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远景分析

时间:2022-10-16 02:52:40

浙西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远景分析

[摘要] 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主要分布于扬子板块周边的古生代和中生代褶皱带内。本文从浙西地区金矿化特征着手进行初步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微细浸染型金矿的特点,认为浙西地区处于相似的大地构造背景,具备良好的金矿成矿条件,拥有巨大的金矿找矿潜力。

[关键字]浙西地区 微细浸染型金矿 扬子板块 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构造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24-2

0 引言

浙江西部开化-淳安-临安地区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扬子准地台东缘,属于钦—杭成矿带东段,是钦—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地质找矿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开化地区首次发现中型微细浸染型金矿一处,金矿点多处。对于该类金矿的命名,业界有不同的观点,大致有卡林型、类卡林型、微细浸染型三种,本文应用微细浸染型金矿来叙述。

本文试图通过点上的成矿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探讨区内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找矿远景。

1 区域大地构造及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分布特征

1.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扬子、华夏(南)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北东向反S弧形为综合特征的华夏构造体系域,构成了华南的基础性主体构造。扬子与华夏(南)两个古板块及其间的华南洋于晋宁运动时期(820±Ma),发生洋壳消减、弧陆碰撞所形成的结合带—钦杭结合带【1】。研究区处于扬子板块东南缘,钦杭结合带东段。

1.2 区域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分布及其特征

我国的卡林型金矿床主要产于扬子地台周边的古生代和中生代褶皱带内(图1),这些矿床往往集中分布。比较重要的卡林型金矿成矿区主要分布于扬子地块周边,其中主要有滇黔桂金三角和陕甘川金三角,其次还有湘鄂赣成矿区等。因而,扬子地块的成因、发展与演化,以及周边环境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了我国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成矿区【2】。

扬子陆块和右江造山带的毗邻地带大致控制了滇黔桂金三角区金矿化总体范围;右江造山带的金矿控制因素主要为高角度逆冲断层,其次是含金低温热液高孔隙流体压力的张性破裂作用和地层中局部不渗透障的作用,以及下伏生物碳酸盐礁隆起的存在;扬子陆块金矿控制因素主要为与挤压有关的膝折-逆冲断层、含金低温热液高孔隙流体压力造成的水动力破裂、地层中区域性不渗透障明显的物理和化学作用【3】。曲型矿床有烂泥沟、水银洞、戈塘、高龙等。

川甘陕地区处于秦-祁-昆褶皱造山系、扬子准地台和-三江造山系三个构造单元结合部位。赋矿岩石为砂岩、板岩和千枚岩,次为不纯碳酸盐岩;秦岭地区为砂、板岩,次为不纯碳酸盐岩和火山凝灰岩、硅质岩【4】。典型矿床有东北寨、马脑壳、拉日玛、金山、阳山、大水、坪定、李坝、双王、马鞍桥等。

江西省萍乐坳陷带西段分布了较为丰富的微细浸染型金矿资源。萍乐坳陷带为华南与扬子板块两大构造单元接合部位。区内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地层岩性、构造作用:赋矿区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下三叠统,赋矿岩性为含有机质炭质泥岩、含钙泥质粉砂岩、泥灰岩、泥质灰岩、硅质岩等;控(容)矿构造包括深大断裂、伸展构造体系中的顺层正滑折离断层及派生的褶皱构造【5】。

皖南东至地区的金矿化主要产在层间断层和滑脱断层带中,含矿建造主要为震旦系的碳硅泥建造和早古生代的钙泥质建造,成矿元素以Au-As-Sb组合为主,相应的矿石矿物大多数为黄铁矿、毒砂和辉锑矿等,金主要赋存在黄铁矿和毒砂中【6】。

微细浸染型金矿主要赋矿地层为古生界和中生界,从震旦系~三叠系均有产出,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赋矿层位。

国内外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矿构造环境均表现为地块边缘裂陷槽拉张与挤压两种环境的交替发展与演化区,构造控矿作用,特别是背斜褶皱和断裂构造的控矿作用,是国内外已知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田)的重要成矿地质作用之一。

我国微细浸染型型金矿具有较典型的元素共生组合:

Au-As-Hg-Sb-Ba-Ag。

大型强烈陆-陆碰撞造山带的构造背景,特别是多重叠瓦状俯冲一碰撞带对金成矿更加有利;金矿床发育在受边界及内部同生构造强裂控制的断陷、裂谷式沉积盆地;成矿盆地中发育含金丰度高的含碳质细碎岩一不纯碳酸盐岩系组成复杂的类复理石建造;沉积建造中多有碰撞型岩浆岩和伸展期岩浆脉岩活动;有成矿效率高的初一脆性递进变形构造发育;成矿显示多期次、多阶段,矿化蚀变较强烈【4】。

2 研究区地质构造与金矿化

2.1 区域大地构造特征

研究区处于扬子准地台东缘,属钱塘台褶带(钦杭拼合带东段)(图2),受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影响,以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变形为主,在区内形成以北东向为主的一系列紧密线型褶皱,自西向东分别为鲁村-麻车埠复式向斜、龙源村-印渚埠复式背斜、华埠-新登复式向斜;主要区域性断裂构造自西向东为北东向下庄-石柱大断裂、马金-乌镇深断裂和球川-萧山深裂,昌化-镇海东西向大断裂,面积约11000km2。

2.2 地层岩性特征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构成区内结晶基底,在下庄-石柱大断裂北西侧大面积出露。底部为磨拉石建造、硬砂岩建造;下部为浅海相粉砂岩-泥质岩夹薄层状沉凝灰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中部为陆屑杂砂岩建造;上部为陆相火山岩组合。岩石普遍具浅变质特点,发育强弱不等的片理化。青白口系上墅组地层中金元素丰度5ppb①,为区内最高。

南华系-下三迭系为本区的盖层:

南华-志留系:早南华世休宁组的底部紫红色砾岩、砂砾岩所反映的氧化环境下的河流相沉积,至上部的灰绿色砂泥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时代的滨海环境;晚南华世南沱组主要岩性为冰碛含砾泥岩夹含锰碳酸盐岩;早震旦世陡山沱组为一套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与黑色页岩组合;晚震旦世灯影组(板桥山组、蓝田组)岩性为白云岩、白云质砂岩、细碎屑岩等组成;早寒武世荷塘组为黑色页岩系列,大陈岭至杨柳岗、华严寺以灰岩为主代表了自晚南华世以来的海侵达到了顶峰;晚寒武世西阳山组为一套泥质灰岩为主的沉积,至早奥陶世印渚埠组则以钙质泥岩、泥岩为主,局部含灰岩瘤;宁国组、胡乐组为典型的笔石页岩相沉积;中奥陶世砚瓦山组-晚奥陶世黄泥岗组岩性为瘤状灰岩、含灰岩瘤泥岩,至晚奥陶世文昌组为一套青灰、灰绿色砂泥岩,属滨岸环境;志留系表现为海退相序,自滨海陆棚-陆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碎屑岩类。

泥盆-二叠系:加里东末期本区隆起成陆,缺失早、中泥盆统沉积。晚泥盆世沉积了一套石英砂岩、砾岩;早石炭世为陆相碎屑岩及滨海沼泽相含煤岩系;中、晚石炭世黄龙组、船山组的块状灰岩至早二叠世栖霞组的含燧石团块灰岩反映了沉积环境由广海碳酸盐台地演变为较为封闭的浅海;早二叠世晚期—早三迭世延续了海退之势,沉积了一套滨海、滨海沼泽相和陆相碎屑岩系【7】。印支期末隆起成陆,以剥蚀为主。

2.3 区域矿化特征

2.3.1 金矿床(点)分布

研究区已发现金矿点多处,主要分布于开化县域,次为淳安县。从其控矿条件来看,基本为压扭性构造控矿。

以开化县中村金矿为例,该矿床目前已达中型。

现初步查明矿体产于下庄-石柱断裂带中。下庄-石柱断裂带兼具挤压与伸展的双重特征,有利于金矿的富集。Ⅰ号矿体控制走向长近2km,金品位1-9g/t,呈似层状、大透镜状,矿体厚度较稳定。

矿石类型与矿物组合:含矿岩石主要为震旦系上统板桥山组碎裂岩化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矿物组合以石英为主,次为岩屑、绢云母,少量绿泥石等。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偶见黄铜矿。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的结构主要为半自形粒状、针状,次为他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次为细脉状、条带状构造。

蚀变特征: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毒砂化为最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其中黄铁矿化、毒砂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矿体元素组合类型为Au-As型,从现有资料来看,未见明显的元素分带现象。富As,极低的Cu、Pb、Zn、Ag,Au/Ag比大于1,具有较为典型的微细浸染型金矿的特征。

主要控矿条件与找矿标志:矿体赋存于大型北东向压性构造带中,顶部含矿构造带宽度达数十米,碎裂岩化强的细碎屑岩为主要的赋矿段。

根据矿化体元素组合特征,北东向压扭性构造带,具Au、As异常组合的线性异常区是最有利的找矿地段。

从目前正在开展普查工作的下山金矿点特征来看,与中村金矿处同一构造带的南西段,具有相同的元素组合,地表已控制有一定规模的金矿体。同处该断裂带上之北东方向尚有瑶坑金矿点分布。

开化县大坝底金矿:出露地层奥陶系下统印渚埠组,主要岩性为粉砂质、钙质泥岩,中下部为钙质泥岩夹瘤状灰岩。奥陶系地层构成北东向背斜,背斜轴部分布多条于北东向断裂为控矿断裂,沿断裂带断续分布中酸性岩脉。含矿岩石主要为碎裂岩、花岗闪长斑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和瘤状灰岩。矿化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和绿泥石化,金品位1-10.81g/t【8】。

2.3.2 锑矿、汞矿、毒砂矿

区域已发现多处锑矿、汞矿、毒砂矿,其中开化县外际底毒砂矿为中型矿床,淳安县三宝台锑矿为小型富矿。

三宝台锑矿:区内分布寒武系下统荷塘组,岩性为千枚岩化含炭泥岩、粉砂岩,下部为含炭硅质页岩、硅质岩夹白云岩。矿区构造为北东向线状褶皱和北东向断裂。背斜的转折部位和纵向剪切裂隙、横向张扭性裂隙为控矿构造,Sb品位1.6-6.21%【9】。

外际底毒砂矿:矿区由二个倒转背斜和其间的向斜组成,褶皱翼部发育斜向逆冲断层和阶梯状断层,前者对矿化有控制作用。矿体下盘为板桥山组硅质岩夹粉砂岩,上盘为荷塘组炭质页岩。矿石矿物复杂,主要为毒砂,次为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含金、银,As品位2.55-13.55%【9】。

建德市新桥汞矿点:位小褶皱倾伏端,蚀变不强烈,一般为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沿灰岩裂隙充填,断裂破碎带含矿性较好【10】。

综上所述,目前已发现的金矿床和金矿点均分布于震旦系—寒武-奥陶系地层分布区,金矿(化)体均明显受北东向挤压构造带控制。中村金矿具有较为典型的微细浸染型金矿的特征。

3 研究区控矿与赋矿条件初析

3.1 研究区可能的赋矿地层岩性特征

自早南华世至早三叠纪末,处江南古陆与华夏古陆间发生拉张裂陷,形成后晋宁盖层,至早三叠世末褶皱隆起。燕山期主要为强烈的岩浆活动为特点,研究区大部分侵入岩属于燕山期,另有少量中生代盆地沉积。

后晋宁盖层经历了多次海进与海退的更迭,沉积了巨厚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系。其中加里东构造层为一个大的海进—海退层序。寒武系上统西阳山组主要岩性为泥质灰岩,奥陶系下统印渚埠以泥岩、钙质泥岩为主夹含灰岩瘤泥岩、奥陶系中统砚瓦山组、黄泥岗组为瘤状灰岩、含灰岩瘤钙质泥岩。从岩性特征来看均为有利于微细浸染型金矿赋存的层位。

从已知的金矿床(点)来看,基本分布于北东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中。鉴于浙西地区的构造格局多为北东向紧密线形褶皱,地层产状陡倾,宽缓、短轴褶皱少见,而断裂构造发育,故认为断裂构造在浙西地区的金矿找矿工作中为工作的重点目标。

3.2 找矿方向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初步可认为浙西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找矿方向可以从地层岩性和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构造二个方面来加以判别,同时毒砂矿、锑矿、汞矿矿点周边地区亦是一个找矿的标志。

4 结论

(1)基底地层中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上墅组金元素丰度5ppb,远高于中国大陆岩石圈金元素丰度,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大地构造背景决定了研究区处于有利的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矿区域。而区域褶皱以线性褶皱为主,地层产状陡立,局部倒转,故控矿因素以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当然局部圈闭性好的短轴背斜亦是有利的赋矿部位;地层岩性方面主要考虑寒武系上统西阳山组—奥陶系上统黄泥岗组分布区。

(3)以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绢云母化为近矿围岩矿化蚀变组合,是判断金矿(化)体的主要标志。

(4)浙西地区具有巨大的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找矿远景。

参考文献

[1]《钦杭结合带与钦杭成矿带的特征与演化》.杨明桂--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2]《卡林型金矿成矿与找矿问题研究》.胡明安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黔西南构造与卡林型金矿》.王砚耕,索书田,张明发等著.

[4]《卡林-类卡林型金矿成矿控制及找矿问题》.葛良胜.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

[5]《萍乐坳陷带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罗文煌,刘金元,罗喜成,于静(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

[6]《皖南东至金矿化域中载金硫化物的非平衡性研究》.杨书桐-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7]《浙江省区域地质志》.浙江省地质局.

[8]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

[9]《浙江省金属非金属矿成矿系列和成矿区带研究》.朱安庆,张永山,陆祖达,张春霖编著.

[10]《衢县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浙江省地质局.

上一篇:建筑工程安全监理工作开展的案例分析 下一篇:未雨绸缪 构筑功能完备地下城市—有序开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