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惹怒了印度洋

时间:2022-10-16 08:04:32

在大海上航行的水手们经常说:“大地是父亲,大海是母亲,只有尊重他们,摸清他们的脾气规律,才能够平安地生活下去。”今天,当地球一次次以疯狂的动作向人类施暴之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深入地进行反思――“我们善待地球了吗?我们对自己的母亲的了解有多少?”

“9・11”之后,“安全”成了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汇。3年之后我们却发现,在“安全”的名义之下,世界充斥着谋杀和相互谋杀。但愿这场对于我们这个“文明物种”的重创,能让人类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关系,以及各种各样理性和正义的话语。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古城巴姆发生强烈地震,造成2万人丧生,震惊世界。一年后的同一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突然发生里氏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迄今死亡人数已突破20万,全球颤抖。

2004,最让人激奋,也最让人得意的,是对火星的探索。我们向浩淼的太空、向无边的宇宙发起智慧的冲击,就像我们曾经雄心勃勃地征服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充满惊奇而又兴奋地宣称:在那里,发现了水痕。然而,正是水,在圣诞节之后的阳光里,卷走了傍水而居的生命。

2004年12月13日,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在京都市东山区的清水寺发表的“年度汉字”评选结果是“灾”字。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一“字”成谶,13天后这个“灾”字会在印度洋沿岸被不折不扣地兑现了:世纪海啸夺去了十几万人的生命和无数的财富。人们在为受灾国家损失的众多生命财产扼腕痛惜的同时,一个问题油然而生:谁惹怒了印度洋?

自2004年12月24日以来,新西兰本土以及附近海域连续发生了4次地震。澳大利亚地质专家韦坦・西纳迪诺夫斯基说,地震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地壳两端。在一端的地震导致另一端的不平衡,因此引发了巨大地震。

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布莱恩・巴普蒂说,这次地震导致的海床断裂长度在1,200公里左右,海床断裂,随后就像一个巨大的造波机:在深海产生了一米高的波浪,以每小时大约600公里的速度行进,这一速度相当于一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由此可见发生移位的海水量有多么巨大!

目击者说:“海啸发生时就像有人打开了印度洋的开关似的。海水先是完全消失,然后突然变成一股巨浪向你卷过来,瞬间淹没所有的东西。”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认为,此次地震中断层移动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时产生出巨大的海水波动。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时,海浪陡然升到十几米高,并以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形成海啸。

在发生地震约半个小时后,以每秒200米速度传播的海底波动就到达了苏门答腊岛的亚齐省海岸,在大约一个小时后就在泰国南部普吉岛登陆,两个半小时后殃及印度和斯里兰卡,最后甚至冲到东非索马里。

用“旷世灾难”来形容2004年岁末的这场印度洋海啸不该算是夸张:十几万人来不及许下他们的新年祈愿、来不及享受2005年的第一缕阳光,生命之钟就永远停止了摇摆。这些本该和我们一起迎接新年的生命,还会在天堂里诉说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吗?看着新闻报道不断刷新的死亡和失踪数字,我们会叹息,会落泪,会追思。这些超越国度、种族、阶层、文化、利益的情感层面的“感同身受”,震撼心灵。

尽管在空间上我们距离遭遇海啸的国度有些遥远,未必认识那些海啸中的灾民,但他们的悲恸与有幸远离灾难的我们并不遥远: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于每一场世界性灾难而言,没有“他们的”,只有“我们的”,因为我们都是共同的地球人。在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惟有跨越狭隘疆界的爱,才可以给在天灾面前显得脆弱与渺小的人类以尊严和生之希望。

虽然这次海啸是大陆板块碰撞的连锁反应形成的,并非人类直接破坏生态的原因,然而人类自身的活动却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这并非大自然的无情,当人类在海洋边活动与自然争斗的同时,早就埋下了悲剧的祸根。

在大海上航行的水手们经常说:“大地是父亲,大海是母亲,只有尊重他们,摸清他们的脾气规律,才能够平安地生活下去。”今天,当地球一次次以疯狂的动作向人类施暴之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深入地进行反思――“我们善待地球了吗?我们对自己的母亲的了解有多少?”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居安思危,曲突徙薪,防患于未然这些古老的箴言,今天仍然管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哲学,也在这里体现出来了。人类在上世纪60年代平均每年受到100起自然灾害的打击,进入21世纪以来,平均每年面临的自然灾害高达500多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自身的活动是造成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曾经以为这是个暖冬,可在这迎接新年阳光的时刻,越是那最炽热的地带,越感到了那最刺骨的寒意。在那个不断变换的数字里,在对那一个个逝去生命的追忆中,寒意,使人类更加清醒,我们就从认识什么是海啸开始。

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海啸的起因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海啸的危害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渤海、黄海一般不产生地震海啸

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渤海和黄海一般不产生地震海啸,大洋海啸对其沿岸也无影响。我国海区大部是浅水大陆架地带,该带平缓宽阔,又有成串的岛屿、暗礁环绕,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不利于地震海啸波的传播。1960年智利大海啸,对菲律宾乃至日本这些地方都造成了灾害,但传到我国东海的吴淞一带,浪高仅15至20厘米,没有形成灾害。

东海、南海、台湾岛海域具备产生海啸的条件

东海、南海,特别是台湾岛附近海域具备产生海啸的条件,是产生地震海啸的危险地段,这两个海区海水相对较深,海底摩擦力较小。中国海区一般没有现今活动的板块俯冲带和海沟构造,近代垂直差异运动表现不强烈。已发生的地震震源断层多为走滑型,所以大多数地区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不大。但1605年7月13日,海南岛北沿琼山7.5级地震,使近海的今演丰、演海70多个村庄沉陷为海,表现出垂直升降运动。1867年12月18日发生在台湾基隆北部海区中的6级地震引起了海啸,说明从台湾到海南岛一线的海区,存在地震海啸的可能性。

中国曾发生过29次海啸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大陆架宽广而平缓,对海啸传播的摩擦力强,并且有从日本列岛到琉球群岛的岛弧保护,不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而日本近海的深度就有4000米,海啸对沿海的冲击就会很大。1960年日本海啸的时候,波高有六七米,而长江口的波高只有20厘米。

中国近期在1992年和1993年都发生过小的海啸,不过能量都很小,1992年在三亚发生的海啸波高只有70多厘米,损失也不大。从史书上看,从公元前47年到2000年5月,中国大的海啸发生过29次,多数都只是引起恐慌。

上一篇:职业生涯中的人生规划 下一篇:沈阳,厦门小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