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15 02:17:07

简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黑龙江省望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52100)一、选地玉米是适应性较强的大田作物,对土壤条件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由于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在整个生育过程中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水分较多,而且耐涝性较弱。因此,要使玉米优质、高产、稳产,对土壤也有一定的要求。土层要耕层深厚、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要高。高产玉米土壤养分分析结果表明,耕层有机质含量要在1.5%~2%速效氮要在0.08%,速效磷含量60毫克/千克,速效钾含量80毫克/千克以上。土壤结构良好,土质疏松,透气性能好。适合玉米生长的土壤PH范围为5~8,但最为适宜为6.5~7。二、整地玉米具有庞大的根系,要求深耕整地,疏通空气,结合增施有机肥,减轻雨水径流,增加土壤水分渗透量,加强土壤保水性,有利于玉米生长,提高抗旱能力,防止倒伏。从大面积生产看,耕层由19~21厘米逐渐加深到23~24厘米,可以显著增产。整地要精细,最好要秋翻秋整地,秋耕后立即耙压,达到播种状态。秋翻春整地的在早春化冻5~7厘米时及时起垄,顶浆起垄。一般要求达到地面平整、土块细碎,没有大土块架空现象,上松下实。三、选用良种玉米品种分地方品种和杂交品种两大类型。地方品种单产一般比杂交种品种低.但适应性好,种子繁殖程序简单,目前在栽培水平较低的地区仍有一定栽植面积。因此大面积种植主要是以杂交品种为主。杂交品种具有增产潜力大,推广杂交玉米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途径。但是,选用杂交种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的气候和生产条件的优良玉米品种。在保证玉米正常成熟情况下,应当选择生育期稍长的玉米品种;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应种植喜肥抗病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在丘陵、山区或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应选择耐旱、耐涝、耐寒、耐瘠及抗逆性强的优良玉米品种。即应选苗期长势旺、后期灌浆快、丰产性能好的早中熟优良玉米品种;套种玉米应选苗期耐阴、中后期生长旺盛、干产性能好的优良玉米品种。总之,选择优良玉米品种有利于玉米均衡高产、稳产。甜、糯鲜食玉米的品种选用,除注意品种的丰产性和品质性状外.还应注意品种籽粒的颜色,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如果作鲜食上市的,甜玉米一般要选用甜度较高、口感好、清甜爽脆、果皮薄的品种,糯玉米应选用糯性好、香味纯正、质地柔嫩、皮簿的品种,同时都要求果穗大小均匀一致、结实饱满、排列整齐、籽粒深、出籽率高、产量高。所选品种还应具有较强抗病虫害的性能及抗倒伏性能。为保证甜、糯等特用玉米各自的食用品质,不同特用玉米之间以及特用玉米与其他类型玉米之间(包括不同类型的甜玉米之间)都必须隔离种植。四、合理密植玉米与稻、麦、大豆等分枝作物具有明显的不同,玉米是靠主茎成穗的大田作物。合理密植能保证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能充分利用光能、CO2、水分和矿物养分,同时能使个体与群体生长协调,发育良好,这也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要依据品种特征特性、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施肥水平、播种季节和收获目的等条件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来说,植株较矮,生育期短,叶片直立的优良玉米品种适密植栽培,反之宜稀植栽培;另外在耕层深厚,土壤肥力高,施肥管理水平高的地块适合密植栽培,反之宜稀植栽培。春玉米品种生长期长,叶片数多,宜稀植栽培。作为青储就适合密植栽培,相反就稀植栽培。五、病虫害防治1 玉米小斑病:一般7月份的降雨量大小和小斑病的发病程度呈正相关,当病株率达70%时,病叶率才开始自下而上的发展;降雨早,病株率上升早;反之就晚。在病株率70%、病叶率20%时,若遇见中到大雨后,15天左右暴发。当病株率100%、病叶率30%时,又遇连阴雨天气,就要进行防治。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叶集中销毁;喷洒50%多菌灵或70%托布津500倍液,或代森锰锌800倍液等。2 玉米大斑病:选择当地主栽品种和长势好的玉米田,采取五点取样,检查每点的病株数、单株叶片数和严重度。一般病株率达100%、病叶率30%时,有降雨过程,即可进行防治。可喷洒12%绿乳铜等。3 玉米圆斑病:选择抗病品种,采取五点取样,每点查10株,检查病株率和单株病叶数。一般在抽果穗吐丝盛期喷药防治,用25%粉锈宁500~800倍液。4 玉米黑粉病:发现病瘤要及时割除。5 玉米病毒病:有玉米粗缩和矮花叶病(花叶条纹病),该病毒是由灰飞虱和蚜虫传播的,而田间的灰飞虱、蚜虫的多少与田间杂草的多少密切相关,而灰飞虱、蚜虫带毒的多少又与小麦丛矮病发生轻重有相关关系,所以可依据小麦丛矮病发生程度来判断玉米病毒病的发生程度。在防治上主要是消灭杂草和防虫来预防玉米病毒病的严重发生。在田间调查中,发现可疑病株,应立即拔除,并喷杀毒剂控制,如5%菌毒清等。6 玉米螟:注意田间卵孵化差度和幼虫危害情况,并抓住关键时期,对第一代玉米螟进行撒颗粒剂防治。可用Bt乳剂制成颗粒剂或用白僵菌颗粒剂等撒入玉米大喇叭口内,杀死初孵幼虫。

上一篇: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