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源:接地气的人离成功最近

时间:2022-10-15 01:11:10

王千源:接地气的人离成功最近

凭借《钢的琴》,王千源从“小裁缝”到群众演员“王一场”,再到“东京影帝”,完成了华丽转身。

去东京前,王千源根本没想过自己能拿奖,而且还能拿个最大的。按他的话说,就是借机会陪妻子和女儿小苹果到这个国际大都市旅游一次,玩一次迪斯尼乐园。甚至他上台领奖时那件西装都是临时借的。走红地毯的那一刻,场外呼喊他名字的只有两个粉丝:一个是他的妻子,另一个是小苹果。

最终,王千源拿下了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大奖。

“冰天雪地的城市,遍地黑泥的马路、昏暗的猪肉铺、破败的家属区、废弃的旧厂房一群雕像般静立的下岗工人站在山坡上‘轰隆隆’――两根冒了几十年浓烟的大烟囱被炸掉”这是上世纪末经济大变革时许多东北城市常见的景象,也是电影《钢的琴》中的典型场景。

王千源与《钢的琴》结缘,和他少年时代的记忆有关:东北的清晨,从沈阳市皇姑区话剧团大院里走出来,马路上都是穿得圆滚滚,骑着自行车的行人,下着大雪,天地一片白。在路上跑起来,吸进口里的是凛冽的空气,那叫一个爽――那段单纯可爱的岁月已一去不复返。

《钢的琴》中,王千源饰演因下岗而沦为街头艺人的陈桂林,为了圆相依为命的女儿的钢琴梦,在有着同样经历的工友们的帮助下,他用钢厂的废铁为女儿造了一架“钢的琴”。

2010年5月,此片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一亮相便广受好评,连夺2010香港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特别奖”、2011年第三届悉尼中国电影节“评委会特别推荐奖”、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等奖项,凭借这部电影,王千源除了成为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更在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7届中美电影节收获最佳男主角,金鸡奖、金马奖等重量级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提名成为2011年中国影视界最大的一匹黑马。

在专家和资深影迷看来,王千源在《钢的琴》中的表演“功力深厚”、“浑然天成”,用王千源自己的话说,那叫“接地气”,因为电影中表现的,是他曾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完全是本色出演。

小裁缝爱上“打酱油”

今天的表演能做到如此“原生态”和收放自如,是有渊源的。

王千源从小就没从身为辽宁省话剧团著名演员的父母身上吸取到“星气”。他非常“淘”,功课“非常”不行。

1989年夏的初中毕业会考,王千源八科一共考了200多分,母亲急坏了,顶着烈日,出门去给他联系学校。最终,一所教服装设计的职业高中“接收”了他。那时起,他还真收了心,从做鞋垫、套袖,到后来做成品西装,他学得有模有样,甚至后来还能做点私活儿,收入不错。

1992年夏,就在他几乎认定接下来的一辈子都做裁缝时,一个朋友说:“你一个大老爷们儿每天做这个,太丢脸了吧?”

东北人就好个面子,小伙子尤甚。1993年初,连考三次之后,王千源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表演。

王千源生平第一部戏,拍于大二暑假,电影《赢家》中,王千源出演了男四号――一个残疾人。为体验角色,他进入一个体工队大院,跟几名残疾人运动员一起作息,认真地模仿他们的动作、表情,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他甚至将一只胳膊绑在身上好几天,就为找感觉。一个月生活快结束时,他竟然学会了用牙和一只手系鞋带,残疾人系多快,他就多快――拍戏时,他自然、真实的表演得到了导演肯定,系鞋带这个细节,甚至被临时加进了戏里。

1997年中戏毕业后,王千源进入北京“儿艺”――龙套生涯开始。四年里,他就没露过脸儿:演的都是些“石头”、“风”、“大树”等角色,甚至被孩子们踩来踩去。

他渐渐觉得这些“死”的角色很不过瘾,浪费青春,便和同学辛柏青、李乃文等人租了一处平房,在团里没戏时去北影大门口等地“站街”――这日子不是一般的遭罪:一旦有小角色找来,兄弟几个每人出三五块钱租辆面包车赶到剧组。一会儿工夫演完,几个人回到住处,用咸菜和馒头就二锅头,嘻嘻哈哈地将失落掩盖,沉沉睡去。

1998年底,因为实在是“不忙”,在家人的帮助下,王千源在中戏附近租了一家门市,开起了小饭馆。

小饭馆开了一年多,最后倒闭了――众多不用给钱的同学饱了口福,王千源却被自己内心的苦闷压垮了:除了每天4点半就得骑个三轮车去菜场买菜买肉的辛苦,他对自己的怀疑也达到了极点:他难忘第一次送招生工作餐到学校时的情景。三四分钟的路,他骑三轮车拉着那些饭和汤走了半个小时:同学不少已成“角儿”,而他,却在干这个。

1999年初,机会来临。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开拍,王千源成为戏中“赵使”的扮演者。虽然只有一场戏,但他必须珍惜。

拿到台本的那晚,他将台词设计成了几种方式:哭着说,笑着说,边笑边哭地说当晚他被分配和几个剧务睡在同一张大通铺上。时至晚上11点多,别人睡了,他跑到洗手间自演。因为太过于投入,他的大笑和大哭,把其他人给吵醒了:“神经病啊,这么晚了还嚎!”

排练的三天里,王千源只睡了两个小时。但第三天一大早正式开拍时,在副导演的一声“开始”后,王千源的脑袋却因之前装的东西太多突然发懵了。陈凯歌见此,亲自把关:“一、二、三,开始!”随着陈导这一句,王千源积蓄了三天的力量爆发了出来――这场戏,拍了一条就过关了。

从“王一场”到影帝的华丽转身

龙套也可一战成名。自《荆轲刺秦王》始,主动找王千源的戏多了,他索性从“儿艺”辞了职,关了饭馆,专心演戏。自1999年至2006年七年间,他出演过的七部电影、三部电视电影、十二部电视连续剧中,没有一部是主角:小偷、小贩、恶棍、精神病人、农民工底层小人物,几乎被他演遍了。

演戏多年没人给重要角色,王千源曾有过疑惑,但后来渐渐释然:人们看中的可能正是他这“接地气”的外形,“接地气”表演。

经历就是财富。对于这些角色,王千源走得踏实、认真,甚至执拗,哪怕只有一场他都会认真对待。

2005年,拍《五号特工组》时,王千源出演的是汪伪特务机构“76号”的头目――齐冠雄。虽然之前演过不少小蔫小坏的人,但为了培养对人物的感情,将人物演得出彩又不“高大全”,王千源自己上纲上线,为人物设计了非常详尽的前史和心路历程。那段时间,他将自己沉浸于一种痛苦的状态:不和人说话,闷在房间里琢磨,甚至被剧组的朋友误会为不满片酬。

外界只想看演员在台上活色生香的角色,而演员内心,甘苦自知。

终于,王千源在2009年迎来担任男一号的电影――《钢的琴》。

在出演电影之前,王千源已与曾拍过热门剧《潜伏》的导演姜伟签了《借枪》。但因为开拍前有一个月的空档,于是他答应了好朋友张猛出演《钢的琴》。

他想得挺好:《钢的琴》中自己的戏份用一个月拍完,之后正好赶上《借枪》。天不遂人愿,《钢的琴》拍了一半,突遇资金链断裂,得筹钱继续。

这事儿让王千源犯了难:他很清楚,如果放下“钢琴”去“借枪”,个人影响力肯定有大幅提升;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他撂了挑子,《钢的琴》肯定夭折,一帮拼命扑腾了大半年的穷哥们儿就都白忙活了。

衡量再三,王千源最后推掉了《借枪》。除了不让哥们儿伤心,更是为了圆自己一个梦:电影中这个角色,简直是为自己量身定做。

除了赞誉,当然也有了解他过去的人怀着酸葡萄心理,称他是“打酱油影帝”。对这个评价,王千源一点儿都没生气:“他们说得对,我真是打了太多年的‘酱油’嘛!”

在王千源家中,“小苹果”拿着王千源那个从东京电影节得的水晶奖杯对着阳光在床上乱扔乱摔,别人看着都心疼,王千源却哈哈大笑。

“从当年跑龙套,到后来的国际大奖,我曾经以为上天不会眷顾我,但现在看,之前的磨炼都是恩赐。”

当下,更多戏找到了他。除了正在拍摄中的《买房夫妻》,《编辑部的故事》正在翻拍,也找上了他。

“高手过招,只在一招制敌。当技巧都已大隐于形,剩下的,就只有最重要的一点:真诚。”王千源语气淡淡。

上一篇:入心的淡定 下一篇:赞美你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