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艺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10-15 11:51:30

提问的艺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 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课堂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提问;创新教育;途径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没有创新的教育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也不是真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径,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互动最经常使用的形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教育的直接方法。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巧妙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教师把学生引入创造的殿堂,使学生发挥创造才能,从而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创新教育是通过教育创新,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塑造现代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其教育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创造意识,培养其把创造意识变成现实创新能力。

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实施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培养学生求新的心理品质;第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三,激发学生探索的学习潜能;第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第五,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实现创新教育必须依托课堂教学,在创新的教育、质量、人才观念的引导下,从课堂入手,从提问出发才能一步步实现创新教育。

二、有效提问,实现创新教育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要求教师对教材有独到的理解、对学生熟悉,还要不断优化提问内容,明确提问的目的,考虑问题的难易,把握提问的时机,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对课堂提问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解疑,推陈出新,为各层次、类型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空间。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性探究反射,即求知欲得到了激发,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

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疑、激疑,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对象的一系列的“矛盾”之中,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

第三,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积极思考、探索、发现,不宜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奉上。否则,会大大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前提。

(二)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育活动不是对学生的根本性改造,而是在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发现过程中使学生的创造性获得自我实现。因此,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一个宽松、民主、积极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实现的有效保证。试想: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只要求规划统一的答案。同时,教师还对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冷言冷语,甚至挖苦嘲笑,轻则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重则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失去思考的兴趣。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只会营造一个压抑、死板的学习环境,严重地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这种思维培养的环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格,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发展。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

(三)巧妙设疑,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首先,要因人施问。学生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在课堂提问中,要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因人施问,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同时,教师在启发思维时还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步步设问。

其次,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也要正当时,要在学生有疑时提问,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听课情绪高涨时提出问题,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对问题的理解也可能更深刻,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便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也乐于回答问题。另外,就是当学生比较疲劳容易松懈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片刻,这往往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进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第三,问题要新颖。学生比较容易被新奇和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同一个问题,提出的角度不同,心理效果往往大不一样。现代创新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征。创新就是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因而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开创性和新颖性。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思维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内容。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创造水平才会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所提的问题要打破思维的旧框框,要难度适中富于启发性、思考性和挑战性,并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问,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例如,通过“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变通性。同时,教师的问题还要深度、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促使学生养成勤思善思的习惯。

(四)积极评价,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提问时,不仅要注意从新的角度出发提问,还有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新的思考视角,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首先,超常规答案的设置。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在调动各种途径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时,会发现一个问题往往会引出若干个不同的“正确答案”。此时,教师要使设置的答案没有唯一的标准,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并鼓励学生有“古怪”“新奇”的回答。由于人们经过创造性思维后,常常构思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分析各种答案,通过综合和比较选出“最佳答案”。

其次,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创造性的回答,予以赞美;对于正确的回答,予以表扬,尤其是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对于胆小怕羞的学生,予以鼓励;对于一时答不上来的学生,给予希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回答问题感兴趣。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可能全部正确,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根据情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不能不顾课堂的实际情况,而一味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另外,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不能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而应多用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应答时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一步步启发学生最终找到答案。

创新教育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初步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让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育措施条件和归宿都应围绕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引导学生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而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成功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维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光辉.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01):166.

[2]贺海燕.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02):234-236.

上一篇:古汉语和汉语言基础知识在《方剂学》教学中的... 下一篇:基于案例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