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

时间:2022-10-16 01:23:51

“克拉克现象”是指平时成绩好却在赛场上屡屡失手的现象。克拉克是澳大利亚的长跑健将,他在1963-1968年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在两届奥运会上,他却连连发挥失常,与金牌无缘。后来,人们把那些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大赛中的失常现象称为克拉克现象。

不少考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考前准备充分,然而到了考场,特别是到了高考这样的重要时刻,却发挥失常,往往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一片空白。这种情况被称为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也有的称之为“竞技综合症”。据心理学家测试,75%的学生容易出现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

那么,怎样防止“克拉克现象”呢?

充满自信坚信复习是成功的,是有效的。缺乏自信、犹豫不决,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不良情绪,干扰解题的思路。如果见到生题或难题更是心生不安乱了方寸,最容易出现克拉克现象。而自信心很强的人往往不大会出现克拉克现象。坚定的自信心会给人带来愉快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使人对自我的能力表现充满了兴奋和期盼。自信也会大大提高人的成就动机。在考场中,自信之人会对答题充满信心,即使一时不能顺利答题,也不会因此就完全否认自我的能力和表现。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说:“信心是高考成功的精神支柱。”自信是成功之本。

积极暗示安下心来反复暗示自己“复习很充分,一定会考好的”。要注意多用正确和肯定的词语来唤起积极情绪,特别是在出现困难时,要用“冷静!细心!沉住气!”等词语暗示自己,进行深呼吸,而少用否定性词语,如“别紧张!别慌!可千万别出错!”等词。

注意休息 开夜车、用脑过度、睡眠不足,加上精神过度紧张,使大脑产生保护性抑制作用,会加重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所以临考前要尽情放松,看看花草、散散步、听听音乐、打打球,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保持心情舒畅,以减少克拉克现象的产生。

家长配合家长要营造轻松的家庭气氛。不要怀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不要限制孩子的活动自由;不要对孩子说泄气话;不要强迫孩子吃不想吃的东西。总之,不要当孩子的施压者。特别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感到你的焦虑比他(她)还多;不要让孩子感到你的提醒如同“紧箍咒”;不要让孩子感到你对他(她)漠不关心;不要让孩子感到你比他还脆弱;不要让孩子感到参加考试是为了圆你的梦。考生最愿听家长说的话是:我们相信你的能力,不管考试结果怎样;相信自己,不要管别人怎么看。

合理安排1.考前两天。增强自信,择要复习。考前复习要有所侧重,只要检查一下重点内容是否基本弄清就可以了。所谓重点,一是老师明确指定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二是自己最薄弱的、经常出错的地方。此时,家长要留意观察孩子,如发现孩子过于紧张,说明其自信心不足,家长要给予鼓励,巧妙暗示孩子,你一定会考好的。只有让孩子在十分自信的竞技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2.考试前夕。睡眠充足,情绪愉悦。考试前夕的休息十分重要,切莫在考试前夜以牺牲睡眠时间去复习。临考前夕,要尽情放松,看看花草散散步,减轻心理紧张度,听听音乐愉悦心情,打打球,早些休息。

3.考试当天。从容安排,沉着镇静。吃好的同时要有充足的用餐时间。饭菜要清淡卫生,可选用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一般在考前20分钟到达考点为宜。太早了,遇到偶发事件的可能性增大,极易破坏良好的心态。过迟,来不及安心定神,进入考试角色的心理准备时间太短.有可能导致整场考试在慌乱中度过,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4.进入考场。进入考场前不要高谈阔论,也不要与人交谈复习讨论题目,以免原来的良好感觉一扫而光。考完后不要对答案,不可以一题之小换心理情绪之大失。拿到试卷后,通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既使看到暂时不会做的题目也不要慌,先做易解的题,这是应试技巧,更是增强信心的方法。但我不大意,要仔细。待思路流畅后再做难题,人难我难我不怕难,你感觉难时别人更是无从下手,这样想想心理会平静很多,利于正常发挥。

如果在做出以上努力后,仍出现怯场,也不必惊慌,可先搁下试卷,稍做一下揉面活动,或伏案休息片刻,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助于克服紧张情绪。也可采取深呼吸的方法慢慢呼气、吸气,放松全身肌肉。经过1―2分钟的练习即可消除紧张情绪。

上一篇:中了500万后的旦24小时 下一篇:令人惊奇的土耳其地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