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稳”需要公权的退让

时间:2022-10-16 12:25:08

“什邡”这个地名上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因为它在四年前的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最近,它因“”再次引起国人关注。7月2日,由于担心宏达公司钼铜项目造成环境污染,当地民众到什邡市委市政府聚集,并逐步演变为一场警民暴力冲突。

据官方消息,在宏达钼铜项目中,少数群众行为过激,推倒市委大门、砸毁橱窗,向公务人员投掷砖头石块。为平息事态,当地公安机关对27名涉嫌违法人员予以强制带离,并及时治疗了在冲突中受伤的群众。同时,官方决定停止钼铜项目建设,并对什邡市时任市委书记工作职责做出调整。

非官方渠道的消息一度活跃,互联网站和微博上都能看到各种对什邡事件的评论和记录:鲜血淋漓的无辜伤者、卧地不动的少年、数千人与警察的对峙、催泪瓦斯和震爆弹的硝烟;特别引人思考的是在这次中,90后学生走在前面。不过,自7月6日开始,这些内容都在互联网上销声匿迹。

随着事件的平息,什邡这个地名又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正如近年来的湖北石首、贵州瓮安、广东乌坎,来时汹涌去时无痕,仿佛只是场夏天的暴雨,雨后风清云淡。百姓的诉求在事件中得到解决,主政官员因惹来麻烦而撤职转岗,只是官方的反思一如既往——稳定压倒一切。

官方的表态,流露出对项目被迫叫停的惋惜,他们认为项目通过环评会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贡献,老百姓的反对纯属无知和短视。但是,重污染之下的中国哪个项目未过环评?经济增长下为何还有巨大的贫富差距?政府看似为了“当地利益”,但利益往往并未被当地民众分享,而留下的恶果却要民众和他们的子子孙孙来承担。

什邡事件中的官民矛盾,本质上是公权和私权的矛盾。公权追求政绩、税收和GDP,私权维护生存权,两种诉求冲撞时公权漠视私权。相信钼铜项目的反对之声绝不是7月2日当天才有,但事态发展至此,背后既有公权的霸道,也有私权的坚韧。

宏达钼铜项目最终被叫停,是私权的胜利。主政官员的结局现在还不得而知,但相信会让其他地方大员们引以为戒,从这个角度看,什邡事件对缓解官民矛盾不失为一件好事。正因为民众“上街施压”变得有效、甚至会影响官员的仕途,官员对“民意”才会有所忌惮。

在此次“维稳”的考验中,事态没有进一步恶化,没有更多的流血和伤亡,实乃万幸。相信这样的结果,会让什邡的社会矛盾得以舒缓,公权与私权间的冲突得以和解,虽然这种和解是“公权让步”,但“公权”本来就是“私权”授予,让步是其本分。

我们总强调“维稳”,的确,无论是执政党还是老百姓,大家都希望稳定。比起社会巨变,妥协和改良更容易被接受,谁不希望安居乐业?谁又不希望“永保江山”?可是,稳定源自平衡,要保持社会稳定,就一定要平衡不同的利益诉求。

公权管理社会事务、掌握国家机器,而且擅于自我繁殖和强化,相对私权而言,其强力有余、制约不足。而私权是个体、是平头百姓,是公权前面的“弱势群体”。强弱之间要“平衡”,一定是强者包容、退让。而多数的酿成,都因手握公权的当政者,不但不退让,还要和群众“较劲”,用更强大的公权遏制私权,如此维稳,能稳才怪。

中国的官员选拔机制更多是“唯上”,这导致“上级即权威”。什邡市委书记作为当地最大的“上级”,代表着“光荣伟大正确”,何曾在下级面前听过“不”字?此次投资上百亿的“重大决策”遭到民众(特别是90后学生)抗议,不压下去,“权威”何在,“正确”何在?

集权产生的问题,需要现代民主制度来化解,而民主的根子就是“自由表达”,不仅是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更是人们对私权的利益诉求能得到认同。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开放使“私权意识”得以成长,而且,在乌坎、什邡的中公权对私权做出让步,事实上也起到了制约权力、缓解矛盾的效果。

封建社会“朕即天下”,皇权既是公权也是私权;而西方现代社会中,公权和私权一分为二,公权既被“三权分立”制衡,又被“一人一票”的选举制约,这种制衡和制约形成的平衡,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当前社会有其复杂性,私权成长是改革开放鼓励和追求的,但越来越独立的私权意识,势必对公权的权威形成挑战。乌坎、什邡的群体性冲突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当政者应该在冲突中思考和成长,理性、宽容地对待这种冲突,在冲突中学会退让。要知道,保持平衡、稳定最好的办法,是让矛盾在释放中缓解,而不是一味封杀打压。

上一篇:巴菲特的旧爱新欢:富国银行vs美国银行 下一篇:王琪:长笛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