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并行,构建文言文教学的活力课堂

时间:2022-10-16 04:00:12

言文并行,构建文言文教学的活力课堂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占了40左右。然而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为了应试,教师往往注重逐字逐句翻译并加以详细解释,文言文教学成了整堂课的翻译操练和字词解释,重“言”而轻“文”,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文言文兴味索然,教师讲得辛辛苦苦,学生却是昏昏欲睡,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文化先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过文字关,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注重整体感知,以问题探究为抓手,引领学生解读文章,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最后在拓展延伸中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文明与智慧。在教学中,笔者将古今链接,让“言”“文”并行,努力打造文言文教学的活力课堂,引导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言文,以此来真正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和文化熏陶。

一、文化先行,创设情境

文言文的创作时间距今已经非常久远,语言深奥难懂,令学生望而生畏。鉴于“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的教育教学理念,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润物细无声”中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在导入环节,以文化先行,引导学生亲近文本,顺利地走进文本来接受先哲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怀的熏陶。

爱其人,亲其文。爱听关于作者的故事、想知道新奇事情是学生的共同特点,而这正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切入点。在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环节,笔者常常给学生讲作者的文化地位、人格魅力、人物逸事以及历史故事和典故,引起了学生的深厚兴趣。如在教学《六国论》介绍苏洵时,笔者这样介绍:“我国古代有少年才俊王勃,也有少年文章老始成的大器晚成者,今天我们就要为大家介绍一位大文豪――苏洵。”接着讲述苏洵27岁意绝科举发愤治学,十年后凭《六国论》等文章受到欧阳修的大力推荐而名动京师的故事。学生对《六国论》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笔者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文本境界。

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笔者为学生讲述战国时期狼烟滚滚的战争风云,讲重耳流亡的历史故事、介子推割股啖君和不言禄的故事、寒食节的来历等。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笔者给学生补充史实,讲汉代风云故事,李陵事件,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史记》的故事。学习《谏太宗十思书》时,笔者以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故事,通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名言来导入。

这些文言作品中的历史故事、作者的文化地位和人格魅力感动着学生的心灵,滋养着学生的性情,激发了学生亲近文本的强烈兴趣,为文言文教学的课堂营造了浓烈的情感氛围。

二、自主学习,把握文字

在教授文言文字词的环节中,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自主学习的要求,指导学生利用学习小组合作解决“言”的问题,师生共同完成文言字词的学习任务。

首先,笔者把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内容教给学生,使其明白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然后指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利用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尽可能地自主排除字词障碍,并能在预习中有意识地积累文言文知识。其次,预习之后,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合作,互相提出问题,共同解决。再把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最后,在课堂上,笔者让各小组提出问题,小组之间互相帮助解决问题,筛选出全班共同的疑难问题,由教师负责答疑,或者教师提出一些学生在预习中没有注意到的而又比较重要的问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笔者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文言文字词的含义、用法进行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这一过程对于学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指南录后序》的第三段中,学生基本能通译文字,共同提出的“言”的问题是:实词“诋、物色、巡徼、以”。笔者给学生补充的是:去、趋。笔者还请学生注意本段中的被动句,像“为巡船所物色”这类被动句是以“为……所”作为标志的,还有像“几以不纳死”这样没有标志,要根据句意来判断的被动句,并启发学生联系所学过的《五人墓碑记》中“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不能容于远近”这样以“被”“于”作为标志的被动句,对被动句的几种形式做一个小结。教师的补充,一方面可以完善文言文知识,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引导,这样的词语在预习时要加以注意,对于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可以前后联系加以归纳总结,这其实也是对学生的一个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要具有较为明确的效果,教学之前的指导很重要。指导的内容主要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和讨论的方式方法,只有教师指导到位了,学生的合作才具有可操作性,合作探究才不会流于形式。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答疑、补充这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把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解决的步骤清晰化,层次分明。既落实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避免了串讲法的单调乏味,关键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并且,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课堂才是积极主动、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问题探究,解读文章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理解文言文的文字仅仅是文言文教学的开端,远没有达到鉴赏文言文作品内涵的地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承载着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那些丰满的人物、优美的文字、跌宕多姿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无不充满激情,散发美感,富于感召和启迪。因此,引导学生深入到文言文作品的内部,去解读文章的内涵,在解读内涵的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字词的理解,“言”“文”并举,实现“言”和“文”的融合,才是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整体感知文章,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探究,来深入解读作品。笔者认为,抓住文章的主线和精髓,设计一个统领教学的主问题,从而对文言文作品进行抽丝剥茧,来解读文章、感悟文章,与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品味鉴赏文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集会上所赋诗作而写的序,整篇文章情感脉络十分清晰。作者先由眼前的兰亭雅集之乐写起,接由宴聚之“乐”转为“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引发了对人生深远价值的思考,最后以“悲”叹结尾。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通过诵读来对文章进行总体感知,紧接着提出一个统领教学的主问题:在《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让学生抓住整篇文章的情感脉络,这是解读这篇文章的一把金钥匙,把握作者情感,从而牵引着学生兴趣盎然地解读文本。

《兰亭集序》教学片断:

师: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说说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

生:由“乐”到“痛”再到“悲”。

师:好,这样我们就抓住了本文的情感线索。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作文者情动而感发,写成文章,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只要能把握住作者的情感,也就能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把握文章主旨。接下来让我们来解读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

师: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生: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良辰。

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这是美景。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良辰美景呢?

学生将这几句译成现代汉语来描绘文中的良辰美景,又进一步巩固了字词翻译。

师:说得不错!当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得人生知己,忘情山水,岂能不乐?信可乐也!

师:在这一段中,我最欣赏四个字,或者说一个四字语,谁能猜想到?

生:游目骋怀。

师:好啊,请你谈一谈感受。

生:这是使动用法。使目游,使怀骋。

师:说得特别好,这是从语法去理解。从情感上又怎么理解?

生:因为这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在集会之后高兴的心情。

生:很有意境。

师:对。试想一下,在会稽之兰亭,赏自然之美景,这“目”之“游”,不正是文中之“仰观、俯察”吗?“骋”字偏旁为马。在俯仰之间,感受“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其心就如纵马奔驰,心胸岂不为之开阔?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吧。

接下来,笔者再以几个探讨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涵: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转入“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作者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消极的人生观,表明了他对人生有怎样的思考?最后,作者又为何而“悲”?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人生态度?王羲之的人生观对于今天的我们有怎样的意义和启发?学生在对文本反复梳理和赏读中,对文本深刻的内涵有了较为深入准确地把握。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因为抓住了文章的情感主线,引发了解读文章的兴奋点,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读文章的教学活动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品味鉴赏文章的任务。在鉴赏文章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字词的内涵,“言”“文”的教学任务得以达成,并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在教学中,教师把握文言文作品的脉络和精髓,设计一个纲领式的主问题,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广泛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延伸拓展,传承文化

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大都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艰辛才得以形成的历史积淀,闪烁着一个文明古国的的光辉和智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借助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使学生能够传承民族文化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标。如何传承?朱自清《经典常谈・序》一文中写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内外资源,适度地拓展补充相关内容,来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分析比较,从而见识经典,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教学中,利用课外资料进行拓展的情况是很多的,或为调动兴趣,或为知人论世,或为加深理解,或为鉴赏比较,适度地延伸拓展有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感悟文本,更准确地解读文本。

《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片断:

师:孔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请告诉我孔子生谁的气?为什么而生气?

生:生季康子的气,因为他要攻打颛臾。

师:还生谁的气?

生:生冉有、季路的气。他们做家臣却不阻止季康子,有很大的责任。

师:说得很好。那为什么孔子认为不能攻打颛臾?

生:应该是孔子反对战争吧。

师:好的,有自己的思考。孔子为什么极力反对这场战争?请看一些背景资料:

(PPT)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生:这是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孔子反对战争是因为“仁爱”的思想。

师:好的。再看一些资料:

(PPT)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PPT)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接着,笔者为学生解释了以上补充内容的含义,学生就能较为深入地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再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就能够理解孔子反对攻打颛臾这一事件背后所蕴涵的孔子的政治理想了。

生:孔子要恢复尊卑有序、和谐安定的礼乐社会,所以他如此态度强硬地反对季康子攻打颛臾。

师:说得太好了!这样的解读就非常到位了。由此,我们也勾勒出了孔子的形象:一个致力于建立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等级有序、和谐安定的礼乐社会的孤独的践行者!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拓展,学生对孔子反对攻打颛臾,就只能理解到反对战争的层面,不可能深入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而笔者针对文本做适度延伸拓展,为学生提供相对丰富的资料,可以引领学生站在更高的文化层面,更全面、更深入地审视文本,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引发学生热烈地讨论,学生对原作的文化内涵就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当学生与作者对话,沉浸在文言文作品的文化情怀中时,就是他们传承中华文化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方顺荣.建构和实践“大气、厚实、精致、高效”的中学语文阅读[J].语文教学通迅,2014(1).

[2]邓明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品质的突破[J].中学语文,2014(2).

[3]姚振平.文言文有效阅读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3).

[4]赵丽萍.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

上一篇:浅谈导学案式下的历史教学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