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趣,在紫砂文化里静水深流

时间:2022-10-15 11:24:15

禅趣,在紫砂文化里静水深流

紫砂壶是茶、陶文化合一的产物,自明清以来,其造型艺术(花货、光货、筋瓤货),已经确定了特有的规律和法则。以清代陶艺人陈曼生为代表的文人雅士由于酷爱紫砂壶,将书画、诗词、铭文介入紫砂壶,加重了紫砂壶的文化气息及艺术品位,并形成了文人风格,从而使紫砂壶的价值跃升,受到了世人的高度赞赏,视同拱璧。品茶和欣赏紫砂壶都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使人洗尽浮华,心灵沉静。究其原因,紫砂壶“色不艳,质不腻”的特点给人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紫砂文化的起点很高,最初的紫砂文化蕴涵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魄,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禅趣。文人雅士源源不断地为紫砂文化扩充诗文、书法、彩绘、篆刻等新鲜养分,使紫砂文化的内涵日益精进,丰富充实。

禅趣,主要通过紫砂壶器的装饰表现出来,紫砂壶身的雕刻集我国金石、绘画、诗词等传统艺术于一体,一把紫砂壶在经过技艺精湛的陶艺师捏塑雕镂的艺术塑造后,它会脱胎成为有禅趣的艺术生命。同时,在这些千姿百态、仪态万方的紫砂壶背后,映现着陶艺师的高妙才情与精神灵魂,留给了后人一部活生生的、有灵魂有体温的中国紫砂艺术史。紫砂壶器的题诗与铭款体现禅趣,禅趣和紫砂文化的水融,不仅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还开出了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一、紫砂壶里以俗为雅的禅趣

中国禅宗是唐宋时期无数杰出的禅师创造的。禅,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禅,凝聚着东方的智慧,对个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以及对真实人生的追求。一千多年来,禅宗吸引了不少文人士大夫,从而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看来,禅可以使人们把握自己、肯定自我、热爱人生,使之心灵自由、奔放、果决、豁达,充满自信;在不愉快的人生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把世俗的功名看得淡一些,从而生活得洒脱一些,再洒脱些。

禅宗虽然是中国文化的杰作,但是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禅宗,一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化就不免有所失色。禅宗延续到宋代的时候非常流行,又主动吸收儒、道两家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俗为雅,直接影响到明清两代紫砂壶艺创始时期的审美情趣。明清两代的紫砂壶,形式和花样虽不如现世繁复,但思想深度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这些特征根植于宋人以俗为雅的文化性格。宋代的儒学家也弘扬了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茶壶相结合的传统,更加注重的是内心道德的修养,采取和光同尘、与俗相俯的生活态度。明清两代的审美态度也继承了宋代,以饮茶世俗化的姿态融入紫砂文化,当时的陶艺人认为,紫砂壶的审美活动中不在于审美客体一定要具备华丽奢侈的外形,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这一种审美观念和紫砂壶以自然为禅趣不谋而合。

在紫砂陶的艺术圣殿里,艺术家写实率真,寄寓深刻。制壶技法间既有线条的粗犷,也有微毫毕现的细腻雕塑,尤其是在紫砂壶器上赋予虫、草、花、鸟等自然景物的闲情逸趣,以及领略峰峦江河沧浑的壮阔磅礴之余,更可反映出陶艺家对大自然的静观与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描摹和向往,折射出心灵的禅趣。以清朝祯祥制作的青灰砂泥绘“山水诗文壶”为例,此壶最大的特色是采用泥绘的方法在壶腹绘制山水诗文,表达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对山水文化的审美观念。构图采取通景平远法,远山起伏,层峦叠嶂,其间绘屋宇吊楼。近景寥寥数笔勾勒出江中一叶小舟迎面划来,船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清灵闲逸又极富动感。江畔前有嘉树数株,柳枝枯茧,参差有姿,深浅浮雕作树干以强调其层次感。树石之后有茅亭,亭后树影幢幢。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意韵却是更加丰厚,这种观照自然的方式表现为一种禅趣。“山水诗文壶”壶腹泥绘的山水亭台运用了中国画“树远则淡近则浓”的道理,用点墨表现远树,以精工刻画近树,给人以远近分明、层次清楚的效果。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画面留白颇多,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山水画面在白纸上尚且不容易表现意境,祯祥在“山水诗文壶”上以画法进行泥绘,仿佛也呈现出了一幅素净雅致的山水景象。画面中,船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这样美好的自然环境中钓鱼,展现的就是世俗化的渔民生活,这里隐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趣。

二、禅趣和紫砂文化的契合

禅是什么?禅是一种真空妙有的境界,即相无相,当休即空。而所谓“空”,空无自空,不是离有而空,而是即有即空,一并融真空妙有,坐断两头。超越两边,而不为相缚;随境从境,不为境转,是一超乎相的绝性境。紫砂壶默契天真、冥周物理,皆属法尔自然之事,紫砂壶又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俗化了的艺术美,它既能陶冶人的性情,又使人精神愉悦,表现为一种生活的趣味,这也就是禅趣的表现。

寄情于紫砂壶,融情于紫砂壶,紫砂壶常常成为禅学智慧的载体。紫砂壶上的题铭必定要反映文化,其内容主要切茶切壶,紫砂文化也有涉及禅学内容的,甚至有的壶器的题铭近乎禅机偈语。例如“清人树、涤心泉、茶三昧、赵州禅”就是一典型的茶禅铭文。“清人树”,清人之树即茶树。“涤心泉”,是名泉在道头濒海,水清味甘,挹注不匮。“茶三昧”,“三昧”,佛教名词,即止息杂念,心专注于一境,为禅学重要修行之法;“茶三昧”既指饮茶,又可指修行。又如“笠阴,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这是一则切壶(“笠阴”),切茗(“茶去渴”)而又充满禅机玄语(“是二是一,我佛无说”)的铭文,意思是说:笠帽可以遮阳防暑,而茶水可以去暑解渴,如今我用的是形似斗笠的茶壶,那这功能“是二”还“是一”呢?这中间的玄机,恐怕连佛也说不清了。因为佛有示:“不可语。”意指佛、禅皆在我心中,“空”是无法用语言说明的,而是禅趣和紫砂文化所具有的天然默契。曼生壶有一壶铭是:“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体现了人与自然契合之禅趣。再如一把造型如同一个釉子的釉子壶,题铭为:“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碗,各奔东西”,也非常通俗地写出了茶客们的情形,禅趣和紫砂文化的契合令人惬意。 三、体味紫砂文化的民俗风情

禅宗里讲究创造冥想与沉思的环境,禅僧们远离了喧闹的尘嚣,在只能听到风吹树林、雨击沙石的自然幽境中建筑寺院,在处处充满一种宁价、淡远、清幽的气氛里,或者是从一个意外的事故中,或者从其宗师的言行中得到启发而证因悟道。禅宗高远简直的宗旨,尽有洒落清真的情调。

紫砂壶论及人生,恍惚间悟觉,这由酽而淡的风雅隐士的珍品,恰似禅宗文化的发展轨迹,一把富有禅趣的紫砂壶,能带我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人对生命的体会越淡,对人生就越容易接近本质认识,也就有置烦恼、痛苦于度外的超脱,生命也变得单纯明净,在淡泊的人生中,享受和欣赏生命的自然和美丽,实实在在地把握生活,懂得珍惜快乐美好的人生,这就是禅的境界,禅投射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从心灵去观照生活,就有了禅的乐趣。看着杯中透着缕缕清香的淡茶,思衬这由浓到淡的过程,正是人们细细品味人生的全过程,细品过程的人是智慧的,品味细节的人是幸福的,没有耐心流连过程,没有能力品味细节的人,活的也是匆忙而粗糙,不能感觉到人生淡泊的宁静。只有那些心向平淡平凡的人,才会不在意世俗的名利和人的虚伪,内心深处激起一种真正圣洁美丽的感觉。比如清晚期之廷所制的紫泥“半瓜壶”,此壶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现了之廷怡情大自然的喜悦,这也是禅趣的一种表现形式。“半瓜壶”胎质厚重,用料精细,壶身光亮润泽,泥色褐中带紫,温和中正。此壶造型呈半瓜状,简洁大方。壶身矮颈圆口,圆盖内嵌,桥形盖钮与壶身的弧度一致,和谐自然。壶把成半环形,壶流短直而微向上翘,壶把与壶嘴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更增加了器物的平衡感。壶身的一侧有铭文“浮瓜沉李”,书法俊美秀逸,文气十足;另一侧则刻瓜果图,闲适自然,耐人品味。铭文“浮瓜沉李”原是出自三国·魏·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浮瓜沉李”本来是指把瓜和李子投放到水中,后来人们借“浮瓜沉李”指用冷水果解暑,或称消夏之乐事。与铭文呼应的是“半瓜壶”另一面的瓜果刻绘体现的是民间最为朴素的乡土风情与世情,画面是两个硕大的连藤西瓜,枝叶疏落有致,大小叶片俯仰生姿,仿佛一下子就把观赏者带进一片碧绿的西瓜地里。在炎热的夏天,走进农家的一片西瓜地,一垄垄的西瓜绕着河边生长,微风吹过,瑟瑟颤抖的瓜叶似荡漾的碧波,瓜蔓无规矩地向四面伸展着,浅白、淡黄色的花儿在瓜蔓上绽开着,大小不匀的瓜在绿叶间若隐若现。身处于这样一个既独特又清凉的田园里,你能感受到凉风徐徐,甚至马上就闻到了瓜果的香甜。尤其是那些久居都市的人,厌倦了喧嚣与浮躁,心里总是渴望着归隐,渴望去体验田园生活,哪怕仅是一次的回归。一旦投进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就不禁渴望在依山傍水的地方盖一间小木屋,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然自乐;屋子不需装修,不要奢侈,也不带进一丝都市的浮华虚荣,只让心灵回到大自然中去。不管是开花结果,还是枯萎荒凉,人们总能在大自然里寻找一块心灵洁净的土壤,体味一点禅趣,感受生命的真实与心灵的愉悦。

用紫泥“半瓜壶”泡茶,其实是把人们日常的饮茶艺术化了。在被艺术化的饮茶活动中,人们不单单是获得了解渴,而且在赏壶中重返了西瓜地,领略大自然无限美好的风光,仿佛一下子就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心灵归宿。人,本来就是归属于自然的人。大地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江河是养育生命的母亲河。在大自然中,有我们心灵的家园,那里藏着我们儿时的欢乐。大自然的魅力,在于它巨大的生命力,越是原始的地方,我们越是感觉到生命力的强大;大自然的神奇,可以让人真切体会到生命的渺小和珍贵;大自然的美丽,可以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美好。所以,在生活中当你感到烦闷时,不妨背起行囊,一个人独自去了旅游,到大自然中放飞自己。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只需忙碌过后,用一把紫砂壶泡上一壶好茶,带一点禅心,在与友人的清谈中得到心灵的歇息,感受乡土的民俗风情,体验生活的乐趣。

四、紫砂文化和禅学相互影响,进入心灵的境界

禅学博大精深,用之不竭,流芳千古。把紫砂文化与禅学传承两者相结合,能促使紫砂文化和禅文化互相传播,这是因为紫砂文化与禅的结合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两种文化同时都能做到以身作则,陶冶性情。试想,窗外的晓风轻轻地吹进书斋,散发着暮春的凉意,紫砂壶里的茶汤其味渐渐趋淡,淡之又淡,但齿间的回味仍残留淡淡的心醉。主人飘渺若烟的心灵搜索着,味外之味,茶外之茶……是啊!人生万事,要像喝这壶茗一样的心态去感恩,去包容,去分享,去结缘,去净化人生,去祥和世界。淡泊一点,看得透一点,这样才能珍惜现实,善待自已,就会“看破”。因为人生际遇,各有相殊。要善待别人,广结茶缘,广结善缘;理解他人,体谅他人,不必去羡慕别人,责备现实对自己的不公而折磨自己;要胸怀坦荡,心情豁达,不斤斤计较。暂短而又美妙地品过茶液,即便是茶再香,味更醇,最后还是要从从容容地放下茶杯,微笑面对人生。淡然的生活态度,是为了走得更坦然。“本来无一物”,又“何处惹尘埃”呢?紫砂文化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品茶,还有一点禅趣,伴随你我走过漫漫的长夜。

禅成为菩人的生存方式、人生态度与艺术原则,也成为陶艺家其禅学修养之中含有艺术修养的风度与机趣。如坡、陈曼生、杨彭年等人,他们一生身践禅意,以俗为雅,心灵投射到大自然的观照中,创造了大量的紫砂艺术作品,给人以安慰、温暖、恬淡的审美享受,引人飘洒、超迈、拔出尘俗、韶然灵明。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些文人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本身就充满禅意——在“一朝风月、万古长空”的顿悟中,拥抱自然、拥抱世界,融入自然、融入世界;在与自然与世界的契合中,获得永恒而真实的人生;在品茶与欣赏紫砂壶器中,顿悟人的生命与禅的艺术境界。

上一篇:拉丁风情 食在墨西哥 下一篇:香格里拉的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