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 渐入化境

时间:2022-10-16 03:22:15

江西省赣州市辖1区2市15个县,幅员面积达3 94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超过870万,是全国最大的地级行政区,也是有名的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市现有中小学、幼儿园4627所,在校中小学生、在园幼儿约160余万名,属于典型的穷市办大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立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高度重视发展电化教育事业。广大电数工作者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步―个脚印、―年―个台阶稳步前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今,我市顺应全球信息化浪潮,又与中央教科所合作,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建立了全国第二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响亮地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新起点上实现基础教育追赶、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口号。回顾过去,我们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艰难起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上世纪70年代末,浩劫刚刚结束,百废待兴,万物复苏。这时,赣南教育界冒出了两个旷世奇才一个是被誉为“中国第一神童”的宁珀另一个是用肉眼发现新星的段元星。消息传开,赣南人民奔走相告,全区上下欢欣鼓舞。当时的赣州地区教育决策层更是踌躇满志,决心要乘东风扶摇直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尽快改变本区教育落后的现状。

赣州地区行署专员、地委副书记刘玉瑞亲自出马,指导筹建赣州地区电化教育馆和教育电视台,作为赣南现代化教育的桥头堡和滩头阵地。但是,工作人员找遍整座赣州城,居然找不到一幢理想的建筑物安装发射机。赣南师范学院的前身――赣州师专教学大楼只不过区区五,六层高,在当时却不啻于摩天大厦,刘专员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反复对比,最后“矮个子当中选高个子”,毅然拍板作出决定:就在这里了!

1978年年底,随着功率只有3W、覆盖半径仅2-3公里的信号发射成功,赣州地区电化教育馆和教育电视台二块牌子套人马,相继宣告组建成立,从此正式揭开了红土地电教大行动的序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果不其然。刚开始,人们普遍对电化教育认识不足,甚至错误地认为电化教育就是‘电话教育’,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者大有人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大行其道。

当时所谓的电化教育,其实仅仅局限于放幻灯和电影科教片。而且电教工作者大多是半路出家,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编制上甚至都算不上教师,顶多只能算作教辅人员,地位等同于设备维修工、仓库保管员,不幸被人戏称为拍片子放带子和修机子的“三子”师傅。

“三子”师傅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经费短缺,无力添置先进的电化教学仪器设备。他们只得白手起家,采用白铁皮木条框煤油灯和凸透镜等原料,土法上马制作简易幻灯机和投影装置,结果又被人讥笑为“土八路”、“补锅匠”。

由于条件限制,电化教育无法在基层学校全面铺开,只能提倡鼓励,不能定下硬性指标。大多数学校虽有电教机构,却没有专职电教教师,仪器设备一般都由物理教师兼管,幻灯片投影片则由美术教师负责用玻璃透明胶绘制。一块白布当银幕往墙上一挂,几台简易幻灯机和投影装置往桌上一摆,就美其名曰“电教室”。赣县石芫小学因用房紧张,干脆把电教室设在了间厕所。

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土八路”、“补锅匠”们因陋就简,硬是用鸡零狗碎敲打出了一片新天地。会昌中学教师自制的教具“平抛运动演示器”和三同步电化教育幻灯机,因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直观性强、使用方便、适合课堂教学和易于

王科久大笑道:“嗤,你们真是土包子,没有见过大世面,我要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做科学?” 因为当时村里没有电,他转身又进了城,买回来一台微型水力发电机,安装在附近的一条水渠边,并在学校的屋顶上高高地立起一根竹杆,电线一拉,开关一按,小匣子的玻璃球面上果然出现了“奇迹”只见一大伙人呜哩哇啦又是唱,又是跳,刀光剑影,炮火连天,那个热闹场面,简直跟真的一模一样!

师生们见此情景,比见了大蛇屙屎还稀罕,无不啧啧称奇,叹为观止。顿时举村轰动,方圆五六里范围内的人们奔走相告,纷纷朝学校涌来,几乎踏破了学校大门的门坎,挤倒了校园的围墙。

与此同时,电视机开始陆续进入全区各中小学校园,跟幻灯机,投影机和投影幕一起被统称为“三机一幕”,广泛应用于常规教学。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缺乏相应的媒体、软件,再加上有些学校贪图安逸,盲目地取消面授课,依靠闭路电视大搞所谓的“远距离教学”,于是,“电话教育”摇身一变,又成了“电视教育”,结果教学质量不升反降,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此后一路行来一路忧,教育界围绕电化教育姓“教”还是姓“电”、“旗帜到底还能打多久”,“化物”与“化人”谁先谁后硬件与软件孰轻孰重之类的争议质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赣州教育电视台也因财政不另外拨款,广电局又不允许做广告,实在无以为继,被迫停止运转。

惊人一跃

进入九十年代,计算机最初被当作算命占卜的工具出现在赣州街头,然后才慢慢地向校园普及开来,跟电视机、投影机和投影幕一起被称为“新三机一幕”,赣州的电化教育也由此从视听阶段转向信息化阶段。

普及信息技术需要专业教师、计算机设备,更需要钱,但上面什么都不给,只给政策,允许电教馆开展有偿培训服务。于是电教馆请来了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院的专家,又说服了几个电脑商,以赊欠的方式提供了一批计算机设备,总算解了燃眉之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电教馆首先把培训重点定位在全区各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校长身上,培训班一共举办了20多期,把全区上千名校长全部轮训了一遍,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观念由此及彼,渐渐地深入人心。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改市,新一届领导班子“新官上任三把火”,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赣州市的电化教育事业终于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999年赣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成立,次年又设立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在加大投入改善硬件加强管理优化软件的同时,着重加快潜件建设步伐,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和知识技能等全方位培训。

“十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共投入3000余万元装备电化教育软硬件设施,100%的乡镇中心完小以上学校达到了省级三类以上标准,100%的城区中小学配备了语音室,100%的城区中小学和20%以上的乡镇中小学配备了多媒体投影系统。85%的重点中学建有多功能校园网,548所中小学建有计算机教室,新增现代化标准实验室100多间,建成计算机管理图书馆8座,拥有计算机总量达2.5万多台。培训教师8000余名,4000余教师获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在全市中小学大力推行“培训+科研”和“中小学+高校”的“1+1模式,启动了红土地信息化教育行动计划,组织全市44所中小学校参与“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子课题研究,其中41个顺利地通过了总课题组的结题鉴定。

2006年,全市总投资近亿元,对3048所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教学点配备了DVD播放器、电视机和一至六年级教学光盘;成建制小学在农村教学点模式基础上,添加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和计算机:成建制初中又在成建制小学模式基础上,添加了网络计算机,并建有一座多媒体电教室。

2007年,全市追加教育信息化装备总投入6276万元,生均经费达47.3元/人,生机比38人/台,2.8%的学校建起了校园网。全市约有6万名中小学教师接受了远程教育培训,298所农村中学完成了远

上一篇:诗语长安解读DV西安的文化特征 下一篇:专业元素 构筑时尚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