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包装”之忧

时间:2022-10-15 08:37:32

“过度包装”之忧

商品讲究包装,才能走向市场,戏曲也要包装,才能吸引观众,但是如果过度包装,则失去戏曲特质。基层剧团玩大制作,更是自讨苦吃,“自寻短见”。

多年来,戏曲舞台受到这股“包装风”的影响,讲究“大制作”,许多基层剧团为了夺奖,哪怕是发百分之五十的工资,也要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想尽办法筹钱把戏“包装”一下。眼下搞一个戏花上百万也不新鲜。过去戏曲的舞美很简炼,现在有的戏舞台上越搞越庞杂。一段时期里,“台上台”、“平台艺术”热得很,于是乎方的、长的、斜的、圆的、高的、矮的、组合式的、旋转式的、升降式的,各种平台竞相登场,有的戏光平台就要装两卡车,对此有人赞之日“有层次”、“有立体感”、“有新意”,似乎没有高台,舞台上就没层次了,就没新意了,于是不少人便苦苦地变着法去”创新”,去构造一种“新”的场面。结果花了很多的财力、人力、物力去搞包装,舞台工作人员要几十人,安装撤换时其劳累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由于舞美占去了相当大的舞台空间,导演还要绞尽脑汁去利用这些庞杂的设置,尽量让演员表演与其发生联系,否则舞美不是白设计了吗?因此,本来没有必要上平台的,也要让演员上平台。再者平台既然有了那就每一场都必须有,要遵从舞美设计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在积木堆砌的舞台上,演员上去麻烦,下来也难,穿着厚底靴,撩着长袍,眼神看台阶会“出戏”,不看台阶又要留神别摔下来,真是受罪!当然,“大制作”后还有“利益链”,大家心知肚明。

在灯光方面,传统戏缺少变化,但现在有些戏又过份强调灯光变化,舞台上五颜六色变幻频繁,犹如商店里的广告橱窗。试想,假如《三岔口》摸黑开打要按现代意识进行“包装”,是否也来个黑糊糊地追光加频闪?那又会是什么效果呢?如果《追韩信》用上~堆组合平台来表现“山又高水又深”,那演员又将如何表演?又能取得什么效果?

倒不是说一桌二椅大白光就好,但我觉得戏曲是舞台表演艺术,编导、舞美、音乐都应给演员的表演创造机会和有利条件,宜简不宜繁,写意虚实恰恰给舞台上的时空创造了自由,在非真实非具象的环境氛围中去表演真实的感觉。

演员们以虚拟的手法创造积累了许多丰富生动、独特绝妙的表现形式,让观众在无中感到有,在假中感到真,这种表演正是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根基,这种形式正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令外国人惊叹不已的绝妙之处!

我时常想,为什么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有那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久演不衰,百看不厌?而有不少新编戏顶多让人看一两次就再也不想看了?比如我团经常下乡演出的《儿孙梦》,《程咬金招亲》,观众百看不厌,而且投入成本很小。有些新编排的戏(为了夺奖)在“包装”上比传统戏华丽多了,复杂多了,舞台似乎渲染得更真实了,但演员的表演却显得单调,拿行话来说“没什么玩意”,缺乏观赏性。而且舞台灯光、舞美复杂、庞大,不堪重负。而有些传统戏虽没有什么大包装却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尤其突出表现了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像《挑滑车》这样的武功戏,《四郎探母》这样的唱功戏,《四进士》剧中的精彩念白,《跑城》剧中的优美身段等,在新编戏中几乎很难见到了,只剩下华丽的舞台美术。戏的味道淡了。

戏剧,为了夺奖的豪华包装,既不能走向市场,也很难走进普通观众的心灵。

(作者单位:常德市汉剧院)

上一篇:中日音乐教育目标社会价值与本体价值的主导地... 下一篇:关于戏曲表演借鉴话剧肢体语言理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