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15 08:12:38

《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

读书不在于书是否是经典,关键在于“读对书”――读到自己想读的书。《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不是经典类的书,甚至称不上“新”书。

两年前我买这本书,是被封皮中的“面向学习者”几个字最先吸引了,因为无论是在大学课堂讲教学设计,还是下到中学听课,关于如何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

初读该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第一章中的“教学媒体变革与教学设计的发展”和第二章中的“面向学习者的学科教学设计者及其设计活动”。正如作者所言:“教育技术和媒体是跟教学设计的诞生与发展最为密切的概念,它们左右了不同时期教学设计的内涵。”“教学设计的发展道路恰是教育变革的旅程。”但真正让我喜欢这本书还是最近半年的事。

2013年,我的一门有关教学设计的教师教育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获批。在进行课程建设期间,我读了些书,包括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波斯纳的《学程设计》、建构主义典型代表人物乔纳森的《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也包括国内学者如刘薇的《教学机智论》等。但《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一书给我的启示最大,在不到半年时间内,我深读过不下三遍,而且巧合的是该书也是国家精品课建设中期检查时专家推荐的为数不多的书之一,足以说明该书的不凡!

我之所以向老师们推荐这本书,更重要的是该书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学设计的先进思想,对教师提升教学设计理论水平、改进教学、实现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书中以案例形式探讨的面向学习者的中学学科探究教学实践非常“接地气”,对教师们反思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我相信这是一本即使“没有时间读书”的老师也能够“挤时间”读下去的书。下面从该书的理论特点和实践启示两方面作以简要介绍。

一、在引领教学设计的理论方面有较好的前沿性和整体性

该书借鉴了国内外教学设计的先进思想,我统计了一下,文中索引的外文文献86条,且90%以上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研究成果;翻译文献22条,既包括杜威、布鲁纳、加涅等传统的经典译著,也包括乔纳森等后现代教育家的新近教学设计思想;中文文献61条,较为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

1.面向学习者的“教学”“学习”与“教学设计”的概念高度一致性。

如何理解“教学”和“学习”对阐释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思想极为重要。作者以“有力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为研究宗旨,吸纳的“教学”的定义如“教学即创设学习环境”“教学系统就是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加涅),教学设计就是“对用以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做出安排”(加涅)的思想;选取的“学习”的定义为:“学习即感知与环境给养的互惠”“学习即互动”“学习是知识的意义和学习者的身份的双重建构”等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先进思想。

作者对“教学”“学习”与“教学设计”等基础概念的界定,注意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宜其思想观点的较为权威的学者的观点,为其后面提出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运行系统结构打下了扎实基础,令读者信服。而且,作者注意前后概念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使人读起来思维连贯,没有译文引用那种晦涩之感,看得出作者对外文文献中的思想理解较为透彻,且能做到运用自如。

2.构建的面向学习者的现代教学系统运行结构视角新颖。

作者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学设计的对象系统思想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学习者的教学系统――包含学习者、动力、资源、活动和媒体五个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构成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部分:“学习者系统”和“学习环境系统”,其中“学习环境系统”由动力维持、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和媒体传输组成,“包含了所有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资源和过程”,其功能在于“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不同的给养”。

可见,对面向学习者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实质上就是“对学习环境的设计”,亦即“对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资源和过程的设计”;学习者的学习是“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获得给养”,进行自组织式的提高(自主学习与发展)。同时强调在设计“学习环境系统”时,“动力维持”子系统对其他三个环境子系统的渗透,“绝非可以脱离其他子系统而单独设计”。

此教学系统对教学设计的启示在于,为使“学习者”真正居于教学设计的中心,教学设计的流程不再是设计者考虑的主要因素,一切均从如何围绕学习者学习需要考虑;教师的作用是如何帮助学习者自主完成学习意义和身份的双重建构,包括设计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资源和工具、创设学习环境,且强调设计中理性与创新、科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其实,目前许多中学实施的“学案教学”已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面向学习者进行教学设计的思想,但离真正的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3.归纳的面向学习者的学科教学设计的特征清晰且便于操作。

为了便于大家对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的理解,作者从大家习惯的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教学设计过程ADDIE(即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思想出发,概括出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的6大特征――“学习者中心”“目标导引”“关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强调评价手段的信度和效度”“经验性活动”和“团队协作活动”。

在上述基础上,作者将学科教学设计定义为:“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科内容主题、学习者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习者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提出了学科教学设计的七个基本特征,其中“以学科内容知识为依托,设计的过程随着设计的对象、内容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把有关学科教与学的科学原理转化成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规划”“动态非确定性的过程,融理性和创造性思考于一体”“需要社会性互动”等特征的概括明确具体,便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凸显学科特点和学习者需要。

可见,“目标”仍是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作者在第四章探究教学的四大基本要素时就将“目标”作为第二大要素提出来,且指出了其四点功能,即“联接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对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进行导航”“使学习者的认知资源聚焦于主要任务”“激励社会协作的文化”等。

二、“学习者共同体”对探究教学的实践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学习已经熟记于心,并已成为公开课等观摩课中的“规定动作”。然而,通过对课堂探究教学的观摩,发现课堂探究情境创设、活动设计、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发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探究教学的有效性。该书建立在学习者对复杂问题的高级认知上的学科探究教学设计实践,对课堂探究教学的实施具有较好的启示。

1.驱动性“问题”的功能对探究问题设计的启示。

探究始于问题。如何设计出真正能驱动学习者学习的问题是探究教学成功的第一步。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强调以“问题”驱动学习,提倡知识和学习置身于问题的情境脉络中,认为概念、原理或定律的出现均是为了解决问题。为此,该书作者在总结四个学科探究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探究问题的五种功能:认知功能、境脉化功能、组织功能、评价功能、对话功能。对我们全面理解“问题”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设计好的“探究问题”具有深刻启示。

例如,“认知功能”强调问题本身所内嵌的科学知识的意义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题”来“激活”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先拥概念和知能的作用;再如,“境脉化功能”强调营造学习的真实境脉和复杂性,以引起学习者的认知“冲突”或学习“困境”,激发探究动机;而“组织功能”强调通过“问题”的线索将学习者先拥知能以及有待学习的知能组织起来,成为结构化的内容,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当的结构,等等。

可见,“相关性”“兴趣”“挑战性”“吸引力”等特征是“好的”探究问题的应有特征。但从实际观摩的课堂教学发现,有的课堂探究设计仅从引发学生兴趣出发,并不是构成学习“困境”的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因此,如何从探究问题的五种功能出发,并将其作为标准对探究教学的“问题”设计进行考量,对提升课堂探究教学有效性将产生深远影响。

2.“学习者共同体”对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的启示。

“真正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应使知识组织、学习环境和教学组织形式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做出相应的转变”,还提出“学习是一种互动”。促进学习互动的方式很多,该书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者共同体”,其主要目标在于“激励一种学习的文化,不同的个体形成一个整体去学习如何学习……让个体(学生)学会综合来自各成员的多重观点;学习按照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会运用彼此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作为资源,协作式地解决问题,并增进个人及共同体的理解;学会反思与批判。让学习者认识到尊重和珍视共同体中差异的重要性”。作者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学习者共同体”教学环境关键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的10个方面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小组不是“共同体”,因为“即便课堂上会有分组讨论,或者课后的某些作业小组,但临时组合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体系或行为规范,也更不会有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再生产,即不能让学习者‘去经历他们将在真实世界中遇到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将学习置于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经历某种范围的活动或经验,一定程度上实现‘学习者共同体’的目标”,正如乔纳森呼吁的:“在现代社会,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从文化角度对自己的成熟过程承担责任,这是通往成年道路的权利与责任。”

可见,作者提出的“共同体”的思想对改进学校学习环境的设计,将学校和课堂建设成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帮助学习者承担起自己成长的责任,缩短学校学习与真实实践经验的差距,实现“增进集体知识并因而支持个人知识的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3.探究“学习环境”(资源或工具)的设计及其启示。

“教学设计主要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这是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该书作者明确提出资源或工具在教学设计中的主要功能,即“将多样化的探究活动结构化;提供实现科学理解与问题解决的手段和途径;提供评价学生科学理解、决策水平及科学素养的重要参照”。

研究也表明,“学习者知识的丰富性及结构化程度和条件化程度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和效果”。在课堂教学观摩中我们发现,很多的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简单地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解决――结果却是学生花费了过多时间而导致学习低效,其主要原因是学习者面对一定的问题“困境”,缺乏必要的支撑,无法形成解决问题适宜的经验结构。

面向学习者的探究活动的设计有时为了体现“复杂性”,“在对解决问题知识和技能要求方面可能超出学习者进入问题或探究项目时的先拥储备,此时,就需要对学习者的意义形成进行及时的支撑”――提供学习与实践帮助、认知线索、工具与资源研究手段或途径等,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脚手架”。作者将搭建脚手架定义为:“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从脚手架为学习者所提供支撑的功能出发,将不同形式的脚手架划分为五种类型:信息铺垫式、概念式、元认知式、操作/程序式和策略式。

作者提出了探究课堂搭建脚手架的具体策略,包括“帮助学习者把经验组织起观察的经验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习者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在学生问题解决活动的适当时刻搭建脚手架,以确保学习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从而使问题解决吸引了学习者的兴趣”“在学习者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探查学生当时的理解程度和储备水平而提供必要的支持,以使他们的学习发生在适当的最近发展区中”等。

上述的“脚手架”策略思想在书中的案例中都有体现,便于教师们学习借鉴。

4.关于学习者探究的“知识设计”及学习评价设计的启示。

该书其他值得借鉴的还有:学习和借鉴了其他学者的观点,通过案例对“主题型学习”的知识按四个层次进行分析,即核心知识、拓展性知识、研究性知识和有关该主题的概览与前沿性知识,该分析对教师进行探究设计组织学习资源、搭建“脚手架”具有很好的启示。

关于“学习者共同体”方式学习的评价实施,通过案例的形式,展开了基于实验室的探究活动实作评价,不仅关注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即不仅考查学生学到了哪些事实和信息,更主要的是关注他们如何在学习成果中表达这些事实和信息,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事实和信息解决问题。

“面向学习者”是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本书从围绕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这一主线出发,从历史、观念、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揭示了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提出了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的特点,运行系统模式等,指出了实现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的路径和策略。

其中对教育教学发展脉络与教育技术尤其是现代媒体发展进行整体思考,提出教育变革所遵循的技术路线和思想路线两条路线交织的观点值得推广,将媒体技术发展同“教与学”理论的发展结合起来,找到了“我国学科教学设计的流变与专业教学设计发展的历史联系”,同时也使教学设计是“理性与创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体”的基本主张有了依托。

“本书既可作为教学研究人员学习和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参考,也为一线教师加速专业成长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导”,此说法当之无愧!

当然,该书也有一些美中不足,如关于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概念的包含关系表述由于引用资料观点差异,个别地方感觉前后表述不一致;二是所选取的四个案例均属于较为特殊的“复杂问题的高级认知”,缺少常态的课堂探究教学实例分析,需要读者借鉴时注意运用条件并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运用。

推荐书目

《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裴新宁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加强中小幼教育衔接,有效缓解择校热 下一篇:Auto CAD在机械制图设计中的应用