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感染与婴幼儿腹泻的关系

时间:2022-10-16 06:26:07

轮状病毒感染与婴幼儿腹泻的关系

【摘要】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Rotavirus)感染与婴幼儿腹泻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对我院门诊和儿科的腹泻婴幼儿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腹泻婴幼儿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的平均阳性率为64.4%。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轮状病毒 ;感染;腹泻;双抗体夹心法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病种,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该病的最常见病原。本文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轮状病毒抗体进行检测,探讨轮状病毒感染与婴幼儿腹泻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 我院门诊和儿科有腹泻症状的患儿256例。

1.2 试剂和仪器 轮状病毒循环抗原诊断试剂盒由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有限公司提供;Anthos2010酶标仪由奥地利安图斯仪器公司提供;Biocell AW1洗板机由郑州博赛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留取256例有腹泻症状的患儿的新鲜大便标本,若粪样过干,用少量生理盐水稀释后混匀备用。

1.3.2 用取样塑料管吸取粪样有病理改变部分1滴(约50 ul),滴于反应孔内,设1孔阳性对照。除空白对照外,每孔加1滴酶标记物,轻摇混匀。置于37℃水浴箱中20 min,用洗板机洗4次后拍干。每孔加显色液A和显色液B各1滴,室温暗处静置10 min。

1.3.3 每孔加入终止液1滴,以空白孔校零,选取450 nm波长,用酶标仪测定每孔的OD值。以OD≥0.75判为阳性,OD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

2 结果

在256例有腹泻症状的患儿的新鲜大便标本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呈阳性165例,其余91例为阴性结果,平均阳性率为64.4%。

3 讨论

轮状病毒于1973年最早由Bishop从澳大利亚腹泻儿童肠活检上皮细胞内发现,形成如轮状,故命为“轮状病毒”。病毒颗粒含双股RNA,直径70 nm,也有呈直径为55 nm的缺损病毒。用电泳法分型为7组,即A~G组。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居多,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感染后5 d能测得血清特异性IgM抗体,2~4周出现IgG抗体。最常见的传染途径是吃了不洁的食物,也可经由空气呼吸道传染。轮状病毒的潜伏期约2~3 d,大多症状较轻,主要症状为出现蛋花汤般水样便,大便每天10~20次,伴呕吐,部份有发热、腹胀,半数左右患儿有轻至中度脱水,或伴电解质紊乱而使病情化。病程一般5~7 d,也可在10 d以上。在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可发生慢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粪便长期排病毒,成为传染源。

轮状病毒感染是全世界儿童易罹患的疾病。据WHO报告,全世界每天有1 100万人患腹泻病,其中大多数为5岁以下儿童。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婴幼儿死亡的人数大约为900 000人,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腹泻病在发展中国家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第2大疾病,而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 00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约占腹泻婴幼儿人数的60%以上,本文256例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的平均阳性率达到了64.4%,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从本文中可见各种大便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蛋花样水便阳性率高达89.9%,黄绿色黏液样便阳性率63.9%,黄绿色烂便阳性率48.9%,棕黄色烂便阳性率21.9%,因此婴幼儿出现腹泻特别是蛋花样水便时,应高度警惕轮状病毒的感染。

由于至今尚无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腹泻的特效药物,只能对症补液来进行纠治,因此预防病毒感染尤其显得重要。预防轮状病毒感染,勤洗手是预防‘病从口入’最好的方法,也能有效地防止其他小朋友受到感染。近年出现的轮状病毒的疫苗是减毒重组的活疫苗,对于6个月至5岁以下婴幼儿,可选择口服疫苗,也可到社区医院注射轮状病毒疫苗。据文献报道:母乳中存在特异性轮状病毒IgA,母乳喂养婴儿可少得或不得轮状病毒性肠炎。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社会应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神经生长因子(NGF)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初步临床观... 下一篇:营养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