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后进生的点点滴滴

时间:2022-10-16 08:21:39

所谓后进生是指由于在教育的主导影响下,以及学生自身在某个阶段学习不用功,或者自我控制力下降,过于贪玩;或者交友不慎等因素造成品德行为和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具备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们的本质特征是既落后又能进步。只是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爱学习,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类学生如果老师对他们进行无端的批评、责骂、打击、挖苦,或者放任不管,或者一味的向家长“诉状”……他们很容易由于自尊心倍受伤害,彻底失去信心,以及和父母、老师对立而成为真正的“双差生”――在品德和学业两方面都比较差的学生。甚至还会与社会上游手好闲、品行极为不端的“小青年”混在一起。这样一来,这类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化为泡影。而这种现象在当前是确实存在。因此,作为老师,做好这类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少的专家及教育教学工作者从理论的高度论述过。在此,我主要是从我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起的几点转化后进生的具体的做法来和教育同仁分享。

一、要逐个做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

不要在课堂上当众点名道姓或旁敲侧击做这一工作。我采取的做法是在课外寻找时机与他们进行逐个交流。如请某个同学帮我将作业抱来,然后单独取出他的本子,针对作业给他作出精心点评,对错误的地方给予耐心讲解。慢慢再过度到自己的真正意图;再如请同学帮忙我收整实验器材。到了实验室后先了解他对实验的认知程度,然后就实验对他进行单独辅导,甚至重新给他演示。拉近距离后再进一步突破日常学习方面的思想工作。结束后都真诚的说一声:某某同学,谢谢你帮我做了某事。我每次与学生这般交流,他们都非常高兴,乐意接受,而且时效很长。加之凡有机会就与他们不断交流、沟通。长期如此,这类所谓的后进生就很可能不再厌倦你的课堂,乐意努力与老师配合,成绩也会逐渐提高,品德行为也会慢慢改良。

二、要指导后进生和班上其他学生进行互帮互助

营造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每当做课堂作业时,我都让学生先独立做几分钟。然后请做出来的同学站起来,迅速找一至二个你愿意帮助的同学,帮助他们完成作业,要细心、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或者让没有思路、难以做下去的同学找一个能够帮助你的同学帮助你。整个过程中,作为老师就在课堂上监督着、观察着。一旦同学们的讲解、交流有困难时,老师就马上亲自参与解决;每当上早读课时,我经常让学生先自己朗读笔记内容,一段时间后,把后进生和其他学生进行简单的一对一分组。接着让他们其中一个同学作提问式的朗读――朗读时,自己随意省去部分重点内容。由另一个同学来回答。回答错误就立即纠正,回答不出来就马上说出答案。然后依次进行其它的内容,几分钟后或者下一次朗读笔记时,又让他们互换角色。长期下来,所谓的后进生变化都很大,不但成绩有明显好转,而且不再自卑,很有自信,能和班上其他同学,甚至是老师笑脸相迎,友好相处。

三、要巧妙布置课外作业

对待后进生一定要耐心,虽然通过前面的一些做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是一旦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定得过高,很可能就会功亏一篑。我在这方面具体的做法是在布置课外作业上花心思。当他们不会做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时,除了建议他们像在课堂上找同学或老师帮忙外,我还允许他们自己找会做的题认真、规范的做了,当课外作业交。一段时间后,特别是到了教学后期,他们会感觉到好做的、会做的题几乎都做过了,找不到做了。这时我又允许他们可以重复做曾经做过的题目,但是要求每天都必须交一次,即使其他同学没有课外作业,而且数量要比平时稍增多一至二题,只是每天不能重复相同的内容。也可以将平时的笔记内容编成填空题,或者选择题,或者仿照课本例题等编成简单的计算题,自编自做后当作课外作业。

四、要在课外主动走进后进生的业余生活

与他们交流、畅谈。我经常会在中午不想睡午觉时和下午与这些学生一起打篮球,或者踢足球,或者下象棋。而在这些过程中,我从来不趁机与他们谈学习,谈读书的利与害,做思想工作等相关的内容。因为他们都很敏感,只要你一这样做,他们就会觉得你参与他们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阴谋的。他们很快就会远离你,或者你一到来就让他们很扫兴,甚至悄悄的就散了,最终搞的不欢而散,无果而终。所以参与他们的活动中,我都只是专注地、尽情地、痛痛快快地玩,只跟他们交流其间的一些得与失,以及技术、技巧,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久而久之,他们都很喜欢我,觉得我不在场反而玩得不顺畅,经常争来争去,一点都不尽兴。因此常常早早就来约我。一旦发展到这一地步,不但课外玩得尽兴、开心,而且课堂上学生的专心程度、师生的交流与配合都会焕然一新,每堂课下来都感觉很是享受。逐渐的,他们中的一些同学就会有事无事都来找我搭话、吹牛,谈生活琐事,甚至谈同学、谈老师,总之无所不谈。这个时候,作为老师的我只需要顺势发表一下在做人、做事等方面的一些见解,再给他们讲几个生动、真实的案例,他们自然就会心领神会,受益颇丰。

(作者单位:云南弥渡县红岩一中)

(责任编校:蓉莞)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 下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