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分析

时间:2022-10-16 01:39:09

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分析

摘要:全面深入地对建水紫陶特色进行考察,旨在从材料、工艺与艺术三者相互关系的角度,探索建水紫陶发展新的切入点,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达到拓展建水紫陶艺术特色,实现多元化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建水紫陶;特色;发展;工艺

建水紫陶是云南较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也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以细腻的品质和绝妙的刻坯填泥装饰技艺著称,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书画装饰的传统。建水紫陶独特的制作工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代表着一定时代的审美需求和艺术精神。任何艺术类型的发展都要遵从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都会随着人类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演进。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繁荣、文化多元的今天,大众消费观念和审美趣味已悄然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水紫陶的发展是必然,特色是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之根本,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并适应社会的需求,是根本的发展之路。建水紫陶要发展,就要对其特色建立正确的认识,牢固树立特色是发展之本的观念,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依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探索建水紫陶发展新的切入点,达到拓展建水紫陶艺术特色,实现多元化发展的目的。

一、建水紫陶的特色及成因

将书画通过刻填工艺装饰在器物表面,再经过打磨凸显其质感,是建水紫陶自成体系的装饰艺术,也是建水紫陶最主要和最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和鲜明的民族民间风格,在中国陶瓷艺坛中独树一帜。战国时期的工艺专著《考工记》中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观点,指出了器物艺术的形成应是材料、工艺与艺术表现的有机结合。建水紫陶的特色形成同样如此。云南建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一直以来,建水制陶产品多为日用陶,即便在元青花时代有一些摆设器出现,但是制作粗糙,品味不高,难登“大雅之堂”。直到19世纪,一个不太光彩的“机遇”让建水制陶终于进入主流文化。鸦片战争前后形成的抽大烟风气使得陶制烟斗供不应求,由于吸食鸦片在贵族阶层十分流行,对可以把玩、收藏的更高品质的烟斗的需求促成了建水紫陶的产生。陶工们改进了粗陶的泥料,将其加工处理得更为细腻,这种改良后的泥料,非常适合进行刻填装饰和磨光工艺,便产生了光滑细腻、造型讲究、装饰精美,既精致又优雅,既实用又能欣赏的紫陶烟斗,完美地适应了当时建水地区对烟斗属性的要求,从而开创了制作细陶的新工艺。自此,逐渐形成将诗书画艺术与刻坯填泥工艺有机结合的建水紫陶艺术。从建水紫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精美烟斗的需求促使了陶工改进泥料,泥料的改进又对工艺的提升产生了新的要求,正是材料、技术和艺术表现三者的互动,最终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特色。由此可见,特色的形成与材料、工艺、艺术表现三者密切相关,各要素间相互支撑和制约,最后形成统一和协调,由此奠定特色的完善和稳定。特色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其加工工艺是否与之相适应,并与艺术表达相配合。建水紫陶工艺最初主要用于烧造烟斗这样的小物品,随着社会的演变,紫陶在种类、造型等方面都有了发展,除了碗、盆、汽锅、茶具等日用陶,还出现了花瓶、文房四宝等陈设器。新品种的产生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工艺和艺术表现手法。比如“断简残帖”装饰艺术,是建水紫陶刻填装饰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其视觉效果丰富,色彩斑斓而古朴,更适合在较大的器型上运用。“断简残贴”需要用到多种色泥,并且由于是大面积的填刻,对填料和坯料相互结合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工艺对材料提出的要求。同时,要形成堆叠效果就要求多次按照颜色逐层套刻,这是艺术表达对工艺提出的要求。三者相互互动促进,最终形成了“断简残贴”,扩大了建水紫陶艺术表达的空间,将建水紫陶的特色推进了一步。显然,正是制陶艺人们充分把握到了材料、工艺与艺术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强化,这一过程中艺术特色也愈发完善和鲜明。由此可见,材料是艺术特色得以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基础,工艺是艺术特色形成的手段。材料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工艺,工艺必须配合艺术表达的需要。反过来,工艺的拓展与艺术表达的提升也会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总之,材料、工艺、艺术三者关系是相辅相成。三者之间的关系愈趋合理,特色也愈趋明显。

二、建水紫陶发展新思路

既然材料、工艺、艺术表达三者与建水紫陶艺术特色的形成密切相关,那么要实现拓展建水紫陶艺术特色,实现多元化发展的目的,还需从这里切入。

(一)改良材料以拓展材料特性

建水紫陶泥料细腻,优点是便于刻填,易于磨光,但是也因缺乏脊性成分,容易变形,不易制作方形陶器和大型陶器,使得建水紫陶造型单一,原创器型少。可以考虑在泥料中加入脊性成分,在保证原有泥料特性的基础上,增强其骨性,从而推动成型、装饰工艺上的改进。

(二)借鉴和采用更多工艺手段实现突破

在材料性能有所变化的情况下自然工艺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比如成型工艺上,可借鉴宜兴陶造型观念,尝试方器的制作;在装饰工艺上也可以根据泥料特性,大胆尝试一些成熟的陶瓷装饰技法,如雕刻、色釉、肌理等,从而丰富建水紫陶工艺手段。应该感到欣喜的是,一些陶艺师敏锐地把握到了时代的脉搏,已经开始在装饰手法上大胆借鉴,在融合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紫陶新作。肖春魁的陶艺作品采用的仍旧是传统泥料配方和传统烧成方式,但又不拘泥于书画刻填,而是着眼于造型,采用堆塑、雕刻的手法,将竹子、树桩、荷叶等自然物象与器物相结合,设计精巧,惟妙惟肖。女陶艺师余丽芬则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进了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创作了大量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现代陶艺作品,为建水陶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给人以新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李俊则从建水元明时期的青花瓷中汲取灵感,将青花装饰及施釉工艺与紫陶相结合,注重造型,打破紫陶不能施釉的陈规,为建水紫陶带来一股新风。其作品造型优美,具有时代感,陶器部分施以釉色来衬托紫陶的刻填装饰,二者相得益彰,独具特色。而对于建水紫陶重要的工艺特色刻填工艺来说,需进一步深入发掘。由刻填工艺形成的书画装饰艺术,虽对于建水紫陶艺术的创造性发展功不可没,但从装饰艺术层面考察,建水紫陶的装饰并非传统书画就能囊括的。比如,我们可以将紫陶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相融合,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会积淀为一些为公众所认同的符号,这些富有城市历史、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意向性符号、纹样、图形都可以巧妙地运用到建水紫陶装饰中,这样既凸显了建水紫陶本身的文化性及艺术特质,又提升了地域文化品味。如马成林作品,其作品吸收了古滇国的青铜文化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造型独特,装饰新颖,极具民族文化特征,自成风格。

(三)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在艺术表现上进行拓展

艺术创作受限于人的思维局限,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要拓展建水紫陶的表现和创造空间,就要突破传统日用品与工艺品的概念,以及传统书画装饰形式的局限,用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审视建水紫陶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不要仅仅关注与文化内涵相关的书画装饰之美,也应该关照与物质形态相关的造型、色泽、质感之美。比如,可以借鉴现代陶艺的语言,将创作同现代生活和现代造型艺术紧密结合,使陶艺作品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以叶石勇的陶艺创作作品《时代》为例,他将传统的器型采用现代审美标准和造型原则进行改进,应用现代陶艺图案装饰风格,强调线形变化和面的构成,通过器物上迷宫般的肌理呈现出视觉张力,传统与当代的对峙在这里展开。作品虽然没有采用建水紫陶标志性的刻填装饰工艺,但其最终的视觉效果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建水紫陶沉着的质感。

三、结语

建水紫陶是我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重要的文化艺术财富。在人们审美多元化的今天,建水紫陶这一古老的地方传统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我们要抓住机遇,使人们树立对建水紫陶特色的正确认识,转换观念,大胆创新,对建水紫陶艺术的传统语义进行当代性转换,创作出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建水紫陶艺术作品,让云南紫陶艺术这门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的技艺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刘 嫄 叶石勇 单位:红河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白雨.建水陶的制作技艺与工艺特色[J].陶瓷艺术,2011,(03).

[2]吴白雨.建水陶书画装饰传统的成因及其负面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011,(03).

[3]董万里.以设计的视野展望建水紫陶的产品开发[J].民族艺术研究,2010,(04).

[4]孙和林.云南建水紫陶[J].陶瓷艺术,1997,(03).

[5]李俊.建水陶历史简述与制陶名宿向逢春[J].云南工艺美术,2012,(03).

上一篇:铁路经营文化建设论文 下一篇: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