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音乐策略,提高审美情趣

时间:2022-10-15 02:29:15

讲究音乐策略,提高审美情趣

摘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本文从创设激趣情境、引导理解乐曲内蕴、注重音乐实践、挖掘音乐音律等方面探究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从而达到“心灵”音乐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教学 审美情趣 策略 培养

《音乐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育目标指出:“(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人类变得充满爱心。”这就为音乐教育展示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创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为音乐工作者指明了教学方向。

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激趣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心理学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激趣情境,诸如新颖的导入、煽情的演唱、多媒体平台教学、卡拉OK式的音乐实践等等,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可持续发展的情感基础,永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教唱歌曲《妈妈的吻》时,我利用学校室内舞台上课,运用多媒体平台和卡拉OK的演唱形式教学。我请一位同学用卡拉OK形式演唱大家熟悉、喜爱的流行歌曲《我想有个家》,台上同学的动情演唱牵动着台下同学的心,有的跟着旋律和唱,有的挥起双臂互动,整个课堂激情热烈、精彩连连。接下来我说:“刚才同学演唱的流行歌曲,诉说了一位流浪在外的孩子期盼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今天我们以一样的形式学习另一首流行歌曲,表达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母亲的敬爱敬畏之情。”然后,我用多媒体平台缓缓地展现出一个画面: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间小木屋,几只唧唧的小燕子,一位孤单的母亲在举目远眺,仿佛在寻找什么似的,神情显得十分忧伤,其色调清新、质朴,情感忧伤却未失却积极向上。忽然间,一个充满情感的声音从天而降,仿佛远远近近,意境至深。学生如临其境,细细体会到作品的意境,聆听到母亲那颗孤独和颤动的心灵,怡情悦心,产生了对母亲的敬爱敬畏之情。

二、引导理解乐曲内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作品内涵丰富,往往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锤炼或修辞手法,渗透作者的内心世界或思想感情,学生极不容易理解。特别是一些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缺少历史的渊源、作家作品的背景或时空限制,如果仅拘泥于乐曲的表面文字,肤浅地理解或变相扭曲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就会产生低级的趣味、别扭的情调。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拥有丰富的音乐素质与高尚的修养,具有生动的作品剖析能力,抓住学生灰暗而片面的理解,给学生释疑解难,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在歌唱或聆听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这样才能体现音乐的审美情趣和价值。

例如学习歌曲《东方之珠》时,听到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曲调,学生们兴趣大增,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唱了起来:“小河弯弯向东流……”不料唱到“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时,歌声竟一下子变得零零落落,个别同学还偷偷窃笑。此时,我明白了,这些半大孩子想入非非了。我不得不停止了歌唱,引导他们了解香港的历史渊源,指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体现了祖国的强大,乐曲中“爱人”、“风采”、“浪漫”等,运用拟人化手法,含蓄而富于诗意,生动描绘了香港的“特殊”,形象表达了人们对香港的眷恋之情。繁荣而美丽的香港,谁人不眷恋呢?你们长大后不是要把祖国建设得像香港这样繁荣富强吗?……同学们听后,豁然开朗,神情严肃,歌声再次响起:“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在那略显稚嫩的声音里,同学们表现出一种委婉、颂扬、向往之美。

三、注重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但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教师太注重备教学模式、备如何来解释音乐,用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精力多放在文字讲解分析上,而忽视了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感到音乐是“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式,是导致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给音乐重新定位,重新认识音乐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课内课外的音乐教学要结合起来,指导或带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我口唱我心”,探究音乐,体验音乐,学生发现音乐美、认识音乐美、品味音乐美的能力也就会得到提高。

例如,2012年学校举办国庆文艺汇演,我任教的班级有一个班女学生要表演民族舞蹈《苗岭的早晨》,要求我指导排练。为了筹备这个节目,我把该班的课内音乐教学搬到了学校室内舞台室上。在学习和欣赏民族歌舞时,我播放苗族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和歌舞的录像片段,让学生了解苗族风土人情,体会苗族歌舞的意蕴。然后师生互动,同学们借助多媒体去剪裁舞蹈、编排舞蹈。经过三个文娱课的努力,同学们编排好了舞蹈。接着,女学生开始排练。两个星期过后,该班同学请我到舞台室观看女学生的舞蹈表演,只见乐曲《苗岭的早晨》随着电脑动画展现出一幅美丽的苗岭晨景图: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远处,群山绵延,一条小溪在山谷中静静流淌。近处,小树林里小鸟叽叽喳喳地唱起了歌,几位服装鲜艳的苗族小姑娘正去山上干活,一边唱歌,一边舞蹈。在这个欢快、明丽的背景下,表演的女学生倾情舞蹈,舞姿轻盈,如行云流水。台下的同学喝彩声、掌声时时响起,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不用说,该班的舞蹈获得了学校国庆文艺汇演一等奖。可见,提供给学生音乐实践舞台,让他们探究音乐,演绎他们精彩的音乐天地,体验成功的乐趣,感悟音乐的美妙境界,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就会水到渠成。

四、挖掘音乐音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礼乐并重,素有“礼乐教化系天下之根本”、“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精辟论述。事实证明:对人心灵美的塑造,音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如贺绿汀所说的:“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它既没有政治课那样系统地讲理论,也没有数学课那样对逻辑概念的推理,而是根据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音乐本身的情感音律,通过教师的动情演唱,或创设煽情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心灵颤动,或喜或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高尚的人格,提高音乐审美情趣。

如在教唱《念故乡》这首歌时,我首先动情地朗诵李白的《静夜思》,激发学生的情感,紧接着怀着思念、忧伤之情,我动情地演唱歌曲《念故乡》。此时,教室上空弥漫着伤感、思念的音律,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听着,教室里安静极了。唱到合唱部分“故乡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音乐的忧伤之美打动了学生的心,个别同学还隐约地发出酸楚的呜咽声。可见,音乐的情感煽情是其他科目所不能比拟的,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的旋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音乐教育是以“心”为核心的教育,即塑造学生美好高尚的心灵。正如柏拉图所说:“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心灵用音乐。”因此,音乐教师必须重视“心灵音乐”的教学,发挥音乐教学的机智,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能使学生的心灵高尚纯洁。

参考文献

[1]《音乐新课程标准》。

[2]周洁嫦 邬德光 《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

上一篇:浅析母语对高职学生英语口语的负迁移影响 下一篇:农村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