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分层思想的运用

时间:2022-10-16 02:05:20

小议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分层思想的运用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对于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就是层次的划分,有针对性地制定授课计划,设计合理实用的实验项目;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弥补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欠缺与不足,使之更加系统和深入,使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上一个层次[6]。具体策略如下:

1制定更为合理的实验教学大纲

依据我校的具体情况,专业划分为理科类,文史类以及艺术体育类。根据文科和理科专业不同的需求特点,考虑今后专业发展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实行按文科、理科等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分开授课。而对于理工科和文科学生又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A,B,C三个级别。(1)级别A教学大纲A类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兴趣浓厚。对于这类学生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要进一步拓展计算机基础知识,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2)级别B教学大纲B类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缺乏系统的练习,缺乏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3)级别C教学大纲C类学生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可以设置合理的进度,设置符合他们水平的实验项目,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动手练习,进一步提高操作能力。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次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掌握课堂和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培养。因此,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不同的实验,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1)基本技能实验层基本技能实验内容的安排大部分是属于概念与基础性的。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训练。是正常情况下的全体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内容规定的操作并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使他们能够建立乐于动手实践并独立完成实验的自信心。这类项目练习主要针对C类学生。(2)发展性练习对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发展性练习可以设置难度不同的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从而为激发学生进一步攻克较高难度的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B类学生适合进行此类项目的训练。(3)综合性练习对于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考核,应该将其融合到一个综合性的大试验中。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运用所掌握的计算机技能独立完成,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学习这些方法和技术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A类学生,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之外,增设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可以通过科技竞赛以及各类创新活动计划,完成课程培养目标的相应要求。为了加强研究方法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I-TAT大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充分体现个性化培养与因材施教。

3完善实验考核机制

除了在实验教学上进行改革外,实验的考核机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在进行考核。对于C类学生,在考核时,以让学生能顺利完成为设计试卷的主要目标。可以使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题目来对他们进行考核。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对于B类学生,可以将综合性练习题目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标准。对于A类学生,考核的题目以创新性、综合性试验为主,考核的题目要难于B类,因此,可以团队协作完成。

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根据生的操作能力采用分层次的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参与实际研究项目的自信与热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新和实践中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效果。(本文作者:盛仲飙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上一篇:工装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研讨 下一篇:计算机基础教学革新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