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护理经验探讨

时间:2022-10-15 03:11:26

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护理经验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26例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在内的脑卒中引起的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23例完全恢复自理,占18.3%;50例借助工具行走,占39.7%;26例搀扶行走,占20.6%;15例肌力得到改善,占11.9%;12例效果不明显占9.5%。结论 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进行肢体康复的护理,能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对于患者重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脑血管病;偏瘫;肢体康复;护理

作者单位:471003 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 脑血管病治愈率低,致残率和死亡率高,偏瘫是其严重后遗症。对偏瘫患者肢体进行早期有效的康复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防止永久性残废的发生。本文就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护理经验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包括脑梗死与脑出血在内的脑卒中引起的偏瘫患者126例,其中60例为完全性瘫痪,66例为不完全性瘫痪,男82例,女44例,年龄45~88岁,平均62.3岁。

1.2 护理方法

1.2.1 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初发病时应让患者尽量保持功能位置。如肩部外展、内旋,屈肘,肘部垫功能枕维持外旋。腿部外侧放置功能垫,以防下肢外展外旋。足部用足托板使足与床尾成直角,以防足下垂或内翻。

1.2.2 减少患侧肢体受压 间歇性解除患肢压迫,恢复患肢血液供应是偏瘫患者预防压疮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在病情允许时每1~2 h翻身一次,夜间不超过3 h,建立床头翻身时间登记卡。翻身前后均应置患肢于功能位。在压疮好发部位涂抹凡士林,可缓解局部垂直压力,减少皮肤损伤。

1.2.3 进行肢体活动 ①开始时间: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应在病情稳定、不妨碍治疗时,及早开始锻炼,越早效果越好,这是肢体康复的关键。一般情况下,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在发病后第2天开始进行被动活动;出血性脑血管病应待患者意识清楚后进行主动活动。手术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被动和主动地进行肩关节屈曲、外展、上举运动,肘关节伸展运动,前臂后旋运动,腕关节和手指充分伸展运动,患肢负重及控制训练和平衡力的训练,内收肌训练;指导患者锻炼屈膝、伸膝功能,锻炼胫前肌群肌力及协调性。②活动原则: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床上与床下相结合,健侧与患侧相结合,语言与肢体相结合。活动前先实施肢体按摩,以激发肢体活动功能。早期先做被动活动,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即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活动。不能主动活动者,可在家属帮助下进行被动活动。对于卧床患者,进行床上良好的摆放,床上活动训练和姿势张力正常化训练。上肢多锻炼伸肌,下肢多锻炼屈肌,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由床上逐渐过渡到床下,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及时进行语言障碍训练,并配合肢体训练,循序渐进,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训练次数与时间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活动中应注意安全,严防意外发生。

1.2.4 适时步行锻炼 步行康复是自理的关键,也是康复过程质的一个飞跃。随着病情好转,应适时进行站立、行走锻炼,量力而行,时时有人陪伴,以防意外。

1.2.5 心理护理[1] 肢体功能锻炼因患肢肌张力过高、平衡失调等因素而较困难,因此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患者意志力锻炼。由主管护士采用心理学沟通的方法,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告诉患者许多症状和体征是可以得到改善,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以免影响大脑功能的恢复。家属应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积极关心照顾患者,增强患者恢复生活能力的责任感。对于孤僻,社交、兴趣等缺乏者可采用开导疗法、移情疗法、音乐疗法等,有针对性的进行行为、社交、兴趣等方面的培训,鼓励患者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与认识,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引导患者将病情好转与坚持功能锻炼联系起来,督促培养按时功能锻炼的习惯,增强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端正治疗态度,从而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锻炼。

1.2.6 理疗 ①频普照射:2次/d,按肢体穴位照射,每次每穴30 min,注意距离在25~30 cm之间,防烫伤。②针灸配合患肢运动[2]:按肢体穴位针刺,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内关等,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以上诸穴可交替针刺,同时配合患肢的运动,可促进患肢的气血运行,激发其营养机能,防止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变形,同时运动可牵引、伸张瘫痪的肌肉,保持关节和韧带的正常伸展活动。③电针疗法: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高热等情况,予针刺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辅以低频低强度电刺激,一般为50 Hz,强度以能见到肌肉跳动但不引起患者烦躁为宜,持续20~30 min,1次/d,14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2.7 出院随访和指导 通过对出院患者定期进行出院随访,并指导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进行家庭康复训练,以保证家庭康复训练持续有效实施,以提高患者的自我训练意识。

2 结果

取得显著效果,23例完全恢复自理,占18.3%;50例能借助工具行走,占39.7%;26例搀扶行走,占20.6%;15例肌力得到改善,占11.9%;12例效果不明显占9.5%。

3 讨论

进行肢体康复护理对于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肢体恢复具有明显的效果,护理人员通过使患者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减少患侧肢体受压,进行肢体活动,适时步行锻炼,适当的给以心理护理,以及运用理疗等手法促进患者康复,进行出院随访和指导争取全面康复。它对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对于患者重返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应该仅仅是短期工作,应该让康复工作从医院向家庭过渡[3]。同时,它也体现出护理工作的价值,并会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4]的进一步开展而不断深入。

参 考 文 献

[1] 夏卫民,胡艳秋.心理康复早期介人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 8423 844.

[2] 周爽,张秋娟,方邦江,等.针灸治疗脑出血的机理研究探要.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26.

[3] 胡永善.建立康复医学总体网络.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316319.

[4] 汪振霞.浅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8283.

上一篇: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综合护理 下一篇:VSD负压封闭引流在骨科的应用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