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内涵,谋发展:音乐学专业的办学理念与实践

时间:2022-10-16 09:51:32

抓内涵,谋发展:音乐学专业的办学理念与实践

四川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川音”)音乐学系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于本校的民族音乐研究室和1986年扩建的音乐研究所。国内著名音乐家常苏民、宋大能、冯光钰、李忠勇、黄万品均先后担任过主任或所长;朱泽民、匡天齐、钟善祥、黄银善、颜曼秋、肖常纬等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曾是本系常任教师;国内音乐学界知名教授管建华、蒲亨强等曾在此执教。目前,川音音乐学系有专职教授4人、兼职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2人,他们在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音乐治疗和音乐新闻与评论学科方面各有专长。本系除设有本科、硕士两个办学层次外,2009年9月起,还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招收“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尽管川音音乐学系于1994年3月8日才正式成立,但其音乐学专业教育却发端于1986年9月。那时,学校为了音乐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受武汉音乐学院已开办了音乐学专业的启发,在时任院长李忠勇教授的极力主张下,便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开办了本专业,并从1986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学生。当时由作曲系临时代管,待1994年川音正式成立音乐学系后,所有学生才归人音乐学系管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本系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正式对外招收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音乐理论三个硕士研究生方向。

至今,川音音乐学系开办的音乐学专业已有近三十年历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由最初仅有一个音乐学本科专业、三个硕士研究方向、八九位教师,发展到现今已拥有三个本科专业(音乐学理论、音乐治疗、音乐新闻与评论)、四个硕士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二十余位专业教师的师资队伍。并且,由原来每年仅招收一两名本科生,发展到现今每年可以招收本科生四五十人、研究生数人的办学规模。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我围音乐学专业教育在地方音乐院校中的发展。

本人作为川音音乐学系的一位建设者、在任系主任、专业教师,可以说自始至终见证了它的成长。为了让读者了解川音音乐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笔者从以下方面做一介绍,以供大家审视四川音乐学院开办音乐学专业的办学理念与思路,从中可以总结其得与失。

一、调整音乐学专业的学制

2006年以前,川音音乐学系的音乐学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一直是采用“本五研二学制”模式办学。但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其中明显存在下列缺陷:

对于五年制本科而言,其学习时间过长,大部分学生在时间把握上缺乏紧迫感,学习上存在懒惰的心理。学生五年中用三年时间上专业基础课(集体课),两年用于上专业课(个别课)。每到四五年级阶段,随着专业基础课程逐渐减少,学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这种安排,由于已学了三年,如果再用两年从事专业学习、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往往不能有效利用好这两年的时间。不少学生便以回家参加调研或社会实践为由,将本该在一年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毕业论文一拖再拖,直到临近毕业前才交初稿,不仅大大浪费了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许多学校开始创办音乐专业,加之学校内部也新增了一些可供考生选报的其他四年制专业,从客观上造成了五年制音乐学专业与这些四年制专业在学制方面的竞争压力。因为,在社会上一向把音乐学视为理论性强,考试内容与程序又比较复杂且难考的专业,不少考生望而生畏。特别是一部分家长将孩子考入艺术大学作为获取大学文凭的一种选择,看到音乐院校中的绝大多数专业通过四年学习便能得到一纸大学文凭,而让人感到深奥的音乐学专业却要花费五年时间才能毕业――从获取文凭的角度,他们不得不计算学习成本。因此,不少原本打算报考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就分流去投考了其他专业,致使川音在前些年的音乐学专业招生方面出现了生源危机,一度被人们视为“冷门”专业。出现这样的状况,不仅不利于音乐学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造成了音乐学专业教师的资源浪费,师生比例失调。

对于两年制研究生而言,在办学过程中发现,从我系本科直接考研的人数很少,反而多数考生源自校内外毕业的其他专业。究其原因,大部分本系学生由于此前已学了五年时间,客观上已养成拖沓、散漫的学习习惯,产生了厌学情绪,再无报考研究生的学习动力。加之,音乐学专业平日又缺少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没有更多机会“出彩”,与其报考研究生,还不如尽快找个工作安顿下来更实际。至于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中,由于多数来自其他专业,大多缺乏音乐学专业基础知识系统训练。面对这样的学生,仅用两年完成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达到毕业要求,培养时间显然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修正了培养目标。对本科生而言,主要培养他们在毕业以后,具备能初步从事音乐学专业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对研究生而言,主要培养他们在毕业以后,具备能独立从事音乐学专业教学、科研、管理的能力。于是,我们从2006年开始,便对音乐学专业的学制进行了改革,将其中本科由原来的五年制调整为四年制,将硕士研究生由原来的两年制调整为三年制。其目的是,一方面把本科阶段视为普及教育,通才培养,主要将他们培养成能在中小学中担任音乐课师资,在音乐、文化事业等单位中从事音乐文化市场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工作的干部。让他们能在四年学制中,在更为集中的时间内达到学习目的,完成学业。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学费开支,缩短学习周期,让学生们的学习精力更加集中,同时也让一部分还想继续在音乐学领域中有所为的同学,通过报考研究生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本四研三”是我们在2006年以后一直采用的学制。

二、拓展音乐学专业的学科

与国内其他兄弟院校一样,我们也时常思考音乐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力图在未来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因地制宜地办出自己的特色。从2004年起,为适应国内教育形势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原有本科专业方向基础上,又相继开办了音乐治疗、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成为继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之后,国内第三家开办音乐治疗专业、第一家开办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教学单位。

开办上述专业,无非是想顺应社会需要、加强学科建设、拓展专业、彰显办学特色。因而,本系的音乐治疗,正是我系在分析了当时社会需求,在学习借鉴了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办学经验基础上开办的新专业。为了办好此专业,我们不仅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还及时派青年教师到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参加进修和培训,并从中央音乐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引进音乐治疗和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师资。除为该专业制订了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外,还专门针对其培养目标,制订了音乐治疗学概论、音乐治疗临床应用、儿童孤独症/智障症的音乐治疗、音乐治疗评估方法、音乐治疗方法与技术、医学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音乐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能等十余门专业核心课。经过十年的建设,该专业现已毕业学生共七届。据不完全统计,在现有毕业生中,不少已在国内心理治疗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精神病院、早教中心以及大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部门任职。

本系的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是笔者受国内一些高校开设体育新闻专业的启发,于2006年9月在川音音乐学系倡导开办的。除有一年因其他原因停招外,现已招生八届。开办这一专业,其目的主要想为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单位培养音乐节目主持、音乐新闻与评论、音乐编辑与策划的传媒工作者。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同样为其制订了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并分别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引进传播学和音乐编辑学专业师资。除制订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外,另也专门制订了适合该专业学习的音乐批评学导论、音乐文论写作基础、音乐编辑基础、传播学理论与媒体应用、新闻理论与实践、音乐评论文献导读、文化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经过近十年的建设,该专业方向现已毕业本科学生五届,他们多数在传媒机构及学校任职。

三、创设音乐学专业的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川音音乐学系重视借鉴外校办学经验,为了开办好音乐学业,笔者曾与首任系主任颜曼秋教授丁建系之初到上海、武汉考察,后来又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经过最近二十年的反复修订,我们不仅为本专业制订了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除开设有与全国各兄弟院校相同或相似的音乐学导论、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音乐学文献导读、毕业论文(主科)专业核心课外,同时还创设了一部分与其他院校不同但确实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其中,最重要的一门便是笔者从2004年起创设的供全系三个专业学生学习的音乐文论写作基础。

关于开设此课程的目的,笔者曾以专文就其必要性、思路、可行性三方面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我主张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从它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循序渐进性、训练方式的可操作性等原则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文体中较常见并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音乐日记、音乐消息、音乐散文、音乐通讯、音乐专访、音乐大事记、音乐读书笔记、音乐札记、音乐计划、音乐总结、音乐课程教学大纲、音乐课程教案、音乐调查报告、音乐评论、音乐杂文、音乐论文开题报告、音乐论文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并结合日常作业检查、课堂作业批改、习作评讲、例文赏析、采访调查、教学实习、课后练习等项目作为辅助教学内容。并认为,该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音乐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笔头工夫,为他们将来从事音乐教学、管理、宣传、策划和研究等工作打下坚实的音乐文论写作基础。为此,笔者还专门带领本系部分教师向四川省教育厅主管部门申请了课题,并于2009年12月获批四川省2009―2012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注重专业特色,强化写作实践――关于在音乐艺术院校开设(音乐文论写作基础)课的探索”(项目编号P0941200),还初步编写了一部《音乐文论写作基础》教材,正在做进一步修改完善再联系出版。

除该课程外,我们还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学生创设了音乐评论文献导读、传播学理论与媒体应用、新闻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力图在川音音乐学系建立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各专业课程体系,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四、提升音乐学专业的内涵

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提升内涵发展必然成为一所地方音乐院校开办音乐学专业的头等大事。为了提升本专业的内涵发展,最近十余年来,我们尽可能做了下列工作:

(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的需要,以及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尽量避免“近亲繁殖”。建系以来,我们先后从本校和外校的武汉音乐学院、厦门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的音乐学专业,以及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等院校的医学心理学、传播学专业中,选留和引进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共十余人充实到本系教师队伍中,让他们在音乐学各领域中发挥其长。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一部分青年教师跨校报考博士研究生来提升学历,为将来顺利承担教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迄今为止,本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3人,并正在接纳新的博士人才。

(二)认真强化教学管理工作

针对本系音乐学理论本科所采取的四年制培养模式,我们在教学进程计划上,前两年按通学模式培养,学生不分专业或研究方向,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后两年则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学习为主。在专业导师的选择上,学生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或其他领域,自主选择指导老师,经同意后方可进入专业学习,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最近两年来我们还特别制订了《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毕业论文)(主科)教学大纲实施方案》,规定凡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的本科学生,在第三学年必须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不少于三千字的学期论文和学年论文。在第四学年,本系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均须提交本研究领域毕业论文或毕业实验报告一项,字数不少于六千字。对学生提交的作业,均由各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集体评分;再按优秀(90―95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五个等级对学生作业进行评比。

同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还专门制订了《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三)定期邀请专家举办讲座

举办学术讲座,是开阔师生学术视野、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为了活跃校园的学术气氛,本系自成立以来,先后邀请到中国音乐史专家汪毓和、梁茂春、王子初、秦序、戴嘉枋、周畅、赵维平、宫宏宇等,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专家冯光钰、陈自明、毛继增、赵佳梓、杜亚雄、刘正维、张兴荣、蒲亨强、蔡际洲、周耘、刘桂腾、约瑟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音乐系教授、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传统多声音乐研究中心的主任)等,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专家于润洋、沈璇、杨燕迪、罗伯特・温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音乐系教授)等,音乐评论家赵世民、陈志音等,音乐治疗、心理学专家杰比切斯基(英国心理学博士,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哲学、宗教学集成大师)、阿梅利亚・奥尔德菲尔(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教授)等到川音举办学术讲座,让本系师生从中了解到了众多前沿学术信息。

(四)努力营造学生“出彩”平台

众所周知,音乐学专业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也是一个需要甘于寂寞、能坐冷板凳的专业。如何能让学生爱上这一专业,让其享受到通过努力学习便可以获得成果,尝到钻研理论带来的乐趣,我们也努力营造学生“出彩”的平台。2004年至今的十年间,我系先后独立或联合举办过两届“悠扬杯”学生音乐书评征文比赛、三届“忠勇奖”优秀学生评奖、首届“音乐学杯”音乐评论征文比赛活动。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举办的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赛事,如由《音乐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多届“人音社杯”高校学生音乐书评征文活动,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理论研究会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戏曲音乐论著、论文评奖活动,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音乐研究》编辑部举办的第六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等。这样,不仅营造了校园勤于读书、积极关注音乐理论以及社会音乐生活的良好学术氛围,而且使得不少同学在上述活动中取得了各种奖项,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此外,为了提升音乐学专业的内涵发展,我系还与校外的四川省音乐家协会、成都市救助站流浪儿童收容中心、成都第四人民医院、成都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及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福宝镇等单位合作,分别建立了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乐苑》杂志社记者站、音乐治疗实习基地、福宝民间音乐研究基地等,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各种学习环境中增长才干,取得进步。

结语

在“抓内涵、谋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川音音乐学系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和办学经验,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内许多兄弟音乐艺术院校相比,限于办学历史、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自身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1.在本科生教育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管力度,让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努力探索音乐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服务。

2.在研究生教育上,我们还需要在学科建设上进一步拓展,在开办好音乐治疗、音乐新闻与评论本科专业层次基础上,逐渐向研究生层次延伸;在课程建设上,虚心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制订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心。

3.限于地方音乐院校过去在学科建设上观念落后,申报工作抓得不紧,对高学历师资培训重视不够,尽管现今学校已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招收“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博士研究生,并获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但与国内部分音乐院校相比,我们至今还没有音乐学专业的博士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

4.由于地缘关系和学校环境等因素,我们与国际音乐院校还缺乏更多交流,国际视野还非常缺乏。另外,在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方面也缺乏更多主动性,还需要进一步改变观念,调整思路,不断加强此方面的工作。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办好音乐学专业呢?笔者认为,有下列两点需要思考:

其一,在办学思路上,应树立“大音乐学观”的思想,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方面,既要在音乐学专业范畴内办好一批应用面较广、社会需求量较大的音乐学理论、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早期多数院校称“民族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音乐教育、音乐艺术管理、音乐治疗、音乐编辑、音乐传播、音乐科技、音乐新闻与评论等专业或研究方向,也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办好一部分应用面相对较窄、社会需求量较少但属于高端学科、或不可缺的某一研究领域,如音乐美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声学、音乐文献学等。发挥“两手抓”的精神,既要重视传统学科,也要不断拓展新兴学科;既要重视基础学科,也要发展应用学科。不能把音乐学专业仅办成只供少数人孤芳自赏、过于冷门的专业。

其二,在生源数量上,应保持生态平衡。既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办学条件去无限制扩招,也不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少招;既要考虑社会需求,也要着眼学科的未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在诸多高校开办有音乐学专业的情况下,大家正在面临研究课题愈来愈窄、学问愈来愈难做、就业形势愈来愈紧张的严酷现实,倘若不去抓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就会步入制约发展的瓶颈,极不利于音乐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如今,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正在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海纳百川的胸怀,立足本土,放眼全国,关注世界,树立“大艺术观”和“大音乐学观”的理念,不断探索音乐学专业的办学思路,同全国各兄弟院校一道,共同开创音乐学教育事业的未来。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国家治理 下一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材编写的必要性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