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助学贷款违约还款案例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10-15 10:45:13

一例助学贷款违约还款案例引发的思考

摘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违约问题,是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的一大难题。笔者就助学贷款存在问题成因进行了探讨,旨在找到改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途径。

关键词:助学贷款;违约;诚信;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258-1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促进教育公平、保证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资助措施[1]。然而,助学贷款的还款情况不容乐观。近期,笔者所在学院一名06年毕业生,在还款截止期限内没有按时还款,资助中心和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始终无法联系到本人,且其父亲拒绝透露相关信息,更不履行还款承诺,引人深思。由各大银行向社会公布的违约情况和高校网站公布的拖欠名单来看,助学贷款的后期还款和贷后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 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助学贷款政策不重视

目前看,贷款学生及家长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甚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没有担保的信用助学贷款。目前政策是大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贷款的利息全部由国家财政补贴,大学毕业后第2年开始需要支付利息,第3年后偿还本金和利息,必须在毕业后6年全部还清[2]。另外,毕业生要每个月按时还款、还息,累计3个月不还,将进入不良记录。虽个各大高校在办理助学贷款手续和毕业时不断宣传该政策,但是学生没有到还款的时间并不重视,正是由于许多贷款学生对此政策不能准确把握,不能按时还款。

1.2 部分学生偿还能力欠缺

学生违约还款的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毕业后偿还能力欠缺。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原本读书已经债台高筑,又没有稳定的收入,毕业后三年内又买房、结婚、孝敬父母,又还款、还息,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如期还款确实困难。最终不得已会导致助学贷款还款率下降,不良还款率增加。

1.3 毕业生贷后管理困难

当前各地资助中心没有对毕业生贷后管理制定统一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也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构。在目前市场经济退推动下,大学生就业流动性极大,没有专门的跟踪、监督、管理机构,学校、银行及资助中心都很难清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贷后管理举步维艰,也增加了各大银行的贷款风险,降低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1.4 学生诚信不足,感恩薄弱

纵观各地助学贷款工作存在问题也主要集中在高校学生诚信意识缺失上。大多高校在助学贷款工作前期宣传、诚信教育、信息审核时,敷衍了事,方式简单,引不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成效不明显,更无法建立起有效的个人诚信档案。个别学生甚至还存在“找不到我”的侥幸心理。这种情况下,在签订还款协议时,不少学生会故意隐藏了一些重要信息,如家庭住址、父母电话、过期电话等。另外,毕业后个人新的电话和住址也不主动在网站更新。使得一些学生一旦在今后遇到个人征信系统的处罚时,又大呼冤枉,更无感恩意识。国家助学贷款推行过程暴露的大学生诚信危机,关系着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3]。

1.5 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但这个系统建设还很不完善[4]。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保证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大学生信用缺乏的现象屡屡可见,主要原因是社会上还没有形成与贷款学生个人利益挂钩的信用制度,学生及家庭压力不足。要降低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就得不断增大违约的成本,使这一成本的代价付出沉重到难以承受。

2 改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几点思考

2.1 学校应加强贷款政策宣传和贷款学生的监督管理

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学生教育重点工作来抓,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良性发展。每年新生开学时间,组织贷款学生学习贷款政策并通知到学生家长,学校要利用一切机会组织相关的主题班会、讲座、知识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及担保人充分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同时学校要监督贷款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出现学习不努力、铺张浪费的学生,学校可以向资助中心和金融机构及时反映,通过降低贷款额度、停止发放等措施,以减少资金损失,也让学生明白助学贷款是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他们应抓住一切成才、成长的机会,磨砺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2.2 建立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政策

目前的贷款风险防范措施主要有学历查询系统,助学贷款学生的个人银行信用档案等。随当前形势的发展,传承经验的同时,今后可以建立身份证协助查询系统、媒体公布制度、就业制约制度、出入境查验制度等,完善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措施。因而学校、银行、资助中心等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有效化解和防范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

2.3 保持与毕业生的联系

贷款学生毕业后,学校可以利用“飞信”及“飞信群”建立实时联系方式,通过短信平台,快捷准确地传达贷款信息。其次可以与贫困生建立QQ群、网络空间、腾讯微薄等途径,通过网络经常性地密切联系学生,还款信息和还款政策,提醒贷款学生,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接受指导和教育。另外,学校在接到学生变更信息后要及时更改学生基本信息,畅通学生信息渠道,通过情感约束、制度制约自觉加强与老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李朝达.关于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2):114-117.

[2]李颖,薛建荣.高职院校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措施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4(2):84-86.

[3]尤显均.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大学生诚信危机[J].中国高教研究,2004(4):71-72.

[4]史凌芳.完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59-60.

上一篇:积极创新 加快发展 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下一篇:猪气喘病的发生与防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