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与硝酸反应的装置设计”教学案例

时间:2022-10-15 09:04:13

“铜与硝酸反应的装置设计”教学案例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5-004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三种版本(鲁教、苏教、人教)的必修1教材中都介绍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演示实验各不相同。人教版教材没有演示实验,苏教版教材用分液漏斗与试管作为反应的容器,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水中收集完成性质实验,鲁教版用铜与硝酸反应的试管口上加蘸氢氧化钠的棉花设计完成实验,这二种教材演示实验设计都不利于学生近距离的观察,且教师重点强调NO、NO2毒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畏惧感,造成教师上课一演示实验,学生赶紧捏鼻子逃避的现象,教材的实验教学功能被减弱。

为了克服此实验教学的缺点,本案例以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背景进行探究性教学,教学安排在硝酸的性质学习之后,根据铜与硝酸反应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与学生一起对教材实验设计进行研究分析,然后提供实验器具,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和实验原理自行改进课本的铜与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独立设计NO、NO2制取实验,思考与硝酸的性质有关的综合实验,进行实际操作验证,使学生获得研究成功后的快乐感,获得化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认识有毒化学实验的可控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中指导学生讨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实验方案让学生评价,训练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提供实验器具,有限制地引导学生实验设计,目的是在课堂的有效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本教学案例是在高一上学期学期结束前进行教学的,没有让学生开放的自行设计实验,是因为高一的学生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能力要求,避免课堂教学会出现无序和学生启而不发的状态。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通过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讨论,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

(3)通过学生设计实验、讨论试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4)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2.2 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法、探究法

2.3 教学过程

3教学后记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能够从问题和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形式的研究或探究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学习方式,本课例以此为指导思想展开的。

新教材实验用“实验”“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或“科学探究”等栏目编写,没有单独编写“学生实验”,目的是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学生水平进行教学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对教材的实验进行改进的实验教学,学生没有知识和能力的障碍,学生可以进行创新并且能够进行创新,通过这种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复习化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比单调的重复做实验训练题要有趣和有效果的多,希望这种教学方式给新教材的实验教学提供一点积极的参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美国高中化学教科书栏目特点的分析 下一篇:实施新教材“质量守恒定律”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