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土司古邑的敖溪“高矮人舞”

时间:2022-10-15 03:38:54

“高矮人舞”是流传于余庆县敖溪古镇(余庆土司所在地)一带欢庆丰收的娱乐舞蹈,起源于与黔北傩戏有关的“矮人舞”。收获季节,劳动闲暇的人们利用田间地头、堂屋院坝表演“矮人舞”,小伙子们用泥巴在肚皮上画出脸谱,再把背篼或竹篓罩在头上盖住上半身和手,形成“小矮人”。“小矮人”模样滑稽、表演风趣、动作诙谐、言词动人,深受百姓喜爱。

由于受土司文化的影响,“矮人舞”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良中被注入了新的表演形式、思想感情和精神象征,将“竹竿人”“扁担人”和“扫把人”三种人融入进来,最终形成“高矮人舞”。

黔北民间传说,在万物生长时代,世间有三种人,一种是住在天上的“竹竿人”,个子比较高;一种是勤劳善良,劳作于大地上“扁担人”;还有一种是“扫把人”,也就是勇敢而执著地生活在地下的“小矮人”。

三种人原本和谐相处,生活条件的不公使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拉大,“竹竿人”瞧不起“小矮人”,“小矮人”嫉妒“竹竿人”,“小矮人”受到歧视后内心很不满,而“扁担人”为了社会的和谐便有了联姻的想法,在他的努力说和下,“小矮人”和“竹竿人”最终喜结良缘,大家和平共处。

在舞蹈角色的形象塑造上,“扫把人”继承和发扬了“矮人舞”形象,脸谱画在表演者的肚子上,将衣领部分穿在腰上,用竹竿或者是小竹篾支撑到矮人的衣袖里面,固定在胯部,形成矮人双手。表演时,“矮人”通过收腹使“脸”上下左右起伏扭动,表现出滑稽可掬的各种表情,又通过扭腰表现矮人走路步履蹒跚的憨态模样;而竹竿人形象与“矮人”形象截然不同,由两个演员扮演,长裙是表演道具,一个身强力壮的男演员躲在裙摆下托举另一演员在其肩上完成表演。高人的长裙一般是红色,象征喜庆;扁担人则头戴大头面具,体现扁担人的敦厚老实,手持扇子表现出扁担人日子的悠闲自在和潇洒倜傥。

敖溪“高矮人舞”是在田间庭院表演的民间自娱性舞蹈,明清时期即已出现,清末民国时期颇为盛行,其形象设计作为民间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其舞蹈源自民间劳作,生活气息浓厚,动作流畅奔放,表演风趣幽默,表达方式生动直接、富有感染力,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观赏价值。

2007年5月,敖溪“高矮人舞”被列入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者系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唯睿)

上一篇:从故事创编中反思如何提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领导破坏环境“终身追责”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