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家乡风俗体验文化魅力

时间:2022-10-15 02:07:01

记录家乡风俗体验文化魅力

东北“二人转”的风趣,钱塘江“观潮”的盛事,西北秦韵之腔的高亢,西南“泼水节”的浪漫……真可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难怪南朝梁萧纲也感叹道:“九土区分,四民殊俗”。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让我们一起走近名家所写的风俗的名篇当中,去一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一、写出节日精彩,凸显风俗人情。

【精彩段落】如山牧《过年》中的一段文字:

杀猪也是一门手艺,不像杀鸡,除了我这心慈面软的人之外,谁都能杀得死。况且杀猪又需要几件专用工具,如猪通,一根长长的铁棍,把猪杀死后,从刀口把它去,把皮肉之间通出缝来,以便能吹进气去,吹得鼓鼓的,好褪毛方便。猪刮──用铁片做成的专门用来刮毛的东西。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得有一把长长的锋利的杀猪刀。我十九叔便有那样的一把刀,是他费了很大的劲淘来的一把枪刺。这把刀他一般的时候是不拿出来的,更谈不上借给别人用了,即使在他给杀猪的时候,除了刺猪喉咙的那一刀之外,也一概不用那把刀。

每到年根的时候,十九叔便成了红人,本屯的、外屯的都排着号请他。那时还不像现在,求人做到什么都需要拿点“币子”,也就是饱吃饱喝一顿,再给十九叔三五斤现杀猪肉拎回去。

在乡村,杀一头猪也相当于办一次“事情”,因此,也就要将各家各户的当家人请去,虽然只有酸菜炖猪肉、血肠一个菜,外加上几斤白烧酒,个个喝得老脸通红,吆五喝六,也甚是豪爽,透出一股乡风野骨。

(选自《文学月刊》2012年第2期)

【赏析借鉴】

节日承载着文化,更有太多的风俗和讲究。作家山牧在文段中记叙了童年家乡过年杀猪的风俗:杀猪专用工具、排号杀猪和报酬以及杀猪后请客喝酒,反映出当地民风的淳朴、豪爽与厚道,更表现了人们对最重要的节日——年的重视。

二、走进当地婚丧,把握风俗礼节。

【精彩段落】如汪曾祺《受戒》中的一段文字:

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男人她偷偷地看过,人很敦厚,也不难看,家道也殷实,她满意。已经下过小定,日子还没有定下来。她这两年,很少出房门,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她可又嫌娘出的样子太老了。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可把娘难住了。最后是喜鹊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

这人是谁?是明子。明子念“上孟下孟”的时候,不知怎么得了半套《芥子园》,他喜欢得很。到了荸荠庵,他还常翻出来看,有时还把旧帐簿子翻过来,照着描。小英子说:“他会画!画得跟活的一样!”

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和尚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了不得:“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就可以乱孱!”——所谓“乱孱”是绣花的一种针法:绣了第一层,第二层的针脚第一层的针缝,这样颜色就可由深到淡,不露痕迹,不像娘那一代绣的花是平针,深浅之间,界限分明,一道一道的。

(选自《山东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8期)

【赏析借鉴】

婚丧嫁娶也是最能表现当地的风俗礼节。著名作家汪曾祺在文段中描写了庵赵庄的风俗:嫁闺女,陪嫁妆,剪纸绣花等。正是由于庵赵庄的剪纸绣花的习俗给小英子和明子提供了恋爱的契机,推动了他们的爱情迅速

升温。

三、抓住本地“大事”,展示独特风俗。

【精彩段落】 如李汉荣的《一个古老村庄消失的前夜》一文中有这样的段落:

每过些年总要淘一次井。淘井,就是给井洗澡,对井底、井壁、井口、井台来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维修。淘井这一天,是村庄的盛大节日,大人喜悦,孩子欢笑,连村庄的狗也受了感染似的跟着人们四处撒欢。淤泥、瓦片捞上来了,云娃妈的发卡、喜娃婆的手镯、李三叔的旱烟锅捞上来了……井台上不时传来一阵笑声或惊呼。有人就说,这井可是个好管家啊,贵重的物件、小孩偷偷扔下去的瓦片,它都好好保管着。接着,又捞出几枚清朝的铜钱、几个民国的银圆,那是先人挑水时不小心从衣兜里掉下去的,以往淘井没淘到底,遗留了下来。人们就想象那弯腰提水的古人长的样子,想象他当时怅然的心情,就感叹,这井还是个收藏家呢,收藏着时间的遗物!井壁上砌着唐朝的砖,宋朝的石头,明朝又加进一些片石,井沿上抹着当代的水泥——啊,这井,浑身上下都是历史!它是一个历史学家,不,它就是历史!人们从中感到了一种久远、幽深的东西,对井水,对生活,又增加了一份

敬意。

(选自《读者》2012年第4期)

【赏析借鉴】

家乡都有与众不同的所谓的大事,这也是风俗不同的重要标志。作家李汉荣写淘井的风俗写得热热闹闹,充满着快乐与温馨,其实这也是邻里关系和谐、融洽的表现,也写出了人们对井的特殊情感。

四、展示当地饮食,体现风俗特色。

【精彩段落】如柏桦的《平民的快乐——成都生活》有这么几个段落:

成都的火锅照例也是不设包厢、雅间的,只有堂桌,三教九流齐聚一起,众声喧哗,一累十觞,最得火锅热闹、沸腾的神邃。吃火锅,吃得就是这个闹劲,两三个人吃不起滋味,所以往往到了用餐时间,便有人排起长队等吃火锅的盛况。屋内客满,人们就领了号码牌在外面等着。冬天里冷风劲吹,也丝毫不动决心,拿着三十好几的号码,吃着店家赠送的豌豆粒,谈笑风生,一任他旷日持久,感受的就是那火热的气氛。

吃火锅之所以热闹,吃法很关键。火锅是随来随吃,随烫随吃的,绝不像整盘的菜肴,人来迟了便只能吃残羹。而且冬天里,因为火一直点着,热气不歇,吃吃停停,说上半天的话也不碍事,哪个时候吃都是热乎乎的。吃火锅吃得就是这简单,不必苛求什么刀工火候,亦不需讲究什么色香味俱全,一个锅里同是一个味道。而正是唯其简单,方能成为大众饮食,成为全民的快乐。

(选自《读者》2012年第6期)

【赏析借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特殊的风俗。柏桦在文段中写出了成都人吃火锅的风俗。让读者感受到成都人对火锅的喜好以及成都人爱热闹、热情、豪爽的性格。

上一篇:红烛 第50期 下一篇:在沙漠中抛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