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企业传统财务控制的思考

时间:2022-10-16 03:58:16

改进企业传统财务控制的思考

【摘要】 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分析财务控制的演变历程,揭示财务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传统财务控制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财务控制;控制;财务管理

一、西方国家财务控制的演变历程

(一)对企业活动的财务控制阶段

企业产生的早期,其财务控制主要围绕增加产量的生产活动进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竞争日益激烈,经营者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成本的高低,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成本成为财务控制的主题。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企业破产,也使企业意识到需要控制负债、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需要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果,以及根据需求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来编制预算、规划未来发展。50年代后,西方社会进入所谓的后工业时代,企业发展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日益加重,企业的财务控制从控制现在转向谋划未来战略控制。

(二)以控制人为主的多层次、多方位财务控制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股份公司开始迅速发展,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公司董事的选择实际落到了经理手中,出现经理控制董事架空股东的情况。为了保护股东的利益,20世纪70 年代,威尔森、斯宾塞、泽克海森、科斯等创立了委托理论,针对委托者和者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提出一套理论和方法指导委托者设计最优机制,对人进行激励和约束。财务控制由此分为两个层次,即委托者对人的控制和人对经营活动的控制。企业外部经理市场的发展对经理也起到了控制作用。财务控制呈现出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

(三)以内部综合控制为重要内容的财务控制阶段

随着内部控制实践的深入,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探讨也更加深入。20 世纪80 年代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其构成要素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在这三个构成要素中,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关键要素,控制程序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机制。1992 年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于1994 年进行了增补,这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到“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了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内部控制的长足发展表明财务控制进入了以内部综合控制为主、内外结合多角度进行控制的阶段。

二、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发展演变及现阶段存在问题

1.我国财务控制的发展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控制

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是第一个阶段,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属于单纯生产型的经营方式。企业财务控制的目标是保证完成生产任务,追求产量目标。企业财务控制的内容主要是生产控制,重视实物管理,讲求实物生产率或技术效率,忽视价值管理控制。

(2)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财务控制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至1991年末,是第二个阶段,中国经济改革目标是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试图通过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结合,取长补短,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从1978年末到1984年9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扩权让利,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在这种体制下,企业财务控制的目标不再是只强调产品生产及产量,而是开始重视价值,重视产、供、销的衔接,追求收入与利润目标。控制的内容也不仅限于生产过程,采购过程控制和销售过程控制也开始成为财务控制的重点。

控制方式不再单一化,经营者和员工开始拥有一定的控制权。从1984年10月到1991年末,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从利润留成、利改税向厂长负责制、承包制、租赁制及少数企业股份制试点转化。企业财务控制的目标已不简单是收入或利润,将利润等指标与资产的占用相联系,追求资产利润率目标。控制的内容也从对销过程的控制扩展到对投资和资产使用的控制。控制方式更加多样化,承包、计件工资、作业控制、经营控制等方式被广泛运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务控制

1992年初以来,中国改革由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逐步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企业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经营方式在由生产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型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资本经营型转变。企业财务控制的目标从追求单纯的利润,一定资产投入的利润最大化,向一定资本投入的利润最大化方向转变,即追求资本增值这一根本目标。控制的内容进一步扩展到资本投入的控制、资本结构的控制、资本成本的控制、资本收益的控制。

2.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决策的理论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为:专门论述财务决策的文章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财务决策问题仅有所涉及或分散讨论,质量不高。事实上,财务控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都尽在财务决策之中,许许多多财务控制失效的案例及其连带的法律责任,也都可归因于企业的高层尤其是最高领导者的财务决策失误,财务决策控制的研究理应引起高度重视,基本思路是要研究如何建立能够保证正确决策和集体决策的财务决策机制。

(2)财务控制的理论研究多停留于单纯财务观点,实践创新不足。一方面当前对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研究的成果中,不少文章因仍停留在就财务而论财务的层次上,显得单薄和乏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往往囿于传统的框架和习惯,缺乏对财务控制的创新,致使原本应该是很活跃的财务控制因此被限制了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

(3)西方经验的本土化和财务控制的企业个性化远未实现。表现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简单模仿痕迹,缺少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虽然学习初期离不开模仿,如果只是简单模仿和照抄照搬,长此以往将很不利于西方经验的本土化。

三、改进和完善传统财务控制的基本途径

1.摒弃单纯财务观点,更新财务控制理念

单纯的财务观点把企业的财务控制系统孤立起来,就财务而论财务,是一个非常危险且又有害的导向,会导致理财实践工作出现只见钱不见物和人的错误倾向。事实上,从企业管理系统的角度看,控制是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和组成部分,财务控制系统又是管理控制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运用系统的观点有利于形成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此外,摒弃单纯的财务观点,也意味着应当更新财务控制的理念,对财务控制的主体、客体、目标、实现方式等形成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2.使企业所有者加入理财主体并实际发挥作用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风险资本提供者,企业所有者之所以愿意进行风险投资,是因为期望获得风险报酬。企业的所有者没有任何理由不介入所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所有者成为企业理财主体之一,能够在控制财务活动本身和控制经营者理财行为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两权分离和相关法律制度限制,所有者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直接成为企业的理财主体,必须通过合法的代表实现自己的愿望。有学者提出企业财务控制的主体首先应当是公司董事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架构中一个重要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CEO)财务约束和控制的强化。

强调董事会在现代企业财务控制中的主体地位,决不是否认CEO与CFO 在财务控制体系企业价值创造中地位。在企业战略决策和战术执行这两个领域里,既需要有务虚的战略决策者,更需要执行的专家,即CEO。从机制的角度分析,财务控制首先决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企业经营者的职责,而是出资人对企业财务进行的综合的、全面的管理。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3.切忌照抄照搬和简单模仿,要努力体现企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西方管理模式和方法大量涌入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又大大加快了它们的传播速度,这本身无疑是好事。但是,它的另一面则是引发照抄照搬和简单模仿的新陋习,造成与水土不服或东施效颦类似的后果。举例来说,ERP自然是很有用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它的应用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是在我国企业界却流传“企业不上ERP必然死亡,上了ERP必定更快死亡”的说法。显然,这并不全是ERP本身的问题,而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企业管理水平、管理人员素质和其他限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再好不过的东西也不能照抄照搬和简单模仿。再譬如实证会计研究,它极大丰富了会计研究方法,解决了规范研究鞭长莫及的问题,当许多人对其趋之若鹜,只知道简单模仿时,它在我国的实际效果也值得注意了。

照抄照搬和简单模仿的最大弊端也许在于它们会逐渐抹杀掉企业的个性,而带有个性的企业管理很可能与企业的生死兴衰密切相关。共性化大前提下的个性化管理,只要它们是科学的和有用的,不仅不能削弱、以至抹杀,而且需要永久存在和逐步加强。就财务控制而言,也要在符合其内在规律和外在环境的前提下努力体现出具体企业的个性。对于企业群体,它需要的是最能反映理财内在规律和最能实现理财要求的财务控制系统,对于一个具体企业,它最需要的只是更符合自己特点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朱元午.财务控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汤古良.财务控制新论[J].会计研究.2000(3)

[3]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4]汤古良.经营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5]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上一篇:论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的关系 下一篇:体验营销在移动通信市场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