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研组建设中的文化现象

时间:2022-10-16 05:06:39

音乐教研组建设中的文化现象

[摘要]建设教研组文化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之一,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必须贯彻和渗透积极向上、互相帮助、彼此分享、和谐共进的教研组文化。民主和谐、合作共进的教研组文化氛围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音乐教研组 教师 教研 教研组文化 专业成长

教不研则枯,研不实则空。扎扎实实开展教学研究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音乐教研组是音乐教师间开展教学研究的合作群体。教研组依靠一股无形的力量凝聚着每一个成员,这股无形的凝聚力就是教研组文化。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离不开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又离不开教研组的建设;教研组的建设离不开教研组文化的浸润,没有优秀的教师群体又形成不了教研组文化。因此,教师、教研组、教研组文化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只有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构建民主和谐、合作共进的教研组文化氛围,才能引导、激励教师共同开发创造潜能,科学研究教学规律,合理解决教学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剖析自省,构建“照镜”文化

人们常照镜子,因为照镜能正衣冠。教研组的建设也需“照镜”,教师善于“照镜”,不断自省则能明是非。教师“照镜子”,要照得细,照得清,要学会360°全方位“照镜”。也就是说每个老师都要学会全面、准确地剖析自身和教研组团队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危险;都能客观、切中要害地审视自我和集体,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不断提升。

以一所省实验小学的音乐教研组为例:该组一共有6名成员,其中40岁以上一人,其余老师的年龄都在25至35岁之间。其中区学科带头人两名,区骨干教师一名,每人拥有一个上音乐课的专用教室。6位音乐教师中的两位同在一个办公室,其他都分散在年级办公室中与其他学科老师一同办公。

所谓的教研活动除了老师不定期上公开课外,很少有其他形式的学习和交流。老师们平时也不注重练琴、练唱。如果让这个教研组从优势、不足、机遇和危险四个方面来“照”一下“镜子”,不难发现这个教研组的优势在于:成员组成年龄结构非常合理;有先进的骨干力量。劣势:音乐教师分散在年级组内,缺乏交流;教研活动没有真正深入开展;音乐专业基本功不被重视。机遇:作为省实验小学,学校对外交流机会很多,老师的学习机会也多;学校硬件条件优越。危险:教师团队凝聚力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工作热情。

像这样只教不研,团队精神不太强的音乐教师团体充其量只能叫音乐老师组,而非音乐教研组。这是“照镜子”审视之后得出的结果。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必须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彼此分享、和谐共进的氛围。每个成员不仅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教研组已具备的优势,更要全面认清自身及集体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调整。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也就在心中点燃了一盏光芒普照的明灯。”积极地剖析、评价自我及所处的集体,是建立在客观全面认知基础上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照镜子”文化渗透和贯穿在教研组内,引领教师“行知明而无过”,其教学水准才能得以提升。

2建立制度,明确“规矩”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研组建设,要以发展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应学生、教师发展的空间,同样也需要制度的保障。当前,教研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虽有工作计划,但缺乏制度的约束,或者缺乏具体落实措施,教研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如何改变教研组形同虚设这一不良现象?必须定“规矩”,并且行“规矩”。教研组成员可以共同来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研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学、教研的意识和行为,实施教研制度下的有效管理。

一开始可能是“要我听课”、“要我学习” 、“要我研究”的状态,但在这些“规矩”的约束和引导下,老师们就会慢慢进入到“我要听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等良好局面之中。在这种良性循环状态中,教研活动就不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负担,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捷径,是教师成长的一条通道。教研制度可以包括集体备课制度、教学观摩制度、专题讨论制度、读书交流制度、撰写教学随笔制度等。教研组制度要突出学科特点,突出以人为本,突出问题针对性。

如上例所述的音乐教研组,大家认识到不重视提升专业基本功这一问题后,可有的放矢制定“观摩表演制度”,即音乐老师之间定期观摩钢琴、声乐、即兴伴奏、背唱教材歌曲等表演,以促进人人“曲不离口”。乐海世界,浩渺无边,音乐教研组还可以实施“名曲推介制度”,即每周由一位教师选择教材以外的作品向大家作介绍,大家轮流坐庄。久而久之,老师们既积累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又提高作品分析能力。这是提升音乐教师专业素养行之有效、持之有益的途径。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中进退。只有遵守规矩,才能让集体、个人更好地发展与进步。当然,我们强调制定规矩,呼唤遵守规矩,但并不等于墨守成规,麻木守旧。我们要以创新的墨绳,突破规矩另成方圆。这就是“规矩文化”,教研组建设必须重视和贯彻“规矩文化”的辩证思想。每一位教师既守住制度,又革故鼎新,就能获得更高远更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

3树立榜样,凸显“舵手”文化

“大海航行靠舵手”,教研组长就是一个教研组的“舵手”,他是教学研究的组织者,是教学实践的引导者,是青年教师的指导者。教研组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教研组长的“未雨绸缪”;教研组和谐氛围的自然形成,离不开教研组长的精心打造;教研组管理制度的顺畅推进,离不开教研组长的巧妙引导。因此,教研组长不但要有独立的学科钻研能力、创新能力,还要有主动参与教研的工作热情;不但要有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的意识,还要有交流和共享的团队精神;不但要有组织、协调工作的能力,还要有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教研组长起的是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尤其是在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阶段任务时,教研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就更能显现。

如:区教研室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研组团队建设,特组织了各校音乐教研组团体才艺比赛。要求整个音乐教研组成员包括兼职音乐教师都必须参加比赛。工作能力强的教研组长接到任务后,带领大家分析个人专业所长,集体策划表演形式,明确个人工作分配,协商制定排练计划,组织落实排练实施。各项准备工作在组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开展。整个团队群策群力,积极合作,大家都怀着一份愉悦的心情来参与活动。最后在舞台上,老师们的表演十分精彩。整个活动,全组教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全体人员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团队凝聚力在活动中再次得以升华。

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建设的核心,是引领教学组不断前行的“舵手”。舵手掌“舵”要掌得稳,掌得有力,掌得有激情,掌得有艺术;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学习、思考、转变观念,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舵手” 。只有教研组长把“舵”掌好了,教研组这艘航船才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和谐民主,营造“聊天”文化

在一份对教师的问卷中,有一项内容:对于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最有效的什么?排在第一位的是:同行间经常性的讨论,第二位是教学观摩活动,第三位是教研组集体备课。通过这一调查,可见老师们对于讨论与交流的认可度较高。

教师间的讨论与交流有一种形式称为“办公室聊天”,是新的教研文化的日常表现。办公室聊天,聊的不是“股市行情”、 “鸡毛蒜皮” ,也不是“美容团购”、“娱乐八卦”。那么办公室聊天有哪些内容值得一聊呢?课堂上取得的好方法可以在办公室传播;突发的教学灵感可以在办公室宣传;查找到的资料可以与同事分享;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请同事参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同事请教;撰写的论文可以请同事指点;了解到的音乐会信息可以及时向大家传递……这就形成了办公室聊天文化。

事实上,这是另一种“集体备课”,是一种轻松随意的聊天式的集体备课。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感悟、创新,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激发灵感。

在教研组这个组织里,每个教师秉持专业成长的美好愿景,围绕共同的目标营造出一种开拓进取、勤奋学习、民主开放、合作共享的教研环境和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大家汲取智慧和力量,感受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的温暖,让教研组在聊天文化的润色下成为温馨的学习之家!

5博采众长,追求“河海文化”

庄子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纳之。”此乃海纳百川之意。教师要善于吸纳众人的智慧,这种博采众长的学习精神可称之“河海文化”。教研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认真分析、研究别人的教学方法,汲取其精髓与实质,丰富自己课堂教学的食粮。善学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下举一例:在上小学五年级音乐课《我的家在日喀则》时,有一位老师巧妙地把藏族同胞生活中常见的酥油桶作为教具来开展教学:上课开始,老师搬出一个特制的大大的酥油桶,请一位同学上台带领全班同学跟着歌曲按一定节奏做打酥油茶动作并配以“阿索阿索”的热烈呼喊。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既熟悉了歌曲旋律,又掌握了节奏韵律。课中,老师又巧妙地运用打七下酥油茶这一动作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中的“七拍”长音。在这样的设计下,教学难点解决十分顺畅,教学效果较好。如何帮助学生唱准歌曲长音?同一教研组的老师在观摩了这节课后深受启发:关键是要合理地为学生唱长音找一种依托。于是,另一位老师在上《白兰鸽》时,在七拍半长音处她加入了“飞呀飞呀”的衬腔声部。

具体做法: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声部,一个声部唱长音,另一声部唱老师编入的“飞呀飞呀”旋律。由于有第二声部的依托,第一声部很顺利就唱准了七拍半长音,全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歌曲节奏。可以说第二位老师是一位善于学习、颇具智慧的老师,她敏锐地从同组伙伴那里汲取教学养分来浇灌自己的教学园地。

但是也有很多音乐老师异常苦恼,因为学校里只有一个音乐教师,一个学科只有一个教师,该如何教研?

首先,要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多看书,多研究,积极参加对外教研活动,自身切忌懈怠之心。在学校里,要多观察和研究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好的教育是相通的。要善于从他人的课堂上获得成长的营养。学生在音乐课上听中“品”, 在美术课上观中“感”,在体育课上动中“学”,在语文课上读中“悟”,在英语课上说中“练”……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活动其实都有共通之处。天地万物都是人们成长的导师,就看大家有没有敏锐的慧眼去捕捉那一线灵光。当然“只一人”音乐教师还可以定期参加临近学校或兄弟学校教研组活动,这种教研组暂且称之为“合炊教研组”。 在这里,一样开展教学研讨,一样实现同伴互助。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一个老师,要紧的不是忙着去否定,不是去证明,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他应该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加强教研组建设,除以上所述,还要有的放矢,彰显“打靶”文化;精雕细琢,突出“打磨”文化;传帮带教,传承“师徒”文化……教研组文化是一种导向,一种动力,一种精神。建设教研组文化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之一。教研组文化越丰富,其辐射力越大;教研组文化越醇厚,其渗透力越深;教研组文化越广阔,其影响力越广;教研组文化越浓郁,其凝聚力越强。只有加强教研组的建设,搭建起行之有效的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舞台,才能引导、激励每一位教师向专业成长的目标挺进,才能把课程改革的根扎深、扎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教研文化在教学百花园内催生灿烂夺目的光华!

上一篇:当前农村中学课堂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异喹啉类H-4含量及其有关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