致性的内在联系。我们对旅游现象进行实证研究是建立在对现象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如果被研究的对象本身不具有因果规律性,则研究本身也就无法通过观察与描述找到符合因果规律的结论。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看,关于旅游是什么和什么是旅游这两个问题不是等价的,前者揭示的是旅游的本质,后者只是对某一属性的判定,前者是运用演绎法,即从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可以推导到其存在的思维过程,而后者是采用归纳法,即从个别事例出发,从一系列特定事实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和规律的过程。现在我们见到的大多数旅游定义(更确切地说是概念)往往是后者,因此,存在着不完全归纳的问题,利用枚举和罗列现象来说明什么是旅游,例如从动机和目的上来解释,无论旅游“主要是出于修身养性;其次是获取教益、增长知识和扩大交际”(见上述引用定义9),还是“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养”(见上述引用定义12),都是无法穷尽所有旅游类型的,从而其概念的外延是不周延的。因此,这无助于对旅游本质的认识。

如果我们借鉴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方法,“现象学悬置(也有译为悬搁)”(也就是“现象学还原”或“先验还原”)将旅游现象中那些无关紧要的要素“悬置”起来,以上所列举的有些要素如“休息、获取教益、扩大交际”等都不是旅游定义所必需的,并不是旅游的本质,如有些探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体力消耗很大,并不是一种休息;有些人孤独地在无人区跋涉,并不是为了扩大人际交往,而是为了挑战自我等。总之,所有列举的这些单项动机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些“反例”(定义与定律不同,定义出现“反例”说明并未找出旅游现象中最本质的、规定性的特征)。因此,要认清旅游的本质,就必须从哲学的角度阐述。

我们认为,旅游的多义性反映出的是旅游概念的多层结构,旅游首先是一种人的基本需要(生理的和精神的,但这种欲求满足与否,并不影响到人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其次是在这种需要支配下,可能付诸实施而产生的行为和活动;再次由于旅游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后,产生出的一系列提供和丰富这种活动的产业和系统,最后,由于人的频繁交往而造成人地关系(人与环境)、人群关系(主人与客人)发生变异的现象。在这个概念的多层结构中,最基础的和最核心的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或生理欲求),是构建旅游定义的关键。我们认为,从第一层次看,旅游是人们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人们对于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异化体验,是对惯常生存状态和境遇的一种否定。这是我们对旅游下的最基本的定义,由于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交圈不同,惯常活动范围不同,旅游动机和目的地的选择不尽相同,上述定义中也包括离开惯常环境的商务活动。所谓“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在空间上并不限于居住区本地,与逗留时间也没有必然关系。对于在香港上班,在深圳居住的人士而言,香港的职场和深圳居住的社区都是他的惯常环境。因此,他每天往返深港两地并不是旅游,而是通勤(即便是因加班不回家,在饭店寄宿,离开深圳住所24小时以上)。相反如果他去深圳周边的乡镇度假就是旅游。从第二层次看,旅游是由于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需要和行为得到满足和释放时,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和现象的总和。简言之,我们将旅游看作是一种基于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普适的人文现象。用深受现象学思潮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来看,旅游也是一种“存在先于本质”。旅游作为一种人的自身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并不受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对于现在学术界总结的旅游的种种性质和属性(例如经济性、社会性等),则是我们后天赋予的。旅游产生的历史要远先于旅游产业的存在。据记载,“早在5000年以前,就有人开始自古埃及出发的游览活动。大约在公元前1480年,古埃及荷赛特女王访问旁特地区(非洲东海岸,约在今天的索马里),此行被视为世界上第一次以和平观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墙上至今仍记载着这次巡游的经过……”(Goeldner,C.R,et al.2001),因此,旅游的出现要远早于旅游业存在的例子古今中外(包括现在的一些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地区)比比皆是,从人性的个体上看,那时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和体验(尤其是观光旅游)与今天的旅游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面对大自然的崇高和灿烂的文化艺术时,产生的审美和移情体验都是一样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是使得旅游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廉价、更加舒适、更加大众化罢了,直至能够成为一项经济产业,1841年托马斯・库克组织的铁路包价旅游团的真正意义也就在于此。因此,我们只能说,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作为人的基本需要的旅游则不是。对于旅游本质的这个认识,已经推广到一个更广泛的领域――休闲,但从本质上看,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因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对于旅游本质的讨论和对于现有旅游定义(或概念)的解构、重构,或许为我们建构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框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上一篇:饭店管理研究中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进展与思考 下一篇: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