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棚室蔬菜种植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10-16 04:07:32

沧州市棚室蔬菜种植现状及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沧州市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的加快,棚室蔬菜种植也得到了大力发展,面积不断增加、产量不断提高,棚室蔬菜种植已成为沧州市农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笔者通过对沧州市棚室蔬菜种植现状的分析和调研,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宜沧州市棚室蔬菜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棚室蔬菜种植现状

1、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八五”初期,1991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很小。1994年开始实施“白色革命”计划,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了5万hm2,其中地膜菜0.697万hm2,设施蔬菜0.55万hm2。截止到200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了7.76万hm2,其中设施蔬菜4.4万hm2,比1994年增加3.85万hm2,地膜菜1.09万hm2,比1994年增加0.41万hm2,露地菜2.27万hm2,比1994年减少1.5万hm2。棚室蔬菜的大力发展,使蔬菜内部结构日益优化。蔬菜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周年生产,均衡供应,“淡季不淡,旺季不烂”。

2、蔬菜品种不断优化

近年来,沧州市蔬菜品种逐渐丰富,更新换代步伐加快,蔬菜生产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并且蔬菜种类不断增加,1993年沧州市只有20多个蔬菜品种,现在发展到150多个。目前沧州市温室大棚栽培的蔬菜品种主要有5大类,14种,55个品种。近几年,我们又先后引进推广了一批名、优、新、特品种50多个,产品现已打入京津市场,深受欢迎。

3、新技术推广步伐加快

过去在蔬菜生产上大多沿用传统栽培技术措施,种植管理粗放,技术不配套。后来全面引进推广了棚室微滴灌技术,CO2施肥技术、平衡配方施肥技术、新型保温材料的应用技术、黄瓜、茄子嫁接育苗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技术措施,使棚室蔬菜栽培水平不断提高,产量增加幅度较大,品质明显改善,效益连年攀升。

4、无公害生产有了一定发展

沧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目前全市无公害蔬菜播种面积2.33万hm2,无公害蔬菜生产总量达124万t,占全市总产量的30%,无公害蔬菜生产总产值达14.3亿元,占全市蔬菜产值的34%左右,有13个无公害蔬菜基地被认定为首批进京蔬菜基地,与北京的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场地挂钩”合同,建立了定向经营合约,并同时得到了北京市农业局颁发的“认定标号”。

5、蔬菜产品销售市场初具规模

近年来,沧州市在抓好蔬菜生产环节,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着力开拓蔬菜销售市场,既帮农民卖得掉,又帮农民卖得好。目前我市有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2个,其中中心批发市场11个,产地批发市场21个,日销量0.1万t以上的3个,0.05万t以上的约6个,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产地市场和集贸市场为辅、产销紧密衔接并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蔬菜集散运销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1、棚室设施比较简陋,搭配不合理

沧州市蔬菜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设施栽培。而目前蔬菜生产设施化栽培的程度仍然不高,对不利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市场需求应变能力不强,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周年均衡性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已建的设施比较简陋,多以中小棚为主,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比例则偏低。而已有的日光温室也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如高跨比不合理,棚间距较小,方位较随意,空间小保温性差以及道路、沟渠、水电不配套等一系列问题,用这样的日光温室虽然也能生产蔬菜,但产出的产品往往是产量较低、质量不高、病虫害严重,难以实现预期效益。

2、生产经营粗放,产品质量不高

沧州市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惯性增长,还没有真正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虽然品种多,但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较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大面积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较差,大部分地区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同时菜农素质差、栽培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蔬菜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值。

3、品牌效益不突出,经济效益不显著

目前,沧州市蔬菜生产及销售仍处于一家一户搞生产,一家一户闯市场的初始阶段。大多数蔬菜产品呈现一种零散的小批量的生产,小而全,多而杂,表现为“沿街叫卖”的销售方式,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虽然沧州市已经形成了几个优势品牌,如“大浪淀”、“青青”、“肃仙”、“大司马”等品牌,但在市场上知名度高的数量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不相适应。

4、基地建设规模小,区域布局不合理

虽然建设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且初具规模,但基地较分散,生产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始终未能形成拳头产品和集约化生产,直接影响到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虽然沧州市已先后建立了几个特色蔬菜种植基地,但沧州市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依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于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优质特色蔬菜产品,形成优势产业,认识尚不明确,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依然存在盲目性和雷同性。致使特色蔬菜基地区域布局不清晰,造成优势不优,特色难特。

三、发展对策

1、优化改造棚室性能结构,提高设施整体水平

(1)改造使用过久且结构不合理的棚室根据当地的生态气候条件和经济条件,凡进行越冬喜温性蔬菜栽培的日光温室,墙体厚度(土墙)应达80cm以上,长度不少于50cm;跨度为8~9m的日光温室,脊高应达3.3-3.5m;草苫厚度应达到5~6cm,深冬季节加盖1层普通薄膜保温。

(2)抓好新建日光温室的设计与施工新建节能日光温室应具有采光、保温及通风性能好,设施坚固,机械化程度高等特点。墙体最好采用砖墙加保温材料,骨架采用镀锌管钢架无立柱结构,便于机械作业;采用新型保温覆盖材料,如质轻且保温好的保温被;采用具有防老化、无滴等特点的多功能薄膜。

(5)完善日光温室的配套设备

温室内逐步配备滴灌或渗灌设备、自动卷帘机械、微耕机等,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2、坚持科技兴菜,全面提高产

品质量

(1)充实技术队伍,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各县(市)蔬菜种植基地应设立蔬菜技术服务中心,至少配备3名以上技术人员,同时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

(2)加大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稳定塑料大中棚、扩大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加快制订“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计划,重点推广“绿色蔬菜”生产技术。加强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增加有机肥使用,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改善农田浇灌水质,控制污染,提倡无土栽培,提高蔬菜及加工产品的质量,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蔬菜生产。

(3)重视优良新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应用选用名、特、新、优品种是提高蔬菜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积极开发引进一批产量高、质量优、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新品系,要尽快筛选出适合棚室种植的耐弱光、耐低温、耐湿、耐病、耐热性良好的专用品种,加速蔬菜品种的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

(4)搞好蔬菜种植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搞好结构调整和生产布局,在抓好青县、任丘、肃宁3个蔬菜基地县的同时,还要抓好现有几个新发展的县。根据各县市不同的生产条件和种植习惯,按照各扬所长、优势互补,以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来调整蔬菜布局、安排茬口。使各种类型蔬菜避开重叠上市时间,实现多品种、错季上市。同时,加快发展特色产区:一是抓好小作物大产业,即肃宁的万亩小拱棚韭菜、献县的万亩大棚小葱、青县无公害蔬菜生产、任丘的周年菜生产、东光的青椒大葱生产基地。二是巩固发展特菜小区,即任丘的芽苗菜、东光的四季香椿等。三是大力发展创汇蔬菜,即南皮吴桥的食用菌、盐山的山野菜、孟村的胡萝卜等。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创名牌为拓展市场奠定基础。

3、实施品牌战略,提高蔬菜产品竞争力

积极利用新闻会、农副产品博览会和电视广告、电台、报刊专版等传媒多种形式宣传沧州蔬菜,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根据市场需求,引导菜农引种和扩大适销对路的品种和效益较高的名特优蔬菜品种。要重点培育蔬菜名牌,增强农业品牌意识,依靠品牌闯市场,依靠品牌提高效益。已注册的“青青”、“玉怀”、“肃仙”、“大司马”、“大浪淀”等蔬菜产品都以良好的品牌形象,行销全国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加快基地建设及优化布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原则,重点建设特色蔬菜专业化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多乡一业、规模化经营新格局。同时进一步建立集约化程度高、规模适度的棚室蔬菜生产基地。将现在的分散种植改为连片种植,集约经营管理,促进规模生产,提高种植效益。生产基地要依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蔬菜商品流向,确定基地生产的骨干品种,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向市场提供大批量蔬菜商品,形成特色。

上一篇:抑制姜瘟病发生的肥料试验简报 下一篇:香菇不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多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