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预设提问,轻松掌控课堂

时间:2022-10-15 08:51:12

巧妙预设提问,轻松掌控课堂

摘要: 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不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课堂调控,如何化解这一问题?作者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调控困境原因的分析,尝试将课堂提问预设引入教学过程中来加以解决,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际,论述这种教学方式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提问预设课堂调控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各种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凸显,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课堂教学的调控问题,加强课堂调控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我认为课堂提问预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课堂调控困境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1.教学场景。

上课铃响,我兴致盎然地按照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开始上课,不过,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学生态度的麻木,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对我讲的内容并不感兴趣,有人发呆,有人小声议论,有人玩鼠标,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这堂课学习的一个内容是Word中字符间距的调整。我以一段周杰伦的歌词为素材,设置了一个情境:老爷爷想要看看孙子的歌词,大家觉得有什么方法呢?接着用调整字符间距的方式改变文档,直观呈现了文字的显示效果,最后引出“在Word中字符间距的调整”这个主题。难道创设的情境不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啊?

下课之后,我专门了解了几位学生的想法。一位学生告诉我:“老师,我们不是对您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是您讲得越多,我们担心自己操作的时间就越少。”另一位接着说:“老师,每次上课您都绕着弯子讲,可到最后还是讲操作。这样,大家就觉得您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接教我们操作步骤好了。”“老师,很多时候都是您一个人在讲,我们就是提不起精神来。”……学生的回答让我沉思良久。

2.课堂调控困境的原因分析。

导致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调控出现困境的原因有很多,但我通过调查发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尤其突出。

(1)政策标准上的不完善。虽然信息技术在高中是必修课程,但还是缺乏统一的、贯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所以各个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开设及教学内容差异较大,导致入学的高一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上参差不齐。

(2)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单一。不少教师课堂教学中一直采用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每节课都让学生完成一个操作任务,导致学生固化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就是学习软件操作而已,课程变成了一项单纯的技能操练而已,降低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课堂中提问少,囿于教学进度,学困生参与机会少,更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让这一部分学生觉得课堂与自己无关,课堂参与程度自然较低。

(3)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兴趣爱好自然不一,而且个体的学习基础自然不同,这都会给课堂调控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课堂提问预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课程教学论认为,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努力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适时性原则。

提问时机的选择要合适,即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进行有效提问。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关、切合实际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2.适度性原则。

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所有学生答不出,又不能简单地答“对”或“不对”,要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一系列小的问题进行铺垫。

3.逻辑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4.开放性原则。

教师提出的问题按思维层次,可以分为封闭的问题和开放的问题,也称收敛型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所谓开放性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跨度,避免出现那些零碎的、机械性的小问题。

5.灵活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灵活把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灵活选用不同的语法进行提问,如疑问、设问、反问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使课堂妙趣横生,真正体现课堂的灵活性,其次对于课堂上的丰富复杂的情况,教师要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从容应对,灵活处理。

三、课堂实践与总结

我通过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设课堂提问,以增加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课堂调控的质量。

1.精研教材,踩点设问。

问题包括“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显性问题”是指教材或参考书上预先设置的;“隐性问题”是指隐含在教材或参考书之外的。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对于“显性问题”,教师都会向学生发问,但对于“隐性问题”教师往往容易忽略,缺乏细心考虑,因此在设问时,教师的首要目标是精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意识,绝不能把问题局限于“显性问题”,尽量避免直线思维性的提问,例如我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4.2.2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时,在讲解折线图的例题时,设问:“假设你要表达2007年各项收入情况时,如何选择呢?”学生马上自己动手实践,发现就是要选择不相邻的两列,这样就比直接问“不相邻的两列如何选择”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注意我们是要问问题,而不是问题目,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否则学生也会弱化自己的读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表1

图1

2.审时度势,择时设问。

提出问题的时机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确定。过早,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过迟,就会失去提问的价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已充分说明了提问时机的重要性。因此,教师提问时,必须做到审时度势,择时而问。

教师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实践练习,在学生的这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留有发挥的自由,不要在巡视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的操作与自己的要求有出入就马上反诘,总是试图把学生往自己预定的轨道上引导,否则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一些我们看来貌似错误的操作,也许是学生的一个大胆的想法、一次新奇的尝试。如果我们马上予以纠正,可能就把学生脑海中正在燃起的创新火花给浇灭了。这时,教师不妨宽容点,让学生尽可以先自己去尝试。那么我们该在什么时候问呢?对哪些行为去设问呢?我觉得,最需要我们教师去提醒的是学生急躁的心理、错误的习惯及细节的规范。例如,在文字处理Word练习中,有些学生经常还没看清楚题目要求的操作范围就急于操作,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操作的结果却是错误的。如果教师不主动及时去点醒他,学生会一直“沉醉”在自以为是的这种错误操作中而悠然自得。这时,教师不妨等学生把错误的操作完成后再予以设问,通过结果的对比,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操作。

3.面向全体,分层设问。

《学记》曰:“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呜,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敲,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不足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容易一点,否则容易使他们丧失信心,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绝不只是优生的舞台,如此课堂的节奏好调控,学生也能在不同层次的问题解答中体验到成功,不仅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也会感觉到自己所采取的策略是有效的、可行的,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激励评价,赏识成功。

课堂中学生的个人基础不同,能力难免参差不齐,即使教师课前预设了各类问题,也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回答,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或者回答得不全或是答偏了,教师这时应该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安慰学生,评价提问的结果,一定不要吝啬表扬的语言,尤其是对待平时基础差的学生和胆子小的学生,在学生说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适当补充完善答案内容。提问多用“请”、“说说看”、“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语言,消除学生答问的心理障碍;当学生迅速而坚定地说出正确答案时,应当充分肯定,给予表扬。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单一的学习结果,否则会导致程度好的学生沾沾自喜,不求进步;程度差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失去学习的信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牢记教育以人为本,课堂以学生为本,学生发展了,课堂才是成功的,要多赏识,如不慎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高中阶段显得尤为明显),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那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四、结语

虽然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提问预设加强课堂调控,在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但并非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还存在一些不足,试列举如下:(1)每一项实验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来验证,由于高中阶段课时特别珍贵,实验研究的时间更是非常有限,学生对于课堂提问的方法也许很有新鲜感,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投入学习,等过了一段时间,新鲜感没有了,是否还能像现在这般的参与课堂教学,不得而知。(2)学生对于课堂提问方法的适应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持久的训练过程,又需要不断地克服原先学习中对于提问的消极态度,等等,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3)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是不是每一知识点、每节课都能预设合理的课堂提问,对于理论性知识和操作性技能而言,提问又有何区别呢,但囿于精力与能力的不足,未能展开深入研究,较为遗憾。总之,如何实现课堂的合理调控,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课堂提问预设只是我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次积极尝试,针对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将逐渐完善,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建设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斌兴.名师讲述最具活力的课堂愉快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G.Ivan Hannel 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4]徐轶.改进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08-25.

[5]喻译萱.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南通小数网,2010-3-5.

[6]李华.有效课堂提问的五个关键点.新课程,2010-7.

[7]林枋,成丽娟.情境学习理论支撑下基于问题的网络学习.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转型研究 下一篇:生物教师该如何写好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