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嬗变研究

时间:2022-10-15 11:38:42

试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嬗变研究

随着互联网、手持终端等的广泛应用,新媒体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立体化的新媒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当前新闻传播的主力军。无论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完毕,新媒体的产生和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当前新闻传播的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新老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一、媒体融合基本情况

1. 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加入新媒体的阵营。在当前,几乎不再存在一个完全的传统媒体,即使是以古籍整理刊行为中华书局出版社也于近期开设了收费网络平台,在短时间内仅微信个人用户就达到近40000。而新闻媒体,由于其时效性,进入网络平台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传统的媒体是以纸质和广电传播为主的,但是能够在当前仍然运作的传统媒体主体,必然有了网络渠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门户站、手持终端门户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中国媒体,以上的媒介渠道缺一不可。

2. 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异军突起。除了以传统媒介为根本平台,将影响力扩散到新媒体领域的传统媒体机构,更有一些从新媒体行业开始发展,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在当前国内新闻行业中举足轻重的行业翘楚。也有“非典型”的新媒体的新闻主体,首先是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和软件,在这些平台上有上文提到新华社等传统媒体开设的ず欧⒉枷喙匦挛牛又有个体和机构帐号发表有意或无意中收集的新闻线索及评论。其次是较为传统的论坛、BBS网站,如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虽然这些网站并不是以新闻发表为主,但是有相当多的个人和团体用户将其作为资讯的的平台。第三是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在首页推荐和关键字推荐、热搜榜中,对新闻资讯进行二次传播。

3. 新闻受众获取资讯的方式纷纷改变。当媒介融合这一语境下,人们阅读习惯的最大改变是超文本带来的。超文本的两个特性,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其一是“超链接”,在一条消息中的关键字,可以随时点入相关的消息,其关键字也可以引入其它的相关信息,使读者得到相关新闻立体全面的消息,通过关键字的关联和检索读者可以了解到相关消息。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方式的新特征

1. 说话人与听话人身份的模糊。在当前的媒介融合的环境中,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已经不存在了,新闻现场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在网上成为新闻的者。即使不是事件的亲历者,普通读者也可以通过开放评论功能的门户站、论坛和BBS、微信和微博上发表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并在公共平台和朋友圈中进行传播。

2. 超文本的表达方式带来的采编方式的改变。超文本是当前新媒体一个典型特征。于是对于采编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不同的平台上,表现相同的事件,但是又将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何合理的编排文字、图片、音视频,以及如何将不同的媒体平台配合运用,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超链接这一概念由网络上产生,但已经逐步通过网址、电邮、社交媒体号码等方式渗入到传统媒体,而二维码则将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无缝地对接起来。

3. 转发与“@”带来的二次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看一个媒体的受众或一条消息的传播情况,主要看纸媒的发行量和收视收视率。而在当前,则更多的是点击量,收获了多少赞以及转发量。转发与“@”使普通的读者成为资讯流转的参与者与评论者,参与感的增强与转发的方便性,使新闻资讯的流转渠道更多,范围更广。

三、几点思考

1. “全媒体”趋势的到来。当前是一个由“媒介融合”向“全媒介”过渡的时期,随着网络盲区的消失和个人终端的普及,各种媒体的融合向一种越来越深入的方向发展,其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任何一个单一媒体将在这个时代难以生存下去。各种传统和新兴的媒体将进一步的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全平台共享、全民参与、全产业竞争的新常态。我们在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同时,要对于未来的“全媒体”时代作出必要的前瞻。

2.资讯的多元化与同质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的主体较传统媒体时期明显增多。这意味着读者的选择更多,但是在主体增多的情况下,为了吸引眼球,同时也是因为大多数新兴的主体并不具备自主的采编力量,片面求快求新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的同质化反而增强了,不同的媒体上具有相同的头条新闻,内容和表述也十分相似。

3. 新闻的社会责任感。在各种主体都可以进入到新闻的和传播的“媒介融合”时代,也造成了新闻传播整体上的逐利倾向,从业者没有经过传统的新闻从业者教育,在丧失了话语权的同时,部分从业者也丧失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感。近年来,虚假消息、商业炒作、新闻的娱乐化等情况,严重地破坏了新闻的生态。

4. 新闻人与“媒介融合”。面对着以上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新闻人也在不停地改进,寻找突破。笔者觉得最重要的是前瞻性,这种前瞻性尤其要存在于院校之中,我们培养的是四五年后的新闻从业者,而倘若是用四五年前的思路来进行教学,就将落后十年。只有与时俱进,深入体会新闻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才能走在时代前列。

参 考 文 献

[1]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张开.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人的专业素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2)

[3]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苏轼的朋友圈 下一篇:关于LTE核心技术应用及网络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