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基于消费主义分析

时间:2022-10-16 03:51:48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基于消费主义分析

作者简介: 刘慧敏:女,现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摘 要: 近年来,智能手机消费市场快速普及。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存在着从众心理、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消极转变及不科学消费观的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理性的消费观。

关键词: 消费主义 智能手机 大学生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及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特征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及本质

消费主义的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传播 到中国。关于消费主义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阐述。大多数学者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美国学者比尔・麦克基本认为:“消费主义是到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①中国学者毛世英认为:“消费主义是指一种鼓吹在大众层面上进行高消费的价值观念、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式。”②概括起来,消费主义是一种理论,一种主张,一种推崇消费与享乐至上的价值观念,追求物质消费的自我满足,把高消费看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

从本质上讲,消费主义是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借助消费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获得其文化领导权,使消费主义成为大众认可的生活方式。同时,消费主义作为全球性的意识形态,促使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迈进了消费主义时代。

(二)消费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特征

第一,感染性特征。在全球经济化的进程中,消费主义通过社会媒体、网络、跨国企业在中国广大社会阶层中迅速蔓延,越来越多的人受其影响失去了自我判断能力。大学生群体会模仿彼此的思想和行为,形成攀比心理,从而扩大了智能手机的使用范围。当大学生接受消费主义理念,并加以自我内化后,他们就会按照这种理念去实践和行动。

第二,符号化特征。在消费主义社会中,消费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理想,人们把通过自我消费获得的物质当作是一种炫耀性消费。在高校里,许多大学生把拥有智能手机作为高消费的一种符号和自我地位的象征,他们认为这种符号化特征在大学生群体中体现了自我价值,满足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第三,物质主义特征。消费主义将物质的享受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认为只有物质上的消费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仅仅通过物质消费来满足精神需求的思想,无疑造成了拜金主义的泛滥。在物质主义特征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中普遍产生了高消费的心理和行为,不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

二、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分析

(一)心理问题分析

消费主义理念下的消费行为本身是一种追求意义的行为,但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通过消费来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把消费行为当作是一种个人身份的认同,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大学生的消费了产生攀比性、炫耀性和享乐主义的倾向。对于智能手机这种物质的拥有,许多大学生抱有一种从众的心理,更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拥有智能手机在集体中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消费主义主张把大众化的消费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把拥有物质和财富作为评判幸福的标准。这种主张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从众和攀比心理,并且阻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甚至会使部分大学生养成不良好的习惯从而步入歧途。

(二)学习和生活方式消极转变问题分析

智能手机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使大学生获得有效的信息,更加面向社会化,同时它也给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有些同学仅仅是认为上课无聊,便拿出智能手机上网,挂着QQ和微信,刷着微博和人人,甚至在课堂上玩网游,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久而远之,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手机使用频率较高的群体,手机带来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很多大学生被称为“深夜手机党”,晚上打电话、发短信持续到很晚,导致严重睡眠不足。这不仅影响了生活,也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导致健康和学习状况都处于不乐观的状态。这种情况的蔓延对大学生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消费行为问题分析

消费主义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行为。大学生群体在观念上认同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崇尚个人享乐,把高消费与高品位等同起来,把高消费与美好的个性生活结合起来。

作为大学生来说,手机的普及化使得大学生更加社会化。在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部分大学生重视物质轻视理想,逐渐形成了高消费的习惯和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再者,人际交往的社会化给大学生增加了人际消费,手机话费支出占有很大比例。大学生智能手机的消费主要集中于手机话费、应用软件收费下载、线上电子书、网络游戏等额外消费。由于消费主义群体性特征,这种不科学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大学生自主消费观的建立。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大学生传播信息的平台,在引导大学生合理对待智能手机消费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智能手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移动通信工具,它已经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理性价值观的培养,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这一新型通讯智能工具,进行合理性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提升自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的中华品德,有意识地树立大学生理性的价值观与消费观,为大学生今后走入社会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积极营造健康消费、合理消费的校园文化消费氛围。

(二)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观念。抑制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奉行的消费思想,主要是通过社会媒体进行传播的。电视、网络、广告等无疑成为了传播消费信息的主要方式,媒体作为一个传递信息的平台,要肩负起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主流作用。社会媒体要正确看待消费主义思潮,积极以和谐社会的理念为宗旨,奉行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精神,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融入到社会媒体的传播中,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消费观

所谓“自主性消费”,是指以自主需要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消费。自主性消费使消费成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使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作为大学生,随着年龄和心智的成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处事方式,不能一味的去依赖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合理性消费观念的前提下,家长需要培养孩子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消费要适时适度。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阶段,提倡适度消费的同时,要反对过度消费和消费不足的极端。大学生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不盲目消费,摒弃过度消费和消费不足的极端,在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使用智能手机。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付长江.消费主义对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J].法制与社会,2010

[2] 韩旭,吴庆.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

注解:

① 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孙小春、马树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② 毛世英.走出消费主义陷阱,建设和谐性消费文化[J].济南大学学报,2003

上一篇:规范学校档案管理 提升学校管理层次 下一篇:濠江黑马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