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源义为声符本义的形声字字族例证

时间:2022-10-16 06:15:15

摘 要:声符本义是指把形声字声符看作独立存在的形音义的统一体时它所具有的本义。本文通过对散见于古代典籍和训诂专著中的同声符字所构成的同族词的材料加以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考证出三组形声字字族,进而对语源义为声符本义的形声字字族的声符示源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声符示源声符本义形声字

所谓声符本义是指把形声字声符看作独立存在的形音义的统一体时它所具有的本义。本义有字的本义和词的本义之分,字的本义一般指字形所反映出来的字义,词的本义指一个词本来的或最初的意义。有许多词在文字产生以前就己经存在,发展到文字时代必然已有所变化。文字产生之前的词本义我们已无法知道,只能凭借文字探究汉语词汇较古的意义。一般来说,文字产生阶段的字义,即是迄今所知该字所记录词的最古的词义。本文通过对散见于古代典籍和训诂专著中的同声符字所构成的同族词的材料加以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考证出三组形声字字族,进而对语源义为声符本义的形声字字族的声符示源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一、共拱恭烘

共,《说文・共部》:“共,同也。”王筠《句读》:“许云‘从廿、廾’,此殆望文为义,当依《革部》例,作象古文之形。具两手,是一人也,具四手,是两人也。两人之手而相连,是共为一事之状,犹四足相牾为,是两人不顺理之形也,异字亦为四手而上两手倒者。古谓之,今谓之抬。凡抬物者,两人相对,即四手相向以作力也。‘共’但取义于同,不必于手之向背求义也。”张舜徽《豹注》:“共字受义之原,当于古文之象求之,诚如王说不可易,许君于小篆之耳。今湖湘间谓两人共持物而向上翠,曰拱上去,当以此为本字。”徐灏《注笺》:“共,古拱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拱其两手有所奉执之形,即拱之初文。”按,“共”之本义为“拱”,即两手向上抬。从共得声之字多有“向上”义。

拱,《说文・手部》:“拱,敛手也。从手,共声。”张舜徽《约注》:“拱即之后起形声字也。”《说文・手部》“掇”下云:“捡,拱也。”《段注》:“凡敛手宜作此字。”指“敛手”之“敛”本作“捡”。“拱”之本义为“”,即两手上举相合以示敬意。

恭,《说文・心部》:“恭,肃也。从心,共声。”《段注》:“肃者,持事振敬也。”张舜徽《约注》:“恭敬二字双声,经传多以共为恭,并受声义于。”《释名・释言语》:“恭,拱也,自拱持也。”“恭”是敬上的心理状态,“自拱持”也是自我积极向上的一种表示,有“向上”义。

,《说文・手部》:“,两手同械也。从共,共亦声。”《段注》改为“两手共同械也”。“共同”二字在此并不同义,有“共”字和没有“共”字文义迥别,“共”之义同“”,为“手”,“手”才能“同械”,不是笼统地说“两手同械”。《周礼・秋官・掌囚》:“上罪梏而挂。”郸玄注引郑司晨云:“者,两手共一木也。”“共一木”即“共同械”。

烘,《说文・火部》:“烘,也。从火,共声。”即燃烧。《尔雅・释言》:“烘,燎也。”郭璞注:“谓烧燎。”按,燃烧必然火苗升腾。

二、

,《说文・部》:“,也。从又臣声。……古文以为字。”《段注》:“谓握之固也,故从又。”张舜徽《约注》:“象手执俘虏或罪人,恐其逃亡,故执之甚固,因引申为凡之称。许云从又臣声,然实形声兼意字也。许又云:‘古文以为字。’此与屮字下云‘古文以为字’同例。本书《贝部》:‘,多财也。从贝声。’盖古者为多财之称,而才字止作,汉碑中尤多用之。……之引申义,但为坚固,而又以为才字者,此犹能本兽名,以其中,故称能,而强壮称能杰也。”从得声之字多有“固、紧密”义。

,《说文・手部》:“,固也。从手,声。读若《诗》‘赤’。”《段注》:“之言也,紧也,谓手持之固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字亦作。”《玉篇・手部》:“,固也。”《尔雅・释诂下》:“,厚也。”郝懿行《义疏》:“之为言也。”《尔雅・释诂上》:“,固也。”郝懿行《义疏》:“者,又转为。……者,又转为。”

,《说文・部》:“,刚也。从,从土。”徐锴《系传》:“,刚土也。”《段注》:“土刚也。”张舜徽《约注》:“刚土为,犹刚金为鉴,急缠为紧耳。”《尔雅・释诂下》:“,固也。”邢疏:“者,刚强之固也。”《慧琳音义》卷十三“坚”注引《字书》:“,实也。”

,《说文・贝部》:“,多才也。从贝,声。”张舜徽《约注》:“能之,古但作。本书‘,也,古文以为字。’能下云:‘能,兽中,故称能。’据此,可知能二字皆有取于实之意。从贝之,则后增体也。字必从贝者,盖后人傅会于宝之说,从而加偏旁耳。”《玉篇・贝部》:“,能也。”《广雅・释诂一》:“,也。”《太平御览》卷四二引《风俗通》:“者,也,中廉外。”

,《说文・部》:“,缠丝急也。从,从丝省。”张舜徽《约注》:“许书录字,亦有系之以声者……凡从声字,多有义。自紧、、三字外。若《牛部》‘,牛很不从牵也’;《石部》‘,余者’;手部‘,固也’;《金部》‘,刚也’;皆此声此义。而许君不必尽收入部,特揭常见者数字以示义原于声之理耳。”

,《说文・部》:“,立也。从,豆声。”张舜徽《约注》:“字从从豆,当以立于车上为本义,古者男子立乘,非定则易跌落。古称立,犹今称站稳,故其字从。”

,《说文・金部》:“刚也。从金,声。”徐锴《系传》:“,淬刀剑刃使也。”《玉篇・金部》:“,刚也。”

,《广雅・释诂一》:“,也。”王念孙《疏证》:“、、并通。”《玉篇・革部》:“,也。”《广韵・山韵》:“,破声。”

,《说文・牛部》:“,牛很不从引也。从牛从,亦声。” 张舜徽《约注》:“谓牛多力而性强不从人之牵引也。”按,“很”之义为倔强。《玉篇・牛部》:“,牛很不从。”《集韵・铣韵》:“,牛很不从牵也。”

,《说文・女部》:“,美也。从女,声。” 张舜徽《约注》:“盖之言也,谓肌肉实也。女体实,亦自一美,故许以美解之。”

,《说文・石部》:“,余者。从石,省。”《段注》改作“余也”。王筠《句读》:“,即之累赠字。”《玉篇・石部》:“,也。”《集韵・梗韵》:“,刚也。”

三、奄掩淹腌(腌 )罨()

奄,《说文・大部》:“奄,覆也。”张舜徽《约注》:“孔广居曰:徐氏于盖字下云:‘大象覆盖形。’然则奄之从大,亦覆盖义也。从申,疑是覆盖之使不得申意。舜徽按:凡云覆盖,当以奄为本字。”从奄得声之字多有“覆盖、掩盖”义。

掩,《说文・手部》:“掩,敛也,小上曰掩。从手,奄声。”朱骏声《通训定声》:“奄亦声。”徐灏《注笺》:“《文选・〈怀旧赋〉》注引《埤苍》曰:‘掩,覆也。’《淮南子・天文训》注:‘掩,蔽也。’此掩敛之本义也。”《方言》卷六:“掩,也。”戴震《疏证》:“《释名》‘,隐也’注云:‘谓隐蔽。’”

淹,《广韵・盐韵》:“淹,渍也。”又《梵韵》:“淹,没也。”《方言》卷十三:“漫淹,败也。”郭璞注:“漫、淹,皆谓水潦漫涝坏物也。”《礼记・儒行》:“淹之以乐好。”郑玄注:“淹,谓浸渍之。”按,淹义为水没过物体,即水覆盖、遮盖住物体。

腌(),《说文・肉部》:“腌,渍肉也。从肉,奄声。”徐锴《系传》:“五味渍之不晒也。”张舜徽《约注》:“腌之言淹也,谓如物之淹没在水中也。今俗语所称用盐水泡是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字亦作腌。”《集韵・岩韵》:“,渍藏物也。”

罨,《说文・网部》:“罨,也。从网,奄声。”《段注》:“奄,覆也。此举形声包会意。”徐锴《系传》:“网从上掩之也。”桂馥《义证》引《风土记》:“从水上掩而取也。”张舜徽《约注》:“下文‘,覆也。’与罨双声,语原一也。”《玉篇・网部》:“罨,也。以罔鱼也。”《文选・左思〈吴都赋〉》:“罨翡翠,钓。”

,《说文・衣部》:“,谓之。从衣,奄声。”《段注》:“,盖奄覆之义。”王筠《句读》:“云谓之者,取奄覆之义。即《玉篇》‘,隐被’之意。”张舜徽《约注》:“、双声义同,实一语也。”

,《方言》卷四:“,头也。自河以北赵魏之间曰头,或谓之。”钱绎《笺疏》引《释名》曰:“齐人谓之,言敛发使上从也。”按亦暗含有遮盖住头发的意思。

(),《说文・革部》:“,车具也。从革,奄声。”徐锴《系传》:“,有所掩覆处也。”张舜徽《约注》:“此殆盖在车上以蔽雨露者,故《玉篇》云:‘,车上具也。”此字亦作“”,《集韵・合韵》:“,《说文》:‘车具也。’或从车。”

参考文献:

[1][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清]王筠.说文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清]王筠.说文句读[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3.

[6]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2.

[7]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9][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上一篇:天津方言单字音声调分析 下一篇:山东单县方言中“些”的特殊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