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2-10-15 09:32:01

β—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上应用β-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60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患者在入院后进行强心、利尿、血管扩充等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β-阻滞剂治疗,疗程3月,以自身为对照,比较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有了明显的改善,患者心率减慢、心脏射血分数增加、血压下降(P

关键词:β-阻滞剂;充血性心力衰竭;分析

CHF是临床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患病率显著升高,且患者预后情况不佳[1]。近年来,对交感神经以及β-受体的不断深入研究,临床上采用β-阻滞剂治疗CHF患者越来越受到重视。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0年6月到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CHF患者60例,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并参照Framingham诊断标准[2]均确诊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2.3±9.6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2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37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1例。参照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分级)[3],II级38例,III22例。

1.2 病例纳入标准 患者年龄在40~80岁,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且NYHA分级在II~IV级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不符合诊断标准以及非心源性因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有精神疾病以及无自主行为能力;合并肝肾、泌尿以及造血系统等疾病患者;药物过敏患者;在半年内参与其他临床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强心、利尿、扩充血管等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吸氧、静休、监测其心率和血压等临川指标,待患者初步控制心力衰竭之后,加用β-阻滞剂(美托洛尔)进行治疗,用药从小剂量(6.25mg/次,2次/天)开始,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个性化调整,调整剂量至25~50mg/次,1次/天,同时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

1.4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2~3周以后患者心功能改善至少II级以上;有效:治疗后患者改善I级;无效:为达到有效标准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心率、血压值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患者经过3月治疗之后患者心功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治疗前相比较(P

2.2 患者经过治疗后心率减慢、心脏射血分数增加、血压下降,和治疗前对比(P

2.3 不良反应 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为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快、心源性休克、低血压、支气管哮喘等临床不良反应。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目前认为CHF是以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心功能恶化以及心室重塑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4]。其病因无非就是体、肺循环的淤血,导致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在过去的研究中认为β-受体阻滞剂能引起负性传导、负性变力等作用,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心率减慢,进而加重病情[5]。相关的临床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的拮抗过度兴奋的神经系统,进而起到治疗CHF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显著的降低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增加LVEF,明显的改变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由于患者的耐受力存在很大的差异,要从小剂量开始用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敏感性逐步的加大用药剂量,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快、心源性休克、低血压、支气管哮喘等临床不良反应则马上减少剂量或者停药[6]。

参考文献:

[1] 李莉.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8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35):86-87.

[2] 王新宇,陈青远,骆秉铨等.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36):7697.

[3] 金雁.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1):15-16.

[4] 谭正中.综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97例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13):140.

[5] 吉世军.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3):109-110.

[6] 秦俭.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中应用的热点与争议[J].中国医刊,2012,47(6):12-14

上一篇:新隔代情 9期 下一篇:血清孕酮(PGN)检测在异常妊娠诊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