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国情普查调查方法的探讨

时间:2022-10-16 06:08:12

关于地理国情普查调查方法的探讨

【摘要】地理国情普查已被确立为未来20年我国测绘工作的重点之一。简单介绍了在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时的有关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地标覆盖;地理国情

引言: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

1.工作内容

利用1:10000基础地理信息DLG数据和地面分辨率0.5米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完成1:10000标准分幅地表覆盖分类信息普查、地理国情要素信息普查、采集建成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库、成果整理及建库。

1.1情普查数据整合

对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转换,整理成满足地理国情普查要求的底图数据。

1.2数据整合

对收集的国土、水利等部门的专题数据,根据数据情况进行必要的转换、整合,以便于国情普查信息属性提取的需要。

1.3像分析处理

对1:10000比例尺0.5米分辨率正射影像图数据进行核查分析,对影像存在局部云雾遮盖或模糊处,可利用现势性略差的1:1万数字正射影像成果平面位置定位,参考资源三号遥感影像做普查判读,与其他专业资料等数据做为参考补充。

1.4表覆盖信息普查

利用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结合1:10000 DLG基础测绘成果和其他专业资料,通过内业影像判读解译、外业调绘核查、数据整理等工作,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覆盖类型的要求,获取工作区域内的地表覆盖信息,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建立地表覆盖信息普查成果数据库。

1.5国情要素信息普查

主要普查道路、水体、构筑物和地理单元及界线,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由内业参考1:10000 DLG基础测绘成果及其他专业资料,提取相关属性,属性不完整的,由外业实地调查,形成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建立地理国情要素普查成果数据库。

1.6译样本数据采集与建库

通过实地采集样本(地面照片)和对应的正射影像数据,建立影像解译样本库,两类数据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地面的地物分布与覆盖情况,起到相互印证,可以帮助解译人员更高效地认知遥感影像所蕴含的信息,其内容与采集要求遵照《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程》执行。

2.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如下图:

3.作业流程

3.1资料收集

收集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专题数据,并根据项目需要对以上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

3.2础地理信息数据处理

对收集到的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将与普查内容相关的数据通过数据提取、数据组织重构、分类代码转化等工作整合改造成为符合《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内容要求的数据,作为普查道路、水体、构筑物、地理单元及界线数据的基础数据。

3.3理国情要素数据内业提取

利用福建省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DLG为基础数据源,参考收集到的其他专题数据,采用内业判读、解译的方式进行信息分类提取,补充或更新采集水系、交通、居住小区等要素实体,提取相关属性,按照要求形成相应的数据层。

3.4表覆盖数据内业提取

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提取一样,正射影像DOM为底图影像,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等技术文件要求,内业判读、解译,勾绘地表覆盖图斑,从三级类开始勾绘,三级类无法判别的,勾绘二级类,二级类无法判别勾绘一级类。根据影像,能够区分覆盖不同,却无法判定地物类别的,勾绘出界线,地物类别留给外业实地核查。

内业分类数据在提交外业调绘前,经过检查,形成内业解译初步成果数据。

3.5业调查底图制作

将内业分类与提取的信息对矢量数据进行符号化,并有选择性的对部分名称、属性进行标注,套合正射影像图,制作外业调查底图,为外业调查与核查提供工作底图。外业工作底图的制作参照《地理国情普查外业底图制作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

3.6业调查与核查

外业调查与核查:一是全面对内业分类与判译的边界和地理要素实体及属性,以及地表覆盖分类图斑进行核实确认和补调;二是检验判读的正确率,发现判读过程中的误判,指导修正判读数据,并建立代表性地物类型的遥感解译样本,指导分类和人工解译;三是为成果应用阶段判断数据质量情况提供客观依据。外业调查留下的资料和记录,可以为使用成果的用户提供判断数据质量情况的客观依据,并据此合理有效利用数据成果。

依据《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技术规定》开展外业调查,并按照《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的要求对GDPJ01-2013《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中涉及的各种覆盖类型(代码为01~10),实地采集遥感影像解译样本。同时采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规定》中要求记录的外业调查相关元数据信息。对所有要求识别的地表覆盖类型开展样本采集,根据具体区域情况参照要求确定样本数量。以影像数据源类型、时相比较一致(时相相差1个月以内)且连片、地理环境差异不大的区域作为范围,如果区域范围超过1000平方千米,每种覆盖类型(最细一级类)采样点数量不少于15个;范围小于1000平方千米,每种覆盖类型采样点数量不少于10个,样点的分布尽可能与图斑的分布相一致;难以到达的特殊困难地区,每种覆盖类型采样点数量不少于3个;对于图斑数很少(100个以下)且图斑总面积很小的覆盖类型,若具有典型性,至少采集1个样点。

3.7内业整理

对外业调查与核查成果进行整理,根据外业调查成果对各数据层进行编辑、修改,形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构建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

3.8元数据生产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元数据包括成果数据基本信息、数据源、数据采集、外业调绘核查、质量检查、成果验收以及成果总体精度共8个方面的情况,成果以矢量格式提交。

4.结束语:

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GDPJ01-2013《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2]DPJ06-2013《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

[3]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上一篇:音乐课是美育放飞的平台 下一篇:黑白木刻版画特色教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