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小说对普通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

时间:2022-10-15 05:53:36

论萧红小说对普通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

摘 要 萧红在短篇小说《后花园》中通过聚焦磨倌冯二成子生命意识演变的全过程来探寻普通人的生存意义。在其另外的重要作品《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中也时常流露出作家对小人物生存状态深切的关怀与忧虑。对普通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可看作是萧红文学创作一以贯之的主题和永恒追求。

关键词 萧红 《后花园》 普通个体生命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在萧红众多的作品中,短篇小说《后花园》犹如一首精致的小诗,将遥远边地乡村一个普通磨倌冯二成子平淡无奇的一生娓娓道来。我们知道,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了一个与冯二成子类似的磨倌形象冯歪嘴子,那么,是什么使萧红选择在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中先后两次对磨倌的故事一写再写?两个磨倌形象有何联系与不同,他们分别寄予了作家怎样的写作诉求?本文拟以对《后花园》进行文本细读来分析萧红文学创作的追求所在。

首先,笔者将通过分析主人公冯二成子生命意识的演变过程来探讨文本的主题意蕴。作者开篇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后花园五六月间热闹非凡的景象,以此衬托出磨坊的冷清、黑暗。磨坊里的磨倌“三十多岁了,尚未结过婚,可是他的头发白了许多,牙齿脱落了好几个,看起来像是个青年的老头。”磨倌没有记忆,也从不与人交往,他一刻不停地打梆子、打筛罗,每天的生活都一个样。此时的磨倌处于一种“非人”状态,他只知麻木劳作,作为人的生命意识陷入长久的死寂之中。

磨倌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听到邻居女儿的笑声为契机。首先是感知时间。从“有一天下雨了”开始文本中多次出现带有时间标志的语句:“怎么像第一天那边住着人”、“这一天,他实在睡不着”等,表明冯二成子时间意识的复活。然后是回归日常生活。雨夜第二天磨倌与邻居女儿井边相遇,他开始恢复与人的交往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感受,除了笑声,“刷锅,劈柴发火的声音,件件样样都听得清晰。而后,吃早饭的声音他都感觉到了”。磨倌往昔的回忆也逐渐复活,他想起自己的母亲和更遥远的小时候,记忆里的痛苦与欢乐如此鲜活,仿佛历历在目。

接下来是情感复苏。邻居女儿的笑声让磨倌内心慌乱,她“那向日葵似的大眼睛,似笑非笑的样子”使冯二成子“一想起来就无缘无故地心跳”。“她的嘴是红的,她的眼睛是黑的,她的周身发着光辉,带着吸力”,他彻底爱上了她,因为爱内心涌动着自卑,“他怕了,低了头不敢再看”,“眼睛充满了亮晶晶的眼泪,他的心中起了一阵莫名其妙的悲哀”。他被这份不可能实现的爱情折磨得内心发狂,“害了相思病,脸色发白,眼圈发紫,茶也不想吃,饭也咽不下”。

从此处开始作者的笔触急转直下,邻家女儿并不知晓磨倌对她的爱情,很快出嫁了,不久被冯二成子当作近亲一般的赵老太太也搬走了。情感的打击接踵而至,此时磨倌内心的情感由单纯的痛苦变为对生活的愤怒。在送赵老太太回来的路上,作者写到了冯二成子内心的许多愤慨与困惑。他说:“人活着为什么要分别?既然永远分别,当初又何必认识!”他用眼光批评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人:“你们都白活了”,“你们要吃的吃不到嘴,要穿的穿不上身,你们为了什么这么活着,活得那么起劲!”这既是冯二成子的愤慨,也是萧红的愤慨,这是萧红借磨倌的心和口发出的对普通人生存意义的思考与追问。这些“赶车的人、拉马的人”与当初的磨倌一样,他们的生命在每天单调重复的劳作中耗损,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生活的出路。

磨倌第二次精神转变的契机是与老王寡妇的交谈与结合,由愤慨与困惑变为真正的平静。普通人中从来不乏细致的观察者,他们早已窥破人生的玄机,比如王寡妇,她说:“人活着就是这么的,有孩子的为孩子忙,有老婆的为老婆忙……”,这种具有宿命感的言辞正是她体悟生命真谛的明证。与王寡妇交谈,冯二成子的内心得到一种真正的平静,平静之余,更有一种朴实无华的温馨与感动。这是两个穷苦人彼此之间的耳鬓厮磨与惺惺相惜,这与磨倌之前对邻家姑娘犹如一般的单恋所产生的情感冲击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感情更真实、纯粹。后来他们结合了,这种结合“庄严的很”,“因为百感交集,彼此哭了一遍”。正是因为体悟了生存的意义,找寻到了内心真正的归宿,所以才会百感交集,潸然泪下,所以在这之后即使经历了妻死子亡的痛苦,磨倌也依然能够平平静静地活下去。

人活在世上,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是常态;普通人虽然命运卑微,但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七情六欲,他们的生活也不乏温馨与感动。后花园中那些并不名贵的花花草草,虽无人问津,却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焕发出耀眼的生命力。普通人正像这些花草一样,虽然微不足道,也应充满韧性地活着,品尝人生个中甘苦滋味,或热闹、或平静地活下去。这也许就是文本所要表达的一种意义所在。

《后花园》属于萧红后期的作品,如果说作家以前的创作更偏重“直觉”,那么在《后花园》中,萧红更有自己想要表达的某种哲理意义。与此同时,在小说艺术层面作家也进行了自觉探讨。通过对文本艺术层面的分析,能够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后花园》没有复杂的情节,整体呈现散文化风格。小说语言简洁稚拙,叙述凝练节制,所传达出的情感却异常充沛,意蕴悠长。小说中对于人物情感与心理的描写常常点到即止,从不多加渲染铺陈。如小说结尾写到磨倌妻死子亡时只用了两个代表时间的句子一笔带过,没有多余交待,也没有任何情感抒发与价值评判。后花园依旧春华秋实,磨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他的筛罗、摇他的风车,平平静静地活着,然而每读到此,一种浓重的悲凉感却油然而生。萧红语言的描绘大于抒情,这种克制情感的客观的描绘,仿佛无一字写情却又字字皆情,愈是轻描淡写,愈衬托出伤痛的深不见底、无法言说。

《后花园》在叙述上采用了儿童、成人、说书人等多重视角。文本开篇采用儿童视角描绘后花园景象,如此笔调之下,后花园中万物皆具灵性,文本显示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与无限回味的童真童趣。文本在讲述磨倌的故事时则从儿童视角自然过渡到成人叙述,还出现一种类似说书人的议论性语句:“读者们,你们读到这里,一定以为……其实不然的……”,“世界上竟有这样谦卑的人,他爱了她,他又怕自己的身分太低,怕毁坏了她……”。采用说书人视角,隐含作者有意显现直接抒发议论,干预读者阅读,这样的处理有利于作者表现某种意义,刻意抽离出文本,更彰显出叙述上的超然。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的感悟 下一篇: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细菌学检测及药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