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撬动梦想

时间:2022-10-15 01:59:45

意志撬动梦想

每个人都有梦想,我赞同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做梦!我还会继续实现我的梦想。

这是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来到倪主任明亮宽敞的办公室,眼前的他,丝毫觉不出江南水乡特有的细腻温婉,反而更多的是北方汉子的铿锵爽朗,谈笑间,倪主任开始为我们婉婉道来他走过的这十年。

十年追梦,彷徨之后完美转身

从江苏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到现今的生产技能培训中心,倪主任从事培训工作至今已有10余年时间,聊起他的培训工作之路,他笑言他的十年,是一个追梦的十年,“这个梦,我做了十年。很多梦如今都已经实现了!”

如今,作为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的主任,他首先从这里谈起。培训中心的前身是创办于1960年的苏州电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1年正式更名,由学校变为企业,担负着江苏省电力公司系统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实施、管理、研究、开发的职能。回首当年,作为首批国家重点技校,却因为就业市场萎缩,不得不在1999年停止招生,学校一下子陷入了很迷惘的时期,面对未来,大家看不到希望。2001年培训中心成立后,对于企业该怎样办培训,大家又是一片困惑,新的难题出现了,怎么干,不知道;干得了吗?有怀疑。提及当初,倪主任回忆说当时包括徐州公司、南京公司及镇江公司等专责培训的人员,大家普遍都是这个状态,看不到方向,由于对企业培训是一无所知,使得心情整日灰蒙蒙的。对于失去的怀念,对于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大家认为原来好好的学校,偏偏完全企业化,对此十分不理解。

至今,有一幕还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偌大的空房间,徐州公司培训中心的负责人把白纸拼接了满满一个屋子,找来同事拉着尺子画表格,把单位里有多少个工种,每个工种大概要学哪些课程全都整理了一遍,绘制成一张横坐标为所有工种,纵坐标为课程名称的大大的图表……回想起那一幕,倪主任不无动情地说,“那个时候很傻的我们……”,一点一点描画的场景,这份执著,时至今日提起依旧令人心生感慨,谁曾想到,就是在当初这样简陋条件下积蓄的一点一滴的努力,成就了后来伟大的雏形。倪主任不无自豪地说,这就是后来国网公司实现的课程框架了,5000个模块,配合了34个职业。

据悉,培训中心从2003年起,历时三年,组织了200余名专家,对电网生产岗位进行能力分析,建立了20余个核心工种的职业能力模型,形成了由能力模型、培训方案、课程框架、培训资源等构成的“单元制模块化”培训模式。将培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单元,形成培训菜单,由员工自主“点菜”,既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又解决了“工学”矛盾。这样的学习方式引起了员工的兴趣与认可,并荣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2001年至今,一步步从摸索中走来的培训中心进行了设置课程搭建、引进同步先进设备、建立实训室、创新培训模式等一系列工作,现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省级、行业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的电力培训机构,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完美转身。

梦想接力,“真重视”构筑江苏模式

历经10年的探索与尝试,江苏省电力公司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成绩,连续8年被评为国家电网标杆单位,并建成了电力行业国际领先水平的实训场所73个。对于今天之成绩的归因,倪主任的总结只有一句话:“这是几任领导真正重视的结果。”

他说,对于培训工作应该怎样去做,大家基本都能够认识到正确的做法,即为员工培训搭建课程体系,建设资源并按照体系的框架一步步实现,保证对每个职业都覆盖其中,这是最基础的工作。倪主任感概地告诉我,在他从事江苏省电力公司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先后历经了四任领导,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对于培训工作近乎一致地保持了高度重视。“关于领导重视,大家都这么总结,我也这么总结,但是我的体会是我们的领导重视不是只停留在常说的‘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办公室,责任层层落实’这简单的几句话上,”倪主任说出了他的感受,“真的重视,这是一种做事模式。我们的领导像重视生产力一样重视培训,归纳起来是——给钱、给人、给事、给政策,这是实实在在的真重视。”从这四个方面,他详细介绍了近些年来江苏省电力公司对于培训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给钱。江苏省电力公司的领导班子对用于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始终豪不吝惜,多年来,在设备投资、人员薪酬等方面坚持给予大力的支持,并不断增加培训经费。为了使资金保障更有力地贯彻与落实,江苏电力公司于2005年制订了“培训设备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并连续保持技能训练设备年度投资达3000-8000万元,保证了实训设备与江苏省内电力装备先进水平同步。倪主任说,在资金投入上,历任领导的态度十分一致,都觉得花钱用于培训工作很值得。江苏省电力公司在10年之间,建起了两个住宿楼,三个实训楼和一个相当于室内球场面积的大型体育活动中心。此外,一个占地面积80亩地的训练基地,正在建设之中。

给人。江苏省电力公司除了把最先进的设备放在培训中心外,领导的决策是坚持把最好的专家放在培训中心。2005年,公司创造出类似干部式的“周期制兼职培训师”制度,每年从各供电公司选拔40-50名生产一线的技能骨干到培训中心担任为期一至三年的培训师。倪主任介绍说,曾经,连云港一个农电训练基地投运时,因为是新投运的基地,一切工作都需尽快开展。为此,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决定要大规模招聘周期制培训师,一次性在附近五个市选拔出20名周期制培训师,全部安排至这个新建的训练基地。

给事。具体、清晰地指导工作,使得工作卓有成效。提及这一点,倪主任对于几任领导的工作作风印象深刻,“他们在工作上指导得很具体,几任领导对培训怎么做,最近要抓什么项目,布置得很具体,绝不是泛泛地号召一下,大会讲个话就结束的形式主义。”他说,领导会明确指出近一阶段,班组长应该重点培训什么,供电所长应该重点培训什么,工人应该用什么模式,都是很具体的工作安排。包括像要搞能力标准建立这样很多具体的概念,也都是领导亲自提出并布置的。

给政策。“奖励政策,甚至薪酬待遇倾斜,跟技能等级挂钩,这些都是政策。”倪主任介绍说,自2005年开始实施兼职培训师制度,公司就给出了明确的政策,规定兼职培训师离开单位任教期间,保持岗位、待遇和福利不变,并且每月还给予较高的工作补助津贴。学校曾申请对于每名兼职培训师每月的补助数额是1000元,而公司领导经讨论权衡之后,为了鼓励兼职培训师的工作,将补助数额修改提高至1500元。正是这些政策的推出,为兼职培训师安心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培训实践证明,由于兼职培训师来自企业生产一线,有的还是省级技能专家,具备优秀的专业基础、实践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方法,他们结合工作实际发生的案例、使用现场的图纸、设备图片等资料教学,保证了核心工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有效地缩短了学员胜任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能力的时间。

走过寂寞,在坚持中雕琢梦想

万事开头难,最初的基础建设过程无疑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

回首一路走来的十年,倪主任介绍最初的工作就是各种具体的基础搭建工作,包括能力模型建设、实训设施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甚至网络大学的建设等等,只有全部搭建起来后才能实际运用。倪主任笑着提及曾经的感受:“刚开头是寂寞期,我2002年学习思考,2003年做基础研究,2004还在做基础研究,这个建设过程是不出成绩的。”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了往昔岁月,可以想象那些埋头苦干的日子里,工作量之巨大与繁琐的程度,是我们无法切身体会的。默默钻研却看不到任何成绩,个中滋味只有他亲身经历过后的回味了。

经过了漫长的摸索期,真正能看到成效,已是到了2005、2006年实际应用的时候。最初的尝试场景至今仍清晰地印在倪主任的脑海中,那是整个江苏省电力公司的继电保护工种学习班,共有三四百人,每人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当整个培训工作结束后,从基层单位迅速传来反馈意见,反映经过培训的员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继电保护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现场设备不能触碰,这造成相关工作人员平时根本没有机会训练。而培训中心提供了设备,解决了这个长期以来最大的弊病。对此,倪主任很欣慰:“尤其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培训之后他们最有感触”。据了解,曾有一位学员在经过半个月的培训之后,写了一篇《卓越培训十五天》的短文,他认为15天的收获,在现场至少需要一至两年才能积累起来。

历经锤炼,网络大学创新“大培训”格局

目前,江苏省电力公司的网络大学培训模式独占鳌头,不仅走在了行业前列,也是全国企业在培训工作中的佼佼者。第八届电力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期间,主办方举办了江苏电力技师学院的成果交流会。会上,当倪主任为大家亲自展示网络大学的实际操作后,所有的参会人员都为之震撼了……细致的科目内容,自选菜单的学习方式,形象逼真的网络大学设置模块,实时显示并精确到具体单位的在线人员与人数情况,融教培管理、在线学习、网上培训、考试考核、统计分析、课程添加、网络图书馆、互动交流、音视频互动等功能于一体,令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赞不绝口,大家深有感触地说,“听了江苏省电力公司技能人才培养的介绍,我们感到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该网络大学于2004年开始研制,2006年9月通过信息化项目验收,经过试运行后正式启用,2010年9月正式升格为网络大学。回想当年的探索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倪主任说,刚开始启动网络大学项目时,走了大半年的弯路。那时,首先采用了一家公司的平台,试运行大半年后却以失败而告终,之后历经反复比较与尝试,最终确定了适合自我的开发模式,于2006年终于正式启用。

在课程设置上,网络大学坚持每年进行研发与更新,汇集江苏省电力公司和江苏省电科院,以及网络大学的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在每年年初都会制定一个网络大学的发展方案,确定一年的工作计划,根据发展方案制定技术方案,逐步改进与提高。对于网络大学过时的课件、过时的题目,题库里会及时剔除,进行更替。单元制的培训方案能力模型、教学模块,一般4年换一种版本。倪主任介绍说,他们正在组建一支专家队伍要到企业去调研,将对近几年的设备变化、生产方式的改革、整个生产流程变化等去做调研,归纳整合后重新编制一个新版本的单元制培训。

江苏省电力公司网络大学的运用,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全覆盖、高层次、精品化”的“大培训”格局。利用网络大学教育平台,员工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真正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课程,甚至半夜值夜班时,仍有人利用平台进行学习,使学习和培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公司网络大学的学习人数统计表上,可以读出员工的学习热情。据悉,2012年6月的一天,该平台在线学习人数达到8000多人,创下全年纪录新高。

享受幸福,继续下一个追梦的旅程

倪主任开朗健谈,把自己的培训工作评价为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们的领导那么重视,又舍得投入资金支持,让我们把自己这么多年的想法都实现了”。谈到未来的工作,他饶有兴致地说,网络大学可创新的余地很大,但又不能走的太宽,重要的是已有功能的运用,并介绍了相关的两个新探索,“一个是离线学习,移动学习。这个创新在互联网上是正常的,并不稀奇,但对企业网络大学是新内容,服务于员工下班之后的业余学习,离开工作场所,出差或到工地去,跨时间、跨空间的推进网络大学的运用。另一个创新点,就是虚拟仿真场景,好比三国、魔兽世界这样的网络游戏一样。虚拟场景做成变电站巡视、故障处理,这个虚拟仿真场景也是我们的一个研发方向。”

当所有的工作全部按照自己的理想逐渐铺开时,他的内心充实并快乐着。倪主任还提及了自己另一个终于也实现的梦——开创电子杂志《锤炼》。他说,除了各种新闻、推荐书目等内容外,还将各个供电公司、各个部门及培训中心的一些重要数据每月制作成柱状图定期进行,对比结果大大促进了位列于末端的公司在培训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大家形成了创先争优、不甘落后的良好工作氛围。据悉,这本电子刊物《锤炼》的阅读量每期达到将近2万人,已成为江苏电力人自己的文化家园。

回首一路走来的十年,倪主任依旧平实而淡然,“过去的所有,大家一步一步都做成了,也没有觉得有多大的困难和不容易,也许是我们遇到的困难还不多。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工作还需要做得更加细致,不能自我陶醉和松散。能进入享受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觉得有趣,才会享受。”

“每个人都有梦想,我赞同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做梦!我还会继续实现我的梦想。”在倪主任坚定的话语之间,我仿佛看到他身后十年的旅程,走过的一幕幕、一件件。未来的路,相信对他来说,还有很多个没有实现的梦想等待着他继续踏上追梦的旅程。

一个坚毅的身影,坚定地用十年的锲而不舍攥紧意志撬动梦想的人。“我很幸福,我现在很享受我的工作!”这份享受,分明是他在从容中前行的人生态度。认准目标、努力向前,谁都可以享受梦想成真的喜悦。相伴着灿烂的阳光,他的微笑也一并融进这温暖的阳光里。

上一篇:黑夜守望 第2期 下一篇:足迹,见证十年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