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风情与知性哲思的多瞬间凝结

时间:2022-10-16 02:15:32

王小忠,甘南藏族诗人,中国作协会员。作品见于《大家》《诗刊》《北京文学》《散文》《青年文学》《长江文艺》《山花》《芳草》《星星》等,入选《中国年度诗歌》《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3》《中国新诗年鉴(2011~2012)》等多种选本,著有诗集三部,散文集两部,曾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黄河文学奖等。他的《甘南草原》(组诗)由五首诗组成,借甘南草原风物抒写了诗人的生存感悟、精神状态、艺术追求和创作体验,体现了王小忠独特的诗写风格。

《慈悲》从丰收的九月草场写起,寒冬即将到来,荣枯交替的过渡性季节里,肃杀的冬天也将来临,“喜悦”与“惶恐”纠结,这也是诗人“悲和喜的缘由”。九月又充满温情,我们可以用爱情越过寒冷的冬天,一起迎接春天的绿色生机。回忆、耳语、小争吵,爱情温暖人心,秋天的草原承载万物兴衰,接受草木枯荣。诗人由此获得启悟,我们要学会承受生命的盛衰,接受人生的新老更迭。

《状况》写的是诗人的生存与精神状况。“客人”是世俗生活的隐喻,“主客”关系体现了诗人与世俗社会的对立与拒绝。客人走后,我在小屋中沉默,生存空间狭小,加重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孤独。但诗人心怀梦想,无奈地随大流应酬世俗,警觉到自己“渐渐背离人生的方向”,于是决定,只身异乡,坚持梦想,纯真质朴,至死不渝。

《一月》中的“小路”暗示着诗人的艺术追求。“步履缓慢,从春天到冬天”,“依然在这条小路上走,迟迟不肯回头”,诗人执着追求艺术理想,无怨无悔,永不放弃。“一月寒冷的冰雪又来了”,伴随着我的流浪生活与诗歌生涯的正是世俗的寒冷、内心的哀伤与愧对岁月的惭意。一月的纯净考验着男诗人真诚的意志力,激励诗人向着希望之光勇猛地奋进。

《想象》写艺术想象的魅力。诗人渴望创造出光阴不朽的沉稳洁净的艺术杰作,现实生活激发我想象的灵感(“玫瑰”),给予我精神上“瞬间的虚荣和满足”。当灵魂超越尘世纷扰,充满艺术想象的诗美之路定会生机盎然。为了追求高贵的艺术之美,我愿榨干自己生命,风干心力,平静淡然地在诗美创造中独自享受艺术的阵痛。

《夜行》中的诗人孤独寂寞地踏上艺术旅程,但甘南的云朵、天空、雪片和大自然守护着我,守护着创造者的心灵。“我喜欢在夜里打开自己”,展开艺术的想象,利用理性的冷静克制着艺术创造的狂热。创作中既有冰冷的现实生活,也会涌动着内心的温情。艺术创造在寂静中照亮了我的生命,映照出自我的真实与澄明,我向往这种过程,兴奋于艺术的创新之中。

五首诗作每节大多都是4―5行,押i韵贯穿组诗,结构工整,意象明净,静雅的自然风景与通透的知性哲思总是在瞬间结合,“思想知觉化完成于一个瞬间的凝聚,而诗歌恰恰具有瞬间昭示永恒的品格”。[1]王小忠的诗歌主题集中,境界相对狭窄,随着诗人生活和创作阅历的扩展,定会有更大的开拓。

注释

[1]陈仲义:《百种新诗百种解读》,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任毅,诗评家,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

上一篇:软硬兼施不求人 下一篇:重庆:步入“智慧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