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提升思考

时间:2022-10-16 05:12:11

跨专业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提升思考

[提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性思维正是在创新伊始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本文从创新性思维的内涵以及特点入手,分析培养创新性思维对跨专业人才的必要性,进而探讨提升跨专业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跨专业人才;创新性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31日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2005年在病榻上跟温总理进言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个令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一次深刻的讨论,高校提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已经逐渐被提到日程上,而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具有创新性思维。同时据资料显示近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在持续上升,2016年考研报名人数高达177万人,跨专业、跨学校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全国考研总人数为165.6万人,其中选择跨校或跨专业考研的考生占总人数60%左右,2013年跨专业、跨学校考生更是达到了70%以上,因此高校教育在号召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如何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加强创新思维的教育将跨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成为本文的着重点。

一、创新性思维的内涵

思维是一种脑部受到外界某种刺激形成的大脑活动过程,创新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思维过程,区别于大家所熟知的创新能力,创新性思维实际上只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解决或发现问题的思路,而创新能力则是表现出了某种实际的有益效果的举动。创新性思维通常是指能够突破传统的、习惯性的思维视角,将创新活动从一种感性的认识过程带入到一个探索性的理性认知环节,从而产生独特的、新颖的解决方案或思维成果,为创新能力的养成和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思维基础。

与创新能力类似创新性思维同样具备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创新思维的独创性和求异性,其摆脱了传统思维的禁锢和认知方式等,不拘泥于原有的模式和固化的特征下,创新思维对于相同问题的解决措施会有差异,更加的新颖和独特;其次是创新思维的联想性和流畅性,创新思维具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融会贯通,将不同的元素流畅的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跨专业人才能够充分的应用不同的教育背景更好地实现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再次是创新思维应具备灵活性,对于问题的解决思路区别于原有的一脉相承,不会事事统一标准,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生搬硬套规定的套路。

二、跨专业人才提升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性

培养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的,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下培养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一)当前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2010年10月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要的是具备创新性的思维,思维决定了行动的方向,尤其是跨专业人才缺乏现有专业的基础知识,保证跨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要求其在专业创新上有所进步,在原有的教学中不仅要有不同交叉学科的综合,更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于创新理念的理解,让其自觉主动的培养内在的创新性思维。

(二)培养顶尖人才的必经之路。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提出:交叉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并且以自身的学习经历为例提出希望高校能够大胆质疑,培养我国的跨学科顶尖人才,学生要尽快融入到新的创新团队中,并且利用原有的学科优势来拓宽思路解释新学科的知识。由此培养跨专业人才是当前对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对跨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创新思维在跨专业人才进入新领域之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受创新思维的影响跨专业人才才能够在其新专业中更快的实现创新。

(三)高校提升质量的内在需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了高校的教育质量,跨专业人才作为高校的一部分充分地显示了高校培养学生的能力,跨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高校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从教育投入、教育评价等方面来说是高投入、高标准。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的规模式发展已经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提出要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高校培养和研究的作用减少,而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因此在跨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稳固和扎实,更要培养学生对于本专业解决问题的思路,学校的教育不是“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高校要培养出具备独立的创新思维的创新人才。

(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历史选择。中国当前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在经济地位日益提升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也逐渐由过去的战争纷争开始转向科学技术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软实力也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2015年和2016年间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创新创业课程不断的完善,也有专家学者提出:创新创业人才不是让所有人都去创业,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意识、创业的能力,用专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创业的可能性。培养跨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不仅是高校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需求是高校培养学生最终的目的。

三、提升跨专业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对策

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培养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除学生内在的创新欲望、创新观念以及创新态度外,还收到外部环境包括教育制度、校园环境等的影响,要改善内外部环境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化是前提。对于跨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区别其与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化,受原有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其他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存在差异性,这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差异化以及群体的差异化。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性,包括个人的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等,注重发挥原有的优势对新的专业进行融合与吸收,在原有基础上发挥思维的创新性;其次要注重学生的群体差异情况,如性别、年龄等差异,不同的年龄差异创新思维的深入层次不一,要逐步的引导和纠正,而不同性别在思维的角度上存在差异,不能要求统一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要让创新思维真正地实现其应有的多元化。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思维是对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过程,而兴趣作为心理活动的一个范畴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源于学生内在对于创新能力的追求,受到学生自身的创新欲望、创新理念等的影响,在培养跨专业人才的创新性思维时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其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创新思维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内在因素促进其对于专业本身的热爱,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实现思维上的独创性和流畅性,能在最短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这一思维方式的扩散,促进对于跨专业难点问题的理解和诠释。

(三)改善教师教学方式是关键。事物发展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除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存在较大影响,传统的填鸭教学方式多是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个人教学与课本知识结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播,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难以形成思维的碰撞。因此,在对跨专业人才培养时要多采取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通过设立不同学科背景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我探索发展缘由,进一步了解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充分地发挥不同专业背景的优势。通过开展头脑风暴式的教学场景,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主体之间的经验交流,通过思维的碰撞激发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创设良好校园环境是保障。外部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校园环境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首先要保证舒适的校园物质环境,让学生的心情舒适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散,有特色的建设为孕育创新思维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其次要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品质、特征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跨专业学生的引导作用更加明显,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最后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同样对创新思维具有推进作用,学校教师以及同辈群体的团体中的创新思维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完善校园文化对提高创新思维有显著的成效。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里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人才要具备创新思维,对跨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重视从学生个人的差异性出发,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逐步完善高校教育制度、教师的教育方式,建立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校园环境。创新思维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难以达到成效,对于跨专业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专注。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月红,岳贤平.“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实质及其效应――兼与林炎志教授商榷[J].中国教育学刊,2014.12.

[2]钱宁.创造性思维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学术论文写作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

[3]袁培.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9.

[4]李存金,闫永晶,杨青.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3.3.

[5]刘振天.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4.9.

上一篇:无源温控包装解决方案为医疗器械冷链安全护航 下一篇:慈禧:内外兼补 医食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