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 实用 实效

时间:2022-10-15 06:53:55

实践 实用 实效

【摘 要】笔者结合当前课改精神,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实效性做了一些探究,认为要从“源头”抓起,积累生活储备,促进写作的实践性;从过程着眼,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指导的实用性;从“基础”入手,坚持读写结合,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实效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137-01

由于农村地域经济的滞后和学校基础条件的薄弱以及环境条件的制约,初中作文教学仍然停留在写练、讲评之中,仅仅表现为一种教学常规或模式。笔者结合当前课改精神,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实效性做了以下探究:

一 从“源头”抓起,积累生活储备,促进写作的实践性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其中,“没话写”是第一大难题,长期以来始终困扰着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农村中学生接触大自然较方便,但其他的物质文化生活都会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就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学生带进现实生活的大课堂,带领他们赶上时代的节拍,走进文学的殿堂。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一,要注意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形式,让学生通过间接的学习来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第二,要注意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多看电视、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上网浏览、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机会,把作文引入实践,多提供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作文的机会,不再让学生闭门造车,而是让他们写真情实感;不再让学生感到作文只是演习,而是让他们享受作文实战的。

二 从过程着眼,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指导的实用性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国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而国外作文的教学过程是:取材――构思――记叙――推敲――评价,它的特点与学生的写作过程相一致,整个过程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创作个性得到良好地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作文教学的过程自然随着中心的位移而作适当的调整。作文教学的过程,不只是教师指导的过程,而是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迷津,提高作文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强化审题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命题(包括命意)能力

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也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如果学生能把握命题规律,弄清命题的内涵和外延,就能避难趋易,做到“游刃有余”。

2.强化立意训练,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不落窠臼,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这样,就可以从诸多的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克服作文空洞肤浅的毛病。

3.强化构思训练,锻炼学生谋篇布局的技能

范文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有不少可取之处,可以把它当做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但是,教师应在教这些课文之前,作好写作安排,使教者心中有数,使学者学有目标。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

4.强化评改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作文,自我反馈信息

教师要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立意、选材、结构和书写等。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地、有目标地进行修改,扭转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降低学生活动的难度,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文课的趣味性。

三 从“基础”入手,坚持读写结合,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作文知识是抽象的,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将已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授”与“受”之间,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振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现行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重视读写结合,读写训练的安排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以读导写,读写结合。

上一篇:促进小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 下一篇: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