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

时间:2022-10-16 09:54:49

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

【摘要】由于资源的过分开发,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呈现出产业机构单一、城市污染严重、基础设施不健全等严峻形势,导致其在转型过程中所需的转型成本过高,给当地居民和企业都带来巨大压力和困难。因此资源型城市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经济的二次创新,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经济 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城市的规划者将这些优势充分地挖掘出来,并使其成为了支撑城市经济的重要存在。然而,过分地依赖资源开发,而忽视资源产品的深层次加工及其相关产业的拓展,导致国内的众多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创新度低以及高污染和低产出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加强资源型经济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资源型经济以及资源型城市界定

资源型经济主要是指将能源资源或者矿产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经济体系。主导产业依赖相关资源而发展,主导产业比较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此外,一般资源开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如果一个城市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该城市就属于资源型城市:第一,将资源开发作为城市的支柱型产业;第二,城市的贸易主体是资源型产品;第三,该区域的生产活动对资源依赖性很强;第四,资源型部门对工业化进程影响巨大。山西省大同市以及黑龙江省大庆市等就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人们也意识到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很多资源型城市正在努力探索、试图打破传统工业理念的束缚,快速实现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而早日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尽管管理者在不断努力探索,资源型城市仍面临着很多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城市竞争力不断下降。资源型城市多是因为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被国家所重视,并在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规模,所以在多数情况下,资源开发都被作为该城市的主导产业。城市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围绕着资源构建的。如此便导致了当地的资源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而薄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分困难。

相对来讲,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成为了城市经济的主要贡献者。而第三产业则成为了“绿叶”,多是为了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其对第二产业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此一来,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资源多数都集中在第二产业,这对于同样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资源型城市中的产业转型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仍十分缓慢。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逐渐降低。很多资源型城市已经陷入到了巨大的发展困境中。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城市污染严重。改革开放初期,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念驱动下,国内的资源型城市进行了大量的资源开发工作。由于当时机械设备以及开采技术发展滞后,资源在开采过程中浪费严重。“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开发模式,不仅造成了当地大面积的农田和建筑用地被破坏,还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害。同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很多城市的生态环境都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以至于当地的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人们已经陷入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打击报复”中。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多是因为当时的规划者和开采者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能真正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

城市建设缺乏合理性,基础设施体系有待完善。资源型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其建设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而这种缺乏合理性的建设理念常常会导致当地的基础设施体系缺乏完善性,从而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建设质量。资源型城市的扩建与延伸都是将资源分布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覆盖面十分广泛,不利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部署,往往导致相应的配套服务功能发挥的不够充分。不仅如此,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集聚度偏低,结构过于松散,以至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严重影响到市区内的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再就业压力增大。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导致城市中的很多居民从事的都是体力劳动,并多数与主导产业相关,以至于当地居民的就业范围狭窄,一旦失业将面临着巨大的再就业压力。而且,由于文化程度以及周边环境的束缚,多数下岗职工都缺乏自主创业意识,真正探索自主创业的人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在产业结构单一的大环境下承受着巨大的创业压力,成功创业者不多。由此可见,资源型城市居民一旦下岗,势必会面临着巨大的再就业压力。

企业转型困难巨大。资源型城市的多数国有企业在最初阶段都受到了计划经济制度的重大影响,以至于企业的生产任务重、产品价格低,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企业获取的经济利益很难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之后,企业逐渐掌握了经营的支配权,但是,企业可开采的资源已经呈现出匮乏趋势,企业的生命也随之进入了衰退期。并且,很多企业也已经习惯了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以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困难重重。同时,从企业职工的角度来看,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常常表现出懈怠、散漫以及不思进取,为企业的转型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转型成本过高。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涉及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重置成本、资源减少引发的供需矛盾缓解成本、城市基础建设施的维护和修缮成本以及生态环境修复成本等。由于资源型城市建设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其建设规划完全是为了满足资源开发而设定的,转型暴露出的问题相对于非资源型城市更加严重,所以城市的转型成本明显偏高。然而,资源型城市并没有从资源开发中获取大量的转型资本,以至于其面临着巨大的转型经济压力。

缺少宏观调控。资源型经济转型主要包括资源型企业转型、产业结构转型以及政府管理模式转型等。其中,国有资源型企业转型主要是对滞后的管理制度进行更新与完善,而转型的主导者则是当地政府,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资源型城市的政府部门并没有将企业转型的领头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很多政府部门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转型协调机构,以至于企业转型过程中,各方矛盾日益激化,转型成本明显增加。另外,政府在企业转型的总量性以及阶段性指标的制定上,设定的战略实现目标较为模糊,政府作用无法有效发挥。不仅如此,在企业转型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权责分工并不明确,以至于城市转型效率过低,转型成本增加。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过程,其标示着一个产业周期的结束,同时,也预示着新的工业发展周期的开始。资源枯竭所引发的城市经济转型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较为常见,例如德国的鲁尔区转型以及法国的洛林地区工业转型等,其中,很多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资源型城市转型需积极面对。“态度决定一切”,尽管这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办事的效率和质量。很多转型成功的城市,在转型初期也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却因为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才取得了最后的改革成果。而同一时期的部分资源城市,却抱着悲观、抵触的情绪,导致了转型的失败,从而陷入到困境之中。由此可见,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要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态,大胆创新,探索出更快、更好的改革道路,推动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资金支持。很多成功转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引导和经济支持。但是,巨额的转型成本仍是让当地的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果仅仅是依靠政府以及自身的力量,转型方案很可能“胎死腹中”,所以,只有充分借助外部力量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借助市场以外或者区域以外的力量。通常来讲,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很可能导致资源型城市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从而使得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量大幅度提高,经济负担加剧。所以,政府的指导功能应得以充分地发挥。中央政府应将资金扶持义务承担起来,建立相应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等,从而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供给。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接续替代产业。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城市的规划者应该对自身的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充分地分析,尽可能将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各类接续替代产业。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避免产业重构等现象的出现。

以市场为基础,发挥市场优势。城市转型需要政府的指导和引导,但绝不是政府的直接全面参与。转型主体依然是企业,他们在产业选择上具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政府不应该越庖代厨,甚至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政府的职责就是做好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环境监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促进措施

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首先,转变思想,实现产业转移。对城市创业环境进行积极改善,打破思想束缚,努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政府部门应为促进创业环境改善构建完善的政府支持体系。在承接时,要将具有发展优势的第三产业作为重点承接项目,进而有效帮助当地经济的结构优化,顺利转型。

第二,优化经济发展布局,完善产业园区建设。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以及资源存储能力,借助互惠互利等合作手段,实现产业的快速集聚。同时,大力支持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水平提升。并在产业园区中,加强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经济技术产业建设,借助产业园区的集聚力以及引导和辐射力,促进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完善。

第三,加大对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为了更好地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当地政府应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借助各种鼓励政策以及投资信息服务,引导其将投资的重点放到非资源型产业中,例如物流产业、制造产业以及旅游服务行业等。对于资源型企业,当地政府可以为其接续产业设立专项的扶持基金,并构建各类完善的补偿机制,例如开展各类再创业培训工作,提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同时,对政务环境进行优化,确保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推动各类转型发展的机制建设。首先,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当地政府对符合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例如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以及为其提供土地资源优先使用权等。而对于资源型企业,可制定一些促进其进行资源深层加工的推动政策,使其将高新技术融入到产业结构的二次创新中,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整体产业结构优化。

其次,完善环境保护机制。借助各项市场经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制定完善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作用,活用现有的脱硫电价、排污费、城镇污水处理收费、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以及污染废弃物处置费用的相关政策,建立明确的环境保护政策,促使企业积极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完善生态补偿基金和保障金制度,解决开发矿产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历史遗留问题,向偿还旧账、不欠新账的方向努力,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适合自身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让环境补偿体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

第三,完善资源节约机制。通过提升市场的环保准入门槛、安全生产门槛,在市场宽松的大背景下,借用市场波动的机会,抓住吋机,把传统产业煤炭、化学、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彻底淘汰出局,优化产业格局。对市场的有偿使用制度做进一步完善,促进资源产品价格合理化,避免能源的低成本消费。在产业、行业、企业、园区等多层次全面推行循环发展模式,对资源采取循环利用、产业进行循环组合和区域内进行循环式发展,吸取各个循环经济试点的成功经验,形成辐射效应,带动整体格局的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带动企业加大在科技创新研发上的投入,积极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并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积极性。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让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参股形式加入企业的研究开发中心,与企业研发融为一体,建立起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

第五,完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转型发展的本质就是从自然资源依赖转向人力资源优化的过程。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因此,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在转型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强各类人才资源的培训工作。采取有规律、有歩骤、有计划的资源型产业培训,并不断深化到各个产业。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如脱产进修、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进行有组织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业务素质,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不断壮大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通过重点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方式,调整技术人才资源结构,充分带动广大技术人才的积极性,更好的为转型发展服务。加强年轻人才的培养,提高青年人才在开发研究中的计划经费,有选择性的支持有利于转型发展的研究课题。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优化收入分配制度,让创新人才及时分享转型发展成果的同时获取应有收益

结语

改革开放初期,借助国内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优势,国民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然而,随着资源型城市资源的大量消耗,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地依赖资源开发,不仅不能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加深当地的资源、环境、经济以及社会间的矛盾。在全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资源型城市更是应该充分认识到面临的严峻挑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促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经济的二次创新,实现当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排除 下一篇: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