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与三毛的《倾城》幽玄之美比较分析

时间:2022-10-16 11:01:34

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与三毛的《倾城》幽玄之美比较分析

摘要:相对于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过多的深入了日本民族色彩,把自己融入民族血液里的悲壮之美,三毛的作品更贴切于生活,生活里琐碎的美。

关键词:美;生死;语言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34-02

前言:美的方式有很多种,固态的美,动态的美,精神生活的美。美,源于生活,却在生活中升华。三岛由纪夫和三毛,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是一样的,这在于他们追求不到心中的美,同时也辜负了被寄予厚望的自己。选择去融入美,这是他们的方式。当然细致的比较的之下他们之间依旧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地方。接下来笔者就简单来分析一下,两者的幽玄之美有何不同之处。

小说《金阁寺》是以真实故事为背景创作出来的,故事是发生在1950年7月在日本京都都鹿苑发生的一起纵火案,在这场纵火案当中国宝金阁寺被烧毁。而三毛的《倾城》也是自己年轻时在欧洲求学时的生活写照,有人说三毛不是一个作家,而是自己生活的记录者。

一、变异美和素然美

在日本传统文化当中有个特点:在日本的真善美的排序中,美是摆在第一位的,善是第二位,而真是排在最后的,求真就是要迈过善恶这道坎;真和善如果没有美的样式,会显得非常粗糙,非常“感官”。当时被日本人民奉为美的象征的金阁寺,在一个晚上被人烧毁,而且还是一个普通的小和尚。1950年的日本正在处于经济文化重塑期,金阁寺被认为是日本美的象征,对于日本人来说冲击力是毁灭性的。金阁寺重建于1956年,三岛由纪夫同时也出版了自己的小说《金阁寺》,这也是他的代表作,并多次获奖。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心智不全的人,执着于信仰,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表现出三岛内心的一种另类的怪异的能让自己舒心的一种美学理念。因为故事源于真实的事件,又有报道说,三岛由纪夫曾去寺院拜访过一些和尚,但是被拒绝了,故事的结局是没有悬念的。所以整个事件来说是没有的悬念的故事,那只能更多的从文学角度来解析这部小说了。

三毛是不同的,没有受到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摄取民族性很强烈刺激的元素,作品主要来源于生活。她有过不堪回首的爱情,也有不太愉快的童年。即便在她最痛苦的日子,她的亲人朋友不离不弃一直陪在她身边,帮她渡过难关。三毛的一生是热爱着生活的,在《倾城》里,她的字很干净,简练,她自己也如同她的文字一样,简单纯洁。故事描述中,三毛是一个苦读的留学生,而男主角是东德的一名青年军官。看到这样的文字也难免会让已然心冷的人重新相信爱情。三毛笔下塑造的人文情节主要是贴近生活和大自然的普通的、悠然的、洒脱的美。

二、三岛的无常观与三毛的真爱的追求

《金阁寺》中对美的诠释,是毁灭的美。把“金阁寺”毁灭的意向,也是对情节的一种推动,虽然最终隐喻是一种对待生命的解脱,在自我毁灭的外表下存在着救赎的心。三岛由纪夫在写一个毁灭的故事,也是在追求自己的毁灭之美。

日本人的生死观决定了他们民族对于毁灭的看法。知名学者曾对日本民族的生死观进行过精辟的描写:“生命是虚幻的,到头来一切皆为空,坦然和藐视死亡的到来;也因为如此,才会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生命崇尚死亡。它不是片面存在的理性,而是对生命另外的一种理解和看法。对死亡的崇拜和尊敬,更加体现了对神的皈依。

这种生死观念,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和细节体现出,从日本人对于樱花、雪、杜鹃的偏爱中可以看出来:樱花在最灿烂的时候凋零;雪的美,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消逝;杜鹃的啼血,叹其生命的短暂。日本强烈的民族色彩形成厚重的宿命观念和悲剧气质,这种气质的影响也造就他们对于生命的感悟:不在于生命的长久,而在于绽放。这也是日本民族性特点的一个特征。

相比于《金阁寺》承载文化,充满暴力的美,《倾城》的美显得那么安静,美是完全流转于人的心理变化的。三毛的作品,更多的来源于她的生活。她的文字,可以带你回到童年,带你穿越撒哈拉大沙漠,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当你端坐在窗前,手捧起这本倾城的时候,我相信你会被吸引,不是它的情节会有多么的跌宕起伏,也不是它的内容有多丰富,你只想安静的读下去。

《倾城》是描述三毛年轻时在德国求学的一段经历。因为生活费有限只能把学业集中到一起来学习,仅仅有三个月来精通德语,确实很有难度。三毛的智能测试仅仅只有60分,但她依旧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入台湾最好的中学,并且还精通好几门外语。因为护照原因,所有没有批准进入东柏林。然后就有了下面的故事,一个东柏林的军官帮助了她。

那个时候的三毛很贫困,钱包里的钱也不是很足,生怕有些额外的花销就把所有计划都给打乱了。当她怀着激动的心情,拿着护照,希望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的时候,却被告知进不去。那时候她的心情是很沮丧的,她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人在盯着他,她又不知道那个人在哪里,或许是心理感应吧。那个盯着他的人终于出现了,是一名年轻的东德军官。

三毛和男主角一共经历了两次分别。第一次是三毛进入东德以后,第二次则是回西德的时候。读完的时候你会发现,前文那么多的铺垫与描述,却只是为了来衬托这两次分别的场景。没有太多的言语,简单的话,却让人心中产生荡漾的美。

我不确定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那个东德的军官是不是真的存在的。只是那么美的故事,就相信了吧。三毛的文字,平淡并不华丽,全是生活里的琐碎,即便是描写爱情。

三、三岛极致死亡论与三毛的对生命的淡漠

三岛由纪夫出身于上层社会名门家庭,受过日本传统的贵族、武士道精神的教育。他生活在处于战争和战后重建的日本,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金阁寺》中也有很多的体现,沟口烧金阁寺的瞬间精神的升华,其实也是作者自身的思想升华。

在《金阁寺》有很多对于人生的描写。比如文中对生的一些描写:“在人生中,化作永恒的瞬间可以使我们陶醉,然而犹如这时的金阁那样,比起化作瞬间的永恒的姿态来,它是微不足道的。这一点,金阁是知悉的。美的永恒的存在,真正阻碍我们的人生,毒害生的,正是在这个时候。生让我们窥视到的瞬间的美,它在这样的毒害面前简直不是对手,它将会马上崩溃,毁灭,生本身也会整个暴露在毁灭的淡茶色的光辉下。”这段描写里我们可以看出三岛由纪夫对生死的看法,是等待自己内心的升华和解放。三岛对死的诠释是要把作品与灵魂融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的死向世人宣告又一骇世之作问世!作家莫言曾经说过,三岛由纪夫是个有七情六欲的人,但最后的一刀让他成了神。他一生都在追求的美,最后达成了圆满。三岛由纪夫死后,他的母亲还劝说前来吊慰者说不要悲伤,他是快乐的,他选择的是唯一一次按照自己的心愿完成了一件事。

三毛的死,以为她不看重生死。她多次自杀未遂,最后终于成功了。说明三毛对死是淡漠与盲从的,是在对于人世间真爱追求失败之后的死亡懈怠。她的死却是让人大为震惊:荷西死的时候,那么艰难时候她都度过了,却毫无征兆的,在医院用长丝袜作为上吊的绳索。她的语言中那么的善于用标点符号,最后也给自己的生命化了句号。她的一生是传奇的。读《倾城》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时候的三毛对生活是充满着希望的,对未来生活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

当她一路走来,她看完了所有的风光,遇到了最爱的人(虽然荷西的死让人觉得很遗憾),交到了很多的朋友,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完美了,该写句号了。她的死或许并没有后来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很简单。

四、结论

笔者私以为,三岛由纪夫所写的用传统武士道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捍卫了自己心中所想,所愿。这种毁灭的美是超凡脱俗的,成就了他内心的想法,也让他的一生更有了传奇一般的色彩。像沟口最后逃脱金阁寺一样,当他以为毁灭将是一种完美的时候,在焚烧的那一刻他发现不是的,这种美是存在心中,像信念一样在人们心中生长。

三毛的《倾城》,你会把它当做故事来看。可以想象出一个花季少女,在懵懂的年纪遇到了爱情,那么像一些滥情小说,那么老套的剧情和老套的手法。就像是自己经历过一般,她在讲,你在听。

两种美,美的方式不一样,就像他们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是一样的,寓意却是不同。我们把它们欣赏为美,他们一生是完美的,想用死亡的方式让一切永恒。而却留给我们遗憾,我们在遗憾中也看到了美。

参考文献:

[1]唐玲珍.寂寞无人晓――三毛悲剧探究[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03).

[2]白振有.试论三毛散文语言朴素自然的审美特征[J].作家,2008,(10).

[3]詹明欧.一个诗意生命的追寻者――论三毛的散文[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4]陈黎.三.岛热、精神分析和金阁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2):3-5.

[5]川叶琳.“死亡”、“自然”与美的统一[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87-90.

上一篇:幼儿园节日课程文化之我见 下一篇: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