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老虎的发生及防治探讨

时间:2022-10-15 06:45:30

小地老虎的发生及防治探讨

(1河南省洛阳市绿化监察大队,河南洛阳471000;2河南省洛阳市广场绿化中心,河南洛阳 471003)

摘 要:本文主要就河南地势条件和环境影响下的小地老虎的形态特征、习性以及发生规律和活动规律探讨其形成原因及防治方法。从而找寻最好的防治方法,适时防治,保护环境。

关键词:小地老虎;发生;适时防治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地蚕、土蚕、黑地蚕等等。据资料报道,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在河南尤以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处更为严重。

1形态特征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37~50cm,灰褐褐色,体表粗糙,有黑粒点,背中线明显,臀板黄褐色。成虫,多灰褐色,体表约20 mm, 翅展50mm,前翅有环状纹、肾形斑和剑斑,后翅灰白色,纵脉及缘线褐色,腹部背面灰色。卵扁圆形有网纹,蛹为赤褐色,有臂刺2根。

2 生活习性

小地老虎食性较杂,在园林植物中,主要为害绿地植物的幼苗、嫩茎;在农业生产中,危害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幼苗。取食幼苗时,首先咬断幼苗基部,再拖入穴中取食;取食叶片时,多于植物叶心和叶背活动取食;低龄幼虫时,全天活动,但不易被发现,3龄后则白天潜伏,夜间取食,这是防治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3 发生规律

据报道,该虫每年发生代数,随各地气候不同而异。据我们2000年观察至今,在洛阳地区,每年发生3代(4~5月、8月、9~10月3代),洛阳地区最早于3月下旬发现该虫。10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越冬。根据生产观察,第1代幼虫数量最多,危害最大,是生产上防治的重点时期。

4活动规律

①成虫羽化多在下午3时至晚10时,白天栖息于阴暗处,晚间活动以7~10时为盛。活动情况与温度有关,在适宜温度内,气温愈高,活动愈频繁,与我们进行防治有着密切关系;②成虫对黑光灯及糖醋液等有强烈趋性,是生产上防治的有利条件。③幼虫老6龄、3龄以前群集为害,3龄后分散为害,以黎明前露水多时为害最烈,5龄时即进入暴食期,是防治的重点时期。

5 影响因子

5.1 温度

无论成虫、幼虫其活动程度均与温度呈正相关系。据报道,春季傍晚气温达8时,即开始活动,而且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气温愈高,发生愈历害。

5.2 土壤温度

幼虫在土壤含水量为15%~20%时最宜为害,地表土壤温度愈大,危害愈严重,此时以颗粒剂或毒饵诱杀效果最好。

5.3 土壤

不同的土壤质地,该虫的发生危害程度不同。据观察发现,以沙壤土、粘壤土质发生较多,而沙土地则发生较少。

5.4 环境

由于该虫食性较杂,在危害园林植物的同时,亦取食其它植物。所以,园林植物周围杂草较多时,更利于该虫的发生。

6 防治

6.1 清除虫源

及时清除苗床及圃地周围杂草,以减少虫源,控制该虫的发生。

6.2 人工挖除幼虫

可在被咬断苗木附近土壤中或苗木基部人工检查,发现幼虫及时清除。

6.3 诱杀成虫

(1)成虫有强烈趋化性,可于成虫羽化盛期,用糖、醋、酒混合液诱杀;而且,成虫数量代表着下一代幼虫发生程度,可以诱杀成虫的数量作为虫情预测预报的基础;(2)成虫具有趋光性,一定范围内可以黑光灯诱杀成虫。

6.4化学防治

(1)杀虫植物颗粒剂诱杀幼虫幼虫活动盛期,可用幼嫩的杂草10份与2.5%的敌百虫粉剂1份配制成毒饵,于傍晚撒施于地面,诱杀3龄以上幼虫;(2)危害盛期,应掌握防治适期, 在幼虫3龄以后即进入危害期,应重点防治。根据该虫活动规律,下午或傍晚以喷雾防治或喷粉防治最为有效。据观察,只要防治适期,一般具胃毒、触杀等功效的杀虫剂都能有效防除该虫。

参考文献

1 迟德富.城市绿地植物虫害及其防治[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 马安宁等.杀虫植物颗粒剂对地老虎诱杀效果初报[J].植物保护,2003(1)

上一篇:优良杏品种太平红杏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下一篇:湄潭县黄柏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