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监测在某水电站边坡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6 06:39:23

三维监测在某水电站边坡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1.九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四川江油,621701;2.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通过对某水电站厂房后边坡变形体地表三维监测资料的分析,判断其变形的主要诱发因素是由于阀室交通洞的集中排水造成的,其变形特征总体为推移式,局部牵引式,变形体的变形量虽呈季节周期性变化,但已趋于收敛,说明降水对变形体稳定性的敏感度已显著降低。根据监测资料分析的结果与地质宏观判断及稳定性计算结果相吻合,说明三维监测在边坡变形分析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变形体三维监测稳定性

1引言

某水电站位于四川省木里县境内,采用引水式开发,装机容量240MW。厂房采用地面布置方案,厂房边坡上游侧为第四系松散堆积体组成的土质边坡,坡高约55m,开挖坡比为1:1.25,设置2层马道。

由于厂房上游侧后坡上部的阀室交通洞开挖后出现涌水,水流直接渗入到厂房后坡的松散堆积体内,且施工弃渣直接堆放在厂房后侧坡体上,导致坡体出现断续、错列的裂缝,随后陆续贯通,引起蠕滑下座,形成变形体。变形体平均宽177m,长约270m,平均厚度42m,面积4.7×104m2,规模达200×104m3以上。

2变形体地质背景

工程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属“川滇菱形”断块之次级断块“稻城断块”的东缘,地质构造较复杂,断层、褶皱十分发育。

工程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818.10mm,干湿季节区别十分明显,降水十分集中,主要分布在5~10月之间,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93%。

工程区基岩地震动水平峰值加速度为0.10g,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厂房上游侧后坡为一冰斗槽谷地貌,总体呈上宽下窄、中下部略有收敛的圈椅状地形,坡脚呈舌状突向木里河。从地形地貌上看,沟谷纵向上总体呈陡缓相间的台阶状,阀室交通洞口(2440m高程左右)以上地形宽缓,发育有三级平台,平台间以缓坡过渡,地形坡度25°~35°,植被较发育;2440m高程以下地形在宽度上明显收敛,坡度变陡,发育有6级陡坎、台阶,平台狭小,且平台间地形坡度一般为45°左右,局部陡坎达50°~60°。堆积体前缘直达木里河河床,水边附近形成约40m高的覆盖层陡坎。谷口及其下游发育有河流Ⅰ级阶地,Ⅰ级阶地长约100m,宽15~20m,拔河高6~8m,缓坡后缘为50°~70°的陡坡,厂址即布置在该阶地之上(图1)。

图1厂房后边坡变形体地质图

沟谷内覆盖层由老至新可分为以下几层:①第Ⅰ层冰水积含块碎砾石土层(Q3fgl)结构密实;②第Ⅱ层堰塞粉(砂)土与冲积砂卵砾石互层;③第Ⅲ层冲积含砂卵(碎)砾石层(Q4al),为稍密~中密;④第Ⅳ层冲、洪积碎砾石土层(Q4al+pl),结构不均一;⑤第Ⅴ层砂卵(碎)砾石层(Q4al),结构较松散;⑥第Ⅵ层洪积含块碎砾石土(Q4pl),局部有架空现象。

3变形体地表三维监测

3.1监测网点的布置

在变形体周围稳定的地方设立4个边角网点组成一个大地四边形作为该变形体监测的工作基点网,采用大地测量法实施表面三维变形观测,累计布设监测点21处(图2)。

3.2变形监测方法

采用徕卡TCA2003全自动全站仪及其它相配套的测量设备进行变形观测,各项精度指标按《国家三角测量规范》、《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及《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执行。

工作基点网每季度观测一次;监测点初期每天观测2次。后期,雨量及扰动均变少的情况下,监测周期根据变形体变形的观测需要适当延长。变形当年年7月7日工作基点网进行首次观测,次年年1月10日进行了第二次观测;期间变形体测点观测共进行158次观测。次年雨季进行了复测,时间为:7月上旬~10月中旬,观测周期是变形体测点每星期观测二次,特殊情况下加密观测至每天观测1~4次。共对变形体17个测点进行了25次观测。

3.3监测成果分析

(1)监测成果

监测结果表明变形体各测点位移矢量均指向木里河,平面累积位移量944.99~2992.64mm,垂直累积位移量385.91~1655.02mm之间(表1),各监测点的累积位移曲线见图3。

(2)成果分析

从上述图、表中不难看出:

① 变形矢量均指向河流方向;

② 变形体前缘部分水平变形较大,沉降变形相对较小,后缘部分沉降位移相对较大,水平位移相对较小;

③ 变形体各监测曲线的形状、斜率、拐点等曲线特点基本一致,各监测点变形具有同步性;

④ 变形移主要集中在变形当年9月底以前,与当地的雨季重迭,在大量排水和降雨入渗坡体的条件下,裂缝显著加宽,变形位移突增;

⑤ 最大位移均发生在当年8月10日~8月12日期间,11月以后,边坡变形量呈明显的收敛趋势。跨年度监测结果表明,虽然其变形速率有随季节呈周期性变化的特性,但旱季与雨季变形速率的差异性已明显降低;

⑥ 变形体以外各监测点相对位移变化的方向不是持续增大,位移变化在观测误差范围之内,说明变形体后缘以上斜坡是基本稳定的。

4变形体稳定性计算结果

根据地质勘察、现场及室内试验结果,确定变形体滑带土的φ值取22°,c值取20kPa,并根据河床砂砾石顶面、碎石土的底界和变形体边界三种可能性滑移面,预测了不同工况条件下变形体的稳定性(表2)。

5结论

从监测结果和变形体稳定分析结果对照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 从监测数据和变形曲线特点看,该变形体具有整移变形特征,判断力学机制为推移式,与地质宏观判断相吻合;

② 从变形体不同部位的位移来判断,变形体总体上呈推移式为主,前缘局部有牵引式的变形特征,与地表变形特征一致;

③ 从变形移的集中分布来看,阀室交通洞的排水是造成坡体变形的最大诱因,边坡开挖和降雨入渗加剧了变形体的进一步发展;

④ 计算结果表明,水是影响变形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从跨年度监测资料分析来看,变形体的变形量已趋于收敛,说明降水对坡体稳定性的敏感度已显著降低,与实际情况吻合。

基于以上结论,说明地表三维监测在边坡变形的诱发因素、力学机制、变形特征和变形趋势等的判断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水利工程施工灌浆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下一篇:水利工程防渗处理施工技术应用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