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将进入“后国企时代”

时间:2022-10-16 05:54:57

国企改革将进入“后国企时代”

当前,新经济、新环境和诸多困境,将国有企业改革推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国际国内环境格局的变化已不允许我们用太多的时间来实现现有国有企业改革的缓慢推进,新的挑战、新的观念和改革困境呼唤国企改革开创一个新的历程,十六大提供的思想指导和政治保证,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建立催生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后国企时代”。

一、全球经济呈现新的竞争格局,难容中国国企改革安于现状

1、全球化竞争。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向世界开放了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成为了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中国市场国际化,使中国企业在本土上就面临着与外国资本的竞争,但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竞争,处于外国企业威胁下的竞争。

从上海和深圳的国有股减持个案可以看出,“国转民”比例正在放大,国有股减持中受让方逾2/3是民营企业,可以预见,QFII (即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正式实施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介入国有股减持的过程中。对于海外资金的进入而言,在全球以及香港的低利率环境下,海外流动资金很可能因此以资金流动而投入国内市场,或为提高净资产值的公司融资,另外,合格的QFII的到来,也使外国流动资金直接流入证券市场。从长远来看,将引发股市持续性派发高股息的趋势。QFII并不单纯考虑财务数字的增加、财务技巧的运用,更多的从在华整体发展战略出发选择投资机会,将对我国未来国有企业改革带来机遇和冲击。

2、市场化竞争。进入90年代,各国政府先后调整国家经济政策,放松市场进入管制,在一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我国的经济改革同样也是围绕着企业市场化展开的。90年代以来的财税、金融、外汇、投资等体制实行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生产资料双轨制加快了向市场价格并轨,商品市场出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国有企业经营的市场压力增大,国有与非国有企业展开了激烈竞争,国有企业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3、信息化竞争。国有企业在加快技术进步上受到体制等障碍恶化的制约,国有企业体制中技术创新激励不足,国有企业技术进步的困难和风险增大,承受的竞争压力更大。目前我国国企信息化还处在初级阶段,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改善市场效率,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如何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成为摆在国企发展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二、国民经济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推动国企改革攻坚有道

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更加明确地提出通过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企业创新来寻求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融合的有效途径,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围绕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发展,从内环境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配套性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观察,无论在法律层面、政策层面、政府干预层面,还是在企业操作层面,在不断跃进式地演进,为进入“后国企时代”积累了丰富经验。

无论何种改革的进程始终同步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任何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氛围。在国企改革的初始阶段,社会陈旧和落后观念成为改革推进的主要障碍,随着人们对解放生产力的认识和在改革中不断改善和提高的生活水平,发展是硬道理,低效、落后只有通过改革来摒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国有经济呈现新的职能定位,呼唤国企改革另辟蹊径

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竞争加剧给国有企业经营带来冲击。跨国公司把全球化竞争引进中国市场,使全球化竞争就在国有企业身边展开,对国有企业形成很大冲击。国有企业在这场竞争中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国有经济的盘子虽大,单个的国有企业的资金却很小,规模过小而分散,相当比重的国有企业分布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多数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即使是大企业也很少能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经济效益差,与国外企业比差距大,难以形成国际竞争力。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特点和市场经济讲求效率的一般规律决定了:在竞争性产业中,国有企业不宜过多进入,国有企业应尽可能退出一般性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竞争性行业。越是负有特殊社会目标的产业,国有企业越有存在的必要,特别是难以由非国有企业来实现重要社会目标的领域,国有企业担负着不可推卸的作用。我国经济资源配置缺少市场竞争机制对产业而言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恶性竞争,产业组织绩效差;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许多产业被国际战略资本控制。我国的橡胶、轮胎、精细化工、移动通讯、汽车等行业已经基本落入跨国公司之手。重复投资、重复生产使某些产业出现了持续过剩的局面,大量生产要素和资源滞压在这些产业而又不能顺利退出,导致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技术进步缓慢,产业升级滞后。

党的十六大报告是完成国企改革各项任务的保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或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方面,为“后国企时代”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对今后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作出了明确部署,并提出了战略性的要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使我国国有资产监管开始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

上一篇: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战略转变 下一篇:国企改革面临五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