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效用研究

时间:2022-10-16 08:06:08

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效用研究

【摘要】 分析了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建立了岗位能力与能力项目的关系模型,采用相关分析证明了岗位能力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操作、系统管理能力之间存在较强正向相关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岗位能力结构效用模型进行了假设检验,得出了最终岗位能力效用模型。最后得出结论: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对会计相关专业岗位能力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建议强化该门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以拓展学生分析设计会计系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会计信息系统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能力模型; 效度检验

一、引言

会计信息化相关专业是会计学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于玉林教授在其论文《试论会计信息化》中提出:“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促进企业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并向各方面提供多方位信息服务的过程。”刘仲文教授在其论文《论会计信息化的几个问题》中提出:“会计信息化是将一种新的技术信息技术(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在会计领域广泛应用的渐进过程,是信息技术与会计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决策层对企业价值增值信息越来越重视,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涌现了集成化、综合性要求。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效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对他们的专业没有太大的作用,只要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即可,对这类课程的开设表现得很冷漠;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则认为,不需要明白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只要掌握会计理论和实务即可满足学习和日后工作的需要。虽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该门课程的重要性,然而学生们依然重视程度不够,觉得这门课程效用不明显。这种现象在高职学院的会计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尝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多种统计方法,从数字角度检验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的效用,以期增强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的决心和树立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要性程度的正确认识。

二、加强高校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一)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教学

大量研究表明,现代企业不但需要可靠的会计数据,而且更需要对企业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如何从大量会计数据中抽取小量决策有用会计信息,已成为高校教研的热点。显然,不论是培养适合企事业行政单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普通高等教育都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化类课程教研来满足企业现实需求。因此,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能分析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才,必须围绕会计信息化专业或者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来展开。它是会计信息化专业、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精髓,在现代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是会计信息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财政部在2009年4月12日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意见”指出“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该目标提示从需求上讲,发展会计信息化事业需要大量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员、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员;从结构上讲,需要有良好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高端人才。一般来说,高职学院对这个方面人才的培养处于低端,而该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则处于高端,普通本科教育则处在它们两者之间。因此,发展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需要高职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共同发展。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亟待强化规范会计信息化专业课程教育

随着企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的思想逐步被业界人士所吸纳。如何有效的推进企业信息化,是摆在企业和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据国内企业信息化学者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葛世伦教授的研究表明,我国企业信息化呈现了“三个三分之一”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系统起点低、建设周期长、信息孤岛多、系统缺乏柔性以及企业信息化专门人才匮乏、规模信息化ERP软件生产企业产品数量不多、质量不高造成。因此,亟待强化规范会计信息化类专业课程教育,培养出大量企业信息化专门人才,以最好最快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

三、本研究采用的数学思想

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用于描述事物数量特征的变量之间自然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函数关系,一种是相关关系。

函数关系是变量之间的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相关关系是另外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变量间往往并不是简单的关系,也就是说,变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又不能由一个或者几个变量的值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即当自变量取某一个值时,因变量的值可能有多个。这种变量之间的非一一对应的、不确定的关系,称之为相关关系,这种关系不像函数关系那样用一个确定的数学函数描述。但可以通过图形和数值两种方式,有效的揭示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强弱程度。常用的方法有:二元变量分析(Bivariate)、偏相关分析(Partial)、距离相关分析(Distances)。相关分析常用散点图和相关系数两种方法来揭示事物之间相关关系的强弱程度。常用的相关系数主要有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和Kendallτ相关系数。

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或者多个变量的变动对另外一个变量的变动的影响程度的方法。根据数据找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式,用自变量的已知值去推测因变量的值或者范围,它实际上是研究因果关系的方法。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可以预测和控制因变量的取值和精度,可以从影响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中寻找出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从而进一步区分出重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本研究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岗位能力的四个方面的因素,并确定其影响程度。

四、效用模型与假设

(一)岗位能力结构模型和假设

1.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能力

系统分析能力在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综合能力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没有科学的分析系统的能力就不会有良好的设计能力。分析过程需要全面了解企业营运过程,分析每一个业务环节、每一个过程的业务流程,对现有系统存在问题或者冗余的过程应该具有识别和重构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和积累将全面提高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于是,本文提出:

假设1: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能力越强,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能力越强。

2.系统设计能力

软件学界一直认为,软件最终功能的实现重点是在设计环节。在多开发环境支持下,系统设计的好坏直接关乎到软件项目的成败。于是,本文提出:

假设2:系统设计能力越强,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能力越强。

3.系统操作能力

系统操作能力,一方面体现为所设计出系统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体现为用户的使用体验。如果一个功能完善的系统,不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那么该系统的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系统仅仅体现为良好的用户使用体验,而没有比较好的系统功能,那么用户就会感到该系统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系统,最终没能达成信息系统为企业解决管理决策问题的目标。于是,本文提出:

假设3:系统操作能力越强,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能力越强。

4.系统管理能力

良好的信息系统需要有良好的系统管理能力,良好的管理能力既体现为系统有良好的管理模块,同时又体现为操作它的用户具有良好的管理系统的能力。因此,本文提出:

假设4:系统管理能力越强,会计信息系统岗位能力越强。

上述四条假设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效用的基本假设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这个模型表明,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岗位能力结构模型形成了一个环状结构;的四种分能力分别支撑岗位能力,每一个分能力均能增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分能力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推动着岗位能力的动态增加;分能力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研究方法

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这门课程,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员岗位能力提高”。为了从数量上检验教学目标与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操作能力和系统管理能力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从五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答卷人需要对每个题项所描述的内容在岗位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作用大小进行判断并打分。

(三)数据分析

表1显示了上述5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表明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操作能力、系统管理能力与岗位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798、0.705、0.581、0.608,显然存在着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证明了系统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系统操作能力、系统管理能力对岗位能力有比较强的正向推进作用。

(四)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在4.1中已经通过分析提出了4个基本假设,形成了图1所示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效用结构模型,然而该模型所基于的假设并未得到检验。因此,需要进一步对该模型中内涵的假设正确性进行检验。本研究以岗位能力为因变量,以其他四个能力项目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Alpha=0.05),以此来观察每一个分能力对岗位能力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模型的解释能力的变化情况。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引进这些变量以后,复相关系数R分别由0.798增加到0.889、0.924、0.943,同时估计标准误差由0.827本别降低到0.641、0.546、0.485,说明模型随着影响因素的逐步引入,解释能力正向逐步增加,这与预期是相吻合的。

从表3的多元回归分析(ALPHA=0.05)结果看出,各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Sig值都小于0.05,这表明图1揭示的4个假设判定都是成立的。同时,如表2所示,这几个变量可以解释“岗位能力”88.8%的变异。

综上数据表明本研究的4个假设均成立,该理论模型的最终效用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五、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提出了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岗位能力的四个方面的分能力: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操作、系统管理能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这四种分能力项目对岗位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本研究揭示了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对会计、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岗位能力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应用型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因此,建议该门课教学既要充分体现岗位知识需要,又要满足学生知识更新的需要,做到既重视原理知识积累又重视实务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模拟操作和会计系统模块分析设计实践,以启迪学生分析设计会计系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财会[2009]6号.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 葛世伦,潘燕华.大型单件小批制造企业信息模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8.

[3]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16-225.

[4] 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54-298.

上一篇:会计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研究 下一篇:解释第4号在被动丧失控制权交易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