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国际化生存和民族创新之道

时间:2022-10-15 03:03:45

中关村:国际化生存和民族创新之道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今天的“一区七园”,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见证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起步与腾飞;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关村正在经历脱胎换骨的“国际化”历程;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关村又是民族创新的核心地带

说到中关村最为人关注的深刻变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面的数据:

园区承接的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25%,“973”项目占全国的36%。截至目前,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达到9项。

据不完全统计,企业拥有国际标准9项、国家标准98项、行业标准114项,中关村平均每100家企业中就有13家参与了各类标准的制定工作。

以联想集团适时跨国并购和一批企业到海外上市为标志,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初见端倪,其中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有13家,超过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大陆公司总数的一半。

而这样的信息,实际上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中关村,“国际化”和“民族创新”如何并驾齐驱?中关村,“国际化”的道路中,如何真正实现民族创新的目标,提高中国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中关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把握方向,成为一个民族科技走向国际市场的领头兵?

国际化环境与民族科技创新

国际化和民族创新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很多人的理解是,既然走出去,就是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站住了脚,就是民族企业的成功。其实不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的神经末梢已经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因而有人说,“如今在地球上,不受全球市场影响的地域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在这样的全球市场形势下,我们虽然看到民族自主创新的力量不断增强,但是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仍然在不断扩大;由于这样的市场趋势,很多企业所谓的“国际化”路线,仍然只是为跨国企业的产品提供制造、服务,或者是消化其的业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市场趋势,除了少数拥有绝对市场优势、掌握自主产权的企业之外,中小企业越来越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越来越缺少赖以生存发展的原动力。这样的循环一旦形成,尽管不少企业在扩大规模,市场产品在不断丰富,但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却可能越来越严重,经济表面越繁荣,创新能力却可能越弱,民族科技创新反而越来越失去向心力。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少数发达国家已在我国形成了对技术的控制和垄断,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呈逐年递增之势,平均增幅为20%。但在迄今为止的18万余件发明专利申请中,来自国外的申请占了87.8%;对我国“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数字电视、光通信等技术领域的分析,国外专利申请的比例更是占了85%以上。

杨振宁先生说过:“高技术战场是中国跨越发达国家的主战场,也是最后的战场”。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国际化路线和民族创新之间的关系。因此,民族科技创新,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着重要的政治及战略意义。所以,中关村,作为民族科技创新的桥头堡及科技发展的“国际化”龙头阵地,如何作为?无疑将给全国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民族品牌叫响国际舞台

在国际化的市场趋势下,如何重点引导和扶持民族科技创新?中关村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首先,依靠自主创新,打破本土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局面。8月16日,由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百家专利机构进中关村园区与千家企业对接――“百千对接工程”正式启动。记者在启动仪式上了解到,北京是全国专利服务机构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共有专利机构136家,约占全国专利机构总数近1/4;具有专利执业资格的专利人多达1665人,约占全国人总数1/3强。其中,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过去十几年,其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是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这里吸引了众多以留学人员为主体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汇集了超过1700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出了一批高端科技项目,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加上中关村涌现出大批在核心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旗舰”。这些企业凭借核心专利参与创制国家和国际标准,并与跨国公司争夺行业发展的话语权。“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企业通过实行专利战略、标准战略开始进入产业竞争的高端领域。

例如,如中星微电子公司的星光系列多媒体芯片打入海外市场,占领了同类产品世界市场份额的60%;曙光公司研制出11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10万亿次以上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大唐移动的TD-SCDMA标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成为世界三大3G标准之一,该标准的实施不仅产业带动效应巨大,也为国家信息安全和国防通信开辟出新的通路,使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掌握了话语权。

其次,在走出去和国际化的大趋势中,以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和技术跨越。

2003年,京东方集团通过收购韩国现代公司TFT-LCD显示屏全部业务,获得超过2000项TFT-LCD显示相关专利,将整套研发和生产体系向我国转移。此后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原有的3.5代线向5代线的升级,逐渐形成了我国光电显示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2004年底,联想集团整体并购IBM的PC业务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计算机公司。企业通过购买、兼并或合作,将其他机构的创新成果转化为自己的“内源知识”。

第三、加强企业市场联合,在相关管理机构引导下、有意识地打造民族品牌,塑造技术之外的“文化”形象。最为成功的市场运作例子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了“V815”民族品牌推广委员会,联想、方正、紫光等上百家民族品牌推出各自的经典产品,并都命名为“V815”系列产品。其中包括华旗爱国者V815系列数码相机,这也是全球第一台具有内容保真和版权保护的数字水印数码相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中星微“星光中国芯”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联想集团的联想笔记本电脑、紫光集团的紫光扫描仪芯片等等,这些产品均已达到世界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这不仅是一次民族品牌的联盟,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联盟。

中关村:如何走得更远

“如何加大我们的竞争力,就是创新,不断地创新。”目前我国在通讯技术、集成电路、信息平台软硬件等高科技领域,都有着极为快速的进展,中国经济的飞跃成长,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但是从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看,高成长率的背后是否有扎实的技术与创新含量,是未来必须关切的重点。中关村能否在下一轮的竞争中,始终占据领先地位,并且担当重任,为民族科技创新作出典范,还要看下一步的动作:

――加大设计、创新投入,重点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目前,尤其是小型企业在中关村发展仍然步履艰难,成本、投入,以及形成核心竞争力都比以往门槛更高。而观察美国硅谷,能够始终保持活力正是因为有竞争力、有创造性的中小企业不断成长。中关村要全面提高竞争力、扩大自己的“底盘”,必须增加投入,扶持成长中的企业,重点扶持民族自主品牌。

――机制体制方面需要深层次的创新。目前,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本市场不完备,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没有全面形成;知识产权创造、使用和保护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产权明晰、激励有效的企业产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新型产学研结合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中关村要打造整体的民族品牌形象,还需要在制度方面作出更多、更有力的创新。

――进行民族文化形象的打造。目前中关村已经初步形成了“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理念、并且已经成为首都吸收大批归国留学人员和高素质人才就业的重要区域,这些都是中关村成为民族科技创新“标志”的最好例证。而在未来,中关村如何找到“国际化”和“民族品牌”的契合点,做出企业市场的整体创意,推出丰富的既有国际科技竞争力,又凸显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当是下一步中关村所要寻求的重点。

上一篇: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呼和浩特工业核心区 下一篇:耕耘邵东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