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时间:2022-10-16 06:21:29

谈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摘 要:体育与德育关系密切。体育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具有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体育是一门以实践为主、身心同一参与的活动课程,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是德育工作的补充、延续和具体化。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 德育培养

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大学新课程的理念指出: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道德教育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和学生的整个生活中。德育与体育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遵循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书育人、寓德于体,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 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培养的可行性

大学德育教学内容过于政治化,远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方法实效性不强,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没有成为学生成长所需要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德育的实践活动常带着功利目的,这样无法使受教育者改善已有的生活和创造新的生活,同时使道德教育正逐渐失去生命力和源泉。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培养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1.1 体育的内涵与德育相互关联。体,即身体、体能;育,即发育、培育。体育,既是体能的发育,又是精神的培养。人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成长,身体的发育和精神的培养是同步进行的,不可分割的。

1.2 体育教材理论贯穿了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如教学目的和任务可以把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与以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困难的环境下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运动行为习惯,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1.3 体育教材实践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蕴涵并体现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如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篮球、排球等群体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中长跑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等等。

1.4 体育竞赛活动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可以影响集体荣誉,有助于学生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对体育比赛优胜者的奖励会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激发其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斗志,有利于心理素质的培养。

2 大学体育教学德育培养的内容

我国的德育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而且也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甚至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体育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身心同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最容易表露自己的思想、性格,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更有机会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培养。

2.1 爱国主义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用我国体育健儿勇夺金牌的事迹教育,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同时提高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使他们明确健康的身体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2.2 集体主义教育。体育教学的规范性可以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如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指出,每一个人的不规范动作都会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要刻苦认真,遵守纪律,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2.3 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例如:长距离的耐力跑需要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跳马、双杠需要勇敢、果断的优良品质和克服困难的毅力等。

2.4 竞争意识的培养。竞争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它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和竞赛,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活动或竞赛中发现自己的潜力,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如在分组接力跑教学中,让同学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2.5 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体育项目属于群体行为,例如,篮球、排球、足球、接力、拔河等。在这些活动中,除了需要战术和技术的要求外,还需要多个主体的协作配合,这样学生之间会经常发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微妙关系。

2.6 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在跳高、障碍跑和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有不少学生从自身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应该是很轻松的,而他们就是不敢过箱。这都是心理素质差的结果,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3 大学体育教学德育培养的途径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育教学活动包括课

堂教学、体育比赛、组织教法、体育教师的自身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十分重要,其主要途径有:

3.1 坚持课堂常规进行德育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课堂常规教育,是为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以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常规要求学生上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装,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爱护运动器材;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

3.2 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德育培养。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教材的实践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出现之际,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良好契机;在传授技术动作时认真讲解、示范并提出要求,注重强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3.3 组织教法进行德育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学生的竞争心理,组织教法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维护集体、顽强拼搏、严格服从裁判的教育。如准备活动中“火车赛跑”游戏,既要求团结互助集体配合,又可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和投机取巧做法;在投篮、引体向上、举重物等项目教学中,采用分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上进,为集体荣誉争光的精神。

3.4 运用心理规律进行德育培养。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体育运动竞赛中进行德育培养有助于学生从集体利益出发,培养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的好习惯,具备热爱集体的品质,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3.5 结合言传身教进行德育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谈吐文明,衣着整洁,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要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

3.6 建设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会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欲望。为了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第一,学校要完善各项体育活动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观,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第二,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各种场馆,配备各种器材,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第三,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扶持与建立各种俱乐部,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竞赛,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大力宣传体育精神,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发挥体育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自觉养成一种锻炼习惯,并向终身体育过渡。

参考文献:

[1]彭涛.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具体化[J].中国学校体育,2000,(5).

[2]邢冰.学校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05,(10).

[3]陈立国.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5,(9).

上一篇:广州大学城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论拓展训练之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